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豐,象形字,讀作fēng。異體字寫作豊。本義祭品堆滿如山的食器豆。甲骨文有豐字,也有豐字。豐字的簡體字寫作豐,但豐和豐的本義是不同。本文主要解讀豐字。

  一、字形演變

  豐字的甲骨文字形為上下結構,下為豆,上為豆中堆積如山的祭祀食物。

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豐字的演變

  豆,一種高腳盤。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陶豆,後來又出現青銅豆,並且有蓋子。開始是一種食器,後來成為一種祭祀的禮器。

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陶豆(網絡圖片)

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有蓋)青銅豆(網絡圖片)

  豐字上半部的山字裡的“豐、屮、羊、木、亡”等符號,表示不同的食品。

  豐字裡的山,形容食物堆積如山。

  金文字形絕大部分與甲骨文字形大體相同,但個別也有變化。其中,西周“來盤”、“來鼎”銘文的豐為左右結構,在甲骨文字形基礎上,右邊增加了“攴”,表示向已經堆放食物的豆中繼續添加食物。

  還有西周早期“豐昜”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礎上,左邊增加一個“王”字,表示周王用堆滿食物的食器豆進行祭祀的樣子。

  戰國時期楚簡、篆文字形承接甲骨文字形。有的楚簡字形發生了變化,把豐字上半部寫作雙手從上堆放食物(祭品)的樣子,隸書把這種字形寫作豊。於是,楷書分別寫作兩個字豐和豊。

  《康熙字典》以豐為正體,豊為異體字。簡化字以豐字的局部代替整體,寫作豐。這造成豐與甲骨文就已經存在的豐字相混淆,無法體現豐字的本義。後來豐和豊有了分工,豐重在強調豆裡的食物多如山,豊則強調雙手把食物放在豆中,表示對神靈和祖先的敬重。因此,豊成為禮的初文。豐與豊的衍生字見後文詳解。

  二、字義詳解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祭祀和戰爭都是國家大事,馬虎不得。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用什麼祭祀是有講究的,不能亂來。

  《說文解字》認為,“豐,豆之豐滿者也”,即食器豆中裝滿了食物。

  從豐字甲骨文多個字形中可以看出,豆中的食物多種多樣。但,豐字一定有一種最初的食物。它是什麼呢?或許《禮記》的相關記載能夠給出答案。

  《禮記·曲禮下》記載:“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liè]……稻曰嘉蔬,韭曰豐本……(凡祭宗廟之禮,各種祭品皆有美稱:牛稱為“一元大武”,野豬稱為“剛鬣”……韭菜稱為“豐本”……)。

  “韭曰豐本”,即韭菜在作為祭品時被稱為“豐本”。這就告訴人們,豐字堆積如山的食物是韭菜。《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載,“丹燻之山,其草多韭”。研究表明,我國是韭菜原產地,野生韭菜幾乎遍及全國。至今,我國華北、西北、東北及青藏高原仍有野韭菜分佈。

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現代韭菜(網絡圖片)

  或者,早在採集狩獵階段,人們就開始以韭菜為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就有詩句“獻羔祭韭”,證明韭菜在我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

  韭菜容易成活,適應性強,而且割了又長,長了再割,割了還長,而且長勢旺盛。因此,《說文解字》說,“韭,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

  作為祭祀時獻給神靈和祖先的食物,韭菜的生長特性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即可保佑子孫人丁興旺,又能保佑社稷長長久久。因此,韭菜成為重要的祭品,是有原因的。可以斷定,最初豐中的食物就是韭菜。豐字甲骨文字形中的豐、屮甚至亡都可能是韭菜的不同寫法,而羊、木(樹木的嫩芽)等其他食物,則是擴大了祭品來源之後在豐字中的反映。

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現代祭祀中祭品也要擺滿盤子(網絡圖片)

  最早以豐作地名,可追溯到先周的豐邑。《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記載了文王攻打崇國建豐邑的事蹟: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受命於天我文王,有這武功氣勢旺。舉兵攻克那崇國,又建豐邑真漂亮)。可見,豐邑是在周文王攻下崇國之後在崇國都城的基礎上建立的。

  或許,崇國人最早用韭菜祭祀神靈和祖先。當時,人們把野韭菜滿滿地堆放在豆(食器)中,祭祀神靈和祖先,祈求護佑。甚至,崇字中的山與豐字中的山都可能有一定的聯繫。

  有人發現,在今咸陽市秦都區釣臺鎮東張村的北面,仍有一片神奇的土地“九子灘”。此地不長莊稼,只長韭菜,又稱“韭澤灘”,專門術語叫“野韭澤”,曾經是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上林苑”。或許當時皇家祭祀用的韭菜就直接從這裡採摘。

  人們把用韭菜堆滿豆中祭祀神靈和祖先這個過程,用符號記錄下來,稱為豐。同時,把兩岸長滿韭菜的河叫做豐。後來,為強調河流就在豐字的基礎上增加水(氵),寫作灃,簡化字寫作灃。

