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

《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

“2020年,是非常之年,也是關鍵之年。這一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這一年,是節點,也是新起點。“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只有牢牢把握住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大勢,才能錨定好發展方向、找到發展之路。”

《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

10月30日,2020’國際酒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發佈會在瀘州順利召開,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出席論壇,發佈《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酒業“十三五”發展予以總結,並進一步徵求“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以下為演講全文:

接下來我把徵求意見稿的結構性的內給大家簡要的做一個解讀。《意見》由“十三五”總結回顧與“十四五”面臨的形勢分析、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議這四個部分組成。

《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


“十三五”總結與“十四五”形勢分析

1、“十三五”中國酒業發展總體回顧

“十三五”期間,中國酒業經過深度調整,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中國酒業經濟發展步伐穩健、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市場活力有序釋放、科創動能有效轉化、產品品質穩步提升,酒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韌性顯著增強,酒類營銷創新發展,在全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美酒需求的同時,取得了可喜成績,奠定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基礎。

預計2020年,完成釀酒總產量5810萬kL,比“十二五”末下降19.0%;完成產品銷售收入8590億元,下降6.7%;實現利潤1716億元,增長68.1%。其中:飲料酒產量:4570萬kL,下降26.6%;產品銷售收入8010億元,下降4.7%;實現利潤1686億元,增長70.6%。

完成白酒產量750萬kL,比“十二五”末下降43.0%;完成產品銷售收入5900億元,增長6.0%;實現利潤1460億元,增長100.1%。

完成啤酒產量3500萬kL,比“十二五”末下降22.4%;完成產品銷售收入1500億元,下降19.2%;實現利潤150億元,增長5.2%。

完成葡萄酒產量40萬kL,比“十二五”末下降65.5%;完成產品銷售收入120億元,下降74.3%;實現利潤10億元,下降80.8%。

完成黃酒產品銷售收入180億元,比“十二五”末下降1.1%;實現利潤21億元,增長11.2%。

完成其他酒產品銷售收入310億元,比“十二五”末下降6.6%;實現利潤45億元,增長0.2%。

完成酒精產量1210萬kL,比“十二五”末增長27.6%;完成產品銷售收入580億元,下降27.7%;實現利潤30億元,下降7.6%。

“十三五”期間是中國酒業經濟步入穩健發展期的關鍵五年,發展質量和韌性顯著增強。呈現出這樣特點與特徵:一、經濟效益穩健增長;二、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三是產區建設效果顯著;四是消費升級品質升級;五是市場變革,營銷創新;六是品牌升級服務升級;七是科技創新釋放