  三、引申義

  豐字的引申義,由韭菜生長茂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堆滿豆的樣子而來。

  1.收穫很多,富饒。(1)《詩經·周頌·臣工之什·豐年》:豐年多黍多稌[tú],亦有高廩[lǐn](豐收年景谷物多,高大糧倉一座座)。(2)《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 ,先代之後也,於周為客,天子有事膰[fán]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宋國是先朝的後代,在周朝來說是客人。周天子祭祀宗廟時,宋國要送祭肉;天子有喪事,宋國國君要來弔唁,周天子是要答拜的。因此,設盛宴招待宋國國君是可以的)。(3)《淮南子》:禮豐不足以效愛,而誠可以懷遠(禮物豐厚不足以表達愛意,而誠意則可以安撫遠方的人)。如,豐衣足食,豐富多彩,豐收,豐饒。

  2.盛大,興盛。《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國君比照天子,使用四塊大石碑下葬;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比照國君,使用四根粗柱子下葬)。如,豐功偉績,不朽豐碑。

  3.同豆,古代放酒器的托盤。《儀禮·公食大夫禮》:飲酒實於觶[zhì],加於豐。宰夫右執觶,左執豐,進設於豆東。(把清酒斟在觶中,放在托盤豐上。宰夫右手拿著觶,左手拿著托盤豐,進前擺放在豆的東側)。

  四、豐(豊)的衍生字

  豐(豊)的衍生字,都與豐(豊)字的本義或引申義有關係。帶豐字的字更強調多,帶豊則強調恭敬。

  (一)帶豐的衍生字

  1.灃,fēng,黃河支流渭河的右岸支流,位於關中中部西安西南。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簡體字寫作灃。

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咸陽灃河溼地公園(網絡圖片)

  2.酆,fēng,豐邑的合寫。異體字寫作鄷。

  3.寷,fēng,本義祭祀用的大屋,引申為大屋。

  4.麷,fēng,本義祭祀用炒熟的麥子。《周禮·天官·冢宰·籩[biān]人》:籩人掌四籩之實。朝事之籩,其實麷、蕡[fén]、白、黑、形鹽、膴[hū]、鮑魚、鱐[sù](籩人掌管宗廟祭祀時四次用籩進獻的食物。行朝事禮時所進獻的籩,盛的食物是炒熟的麥、麻子、炒熟的稻米、炒熟的黍米、虎形的鹽塊、大塊肉、烘乾的魚、乾魚塊)。

  5.靊,fēng,本義佈滿天空的雲層。如,靊霳(雷聲)。原作豐隆,指雷師或雲師。

  6.㒥,fēng,本義接受祭祀的人,會意仙人。異體字寫作僼。

  7.蘴,fēng,蕪菁,又稱蔓菁,塊根球形、扁圓形或長圓形,外皮白色、黃色或紅色,根肉質白色或黃色,無辣味;莖直立,有分枝,下部稍有毛,上部無毛。因其形狀酷似裝滿食物(葉子)的食器豆,就在豐字上加草字頭,寫作蘴。

漢字探源:豐及豐姓

蕪菁(網絡圖片)

  8.艷,yàn,本寫作豓,訛寫作豔,俗寫作艷,簡體字寫作豔。本義以血置於豆中祭祀。引申為色彩豐富。

  9.灩,yàn,本義水波盪漾造成陽光折射,色彩繽紛,波光粼粼。俗寫作灧,簡化為灩。

  (二)帶豊的衍生字

  豊,又讀lǐ,豐的異體字,禮字的初文。帶豊的字有的可以替換為豐,互為異體字。

  10.禮,lǐ,本義祭祀的儀式。簡體字寫作禮。異體字有礻+豐。

  11.醴,lǐ,本義祭祀用酒。

  12.鱧,lǐ,本義用來祭祀的魚,又稱黑魚。異體字寫作魚+禮。《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魚麗》:魚麗於罶[liǔ],魴鱧(魚兒鑽進竹簍裡結伴而遊,肥美的魴魚黑魚各有一頭)。

  13.澧,lǐ,本義做祭祀用酒的河水,同醴。

  14.鄷,fēng,同酆。

  15.僼,fēng,同㒥。

  16.艶,yàn,同艷。

  17.灔,yàn,同灧。

  19.灎,yàn,同灩。

  五、豐與豐字辨析

  豐與豐,甲骨文是兩個不同的字。由於豐筆畫較多,簡化時就擇其局部取代整體,簡化為豐。這與醫字簡化為醫字的方法相同。由於把豐簡化為豐,造成豐與豐相混淆,無法溯源豐與豐的本義。

  豐字的本義堆滿食物的食器豆,而豐字甲骨文字形是一棵帶根際土的樹苗,是封字的初文,本義待栽的樹苗。

  由於豐與豐來源不同,本義不同,因此兩個字的引申義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代替。豐字指豆被食物堆滿,引申為事物豐富、繁多。具體見前述。

  豐字本義待栽的樹苗。《說文解字》:“豐,草木豐豐也。從生,上下達也。”這個解釋是豐字的引申義,並非本義。豐字引申為植物(樹苗)、人或動物長大形成的容貌、體貌:

  1.草木茂盛。《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湛湛露斯,在彼豐草(早晨露珠重又濃,掛在豐茂草叢中)。如,豐茂,豐長,豐彤(林木茂盛)。

  2.孩子(或動物)長大成年後的體態、舉止。《詩經·國風·鄭風·豐》: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難忘你人物好丰采,你曾在巷中久等待,沒跟你同走悔不該)。如,形容青年男子儀表、舉止,丰采,丰儀。形容青年女子樣貌、體態,丰韻,豐滿。另,可形容動物長大。如,豐豕(大豬)。

  總之,豐字指堆積在豆中的祭品,豐字則是活的動植物。因此,雖然現代簡化字使二字合一,都寫作豐,但是當使用繁體字行文時就要注意二者不能混用。

  六、豐(豐)姓的來源

  豐姓源自不同的氏族,而豐姓則源自古逢國。由於漢字簡化字,現在二姓合流,都寫作豐。

  或許,豐姓源自用堆滿食物的豆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人,而用豐作為祭祀禮器的氏族並非唯一,因此,凡以豐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氏族,都有可能以豐為自己的族徽,併成為豐氏。

  豐姓源自古逢國,而逢字的甲骨文字形中有帶根際土的樹苗(豐)。這一支豐姓不同於豐姓。

  其中,有文字記載或文物出土的豐國有:

  1.古崇國,在被周文王滅亡後,文王把崇國都城變為自己的都城,改稱為豐邑,在今陝西西安鄠[hù]邑區。後周武王把這裡封給其十七弟子於,建豐國。

  2.西周初期,有姞[jí]姓豐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代墓地出土了一件簠[fǔ],被稱為豐白(伯)簠。因發現“室叔簋”中有“豐姞”字樣,有學者認為,存在姞姓豐國,具體地點是今江蘇省豐(豐)縣。

  據文獻記載,豐(豐)姓來源有:

  1.源於高辛氏。上古時期,帝嚳有臣子名豐侯且。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的,稱豐氏,後來簡化為豐。

  2.源於姜姓。遠古時期,帝嚳之妃陳豐(亦稱陳鋒)。在帝嚳的支庶子孫中以及陳豐的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的名字為氏的,稱陳豐氏或陳鋒氏,後有省為單姓豐氏、陳氏的,後簡化為豐。

  3.源於姜姓。商朝末期,今山東省益都縣有逢國,其國君稱逢伯。因逢字甲骨文字形中有豐(帶根際土的樹苗)字,亦稱豐伯。豐伯參與武庚叛亂被周公旦所滅,其後裔有稱逢氏或豐氏的。此一支豐氏不能寫作豐氏。

  4.源於姬姓。周武王滅商建周後,封其十七弟子於在豐邑,侯爵,史稱豐侯。由於子於愛酗酒誤事,被周成王廢黜。豐侯的後裔子孫以祖先的封邑名為氏,稱豐氏。漢武帝時,詔令規範漢字,在許多地名原字上增加邑(阝)偏旁,以表示其專指地名。這導致豐姓變為酆姓,諸多史書也把豐寫作酆。上世紀文字簡化過程中,酆姓簡寫為豐。

  5.源於地名。豐水,現稱灃(灃)河,是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周文王滅崇國之後,在豐水西岸建都豐邑。豐水後寫作灃。在灃水流域生活的人中,有以灃為氏的,稱灃氏,後簡為豐氏。

  6.源於姞姓。西周初期,有姞姓豐國,據考證在今江蘇省豐縣一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代墓地出土了豐白(伯)簠[fǔ]。而在三門峽古虢國出土的室叔簋銘文中有“豐姞”字樣,證明這個豐國為姞姓。該豐國的王族子孫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豐為氏的。

  7.源於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豐,在鄭釐[xī]公時期任鄭國上大夫。其孫子及其後來的子孫以豐為氏。

  8.源於少數民族。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瑤族、苗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豐氏族人分佈。

  如今豐(豐)姓人口約21萬,按照人口數量排名第315位。

  詩曰:

  豐指食物堆滿豆,

  最初祭品或是韭。

  祈求子孫人丁旺,

  企盼社稷長且久。

  參考文獻:

  1.《辭源》,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2.《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3.《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4.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版。

  5.《說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孫永清編著,中國書店,2011年版。

  6.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7.《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

  8.《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版。

  9.《實用甲骨文字典》,陳年福編著,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

  10.《國學大師》(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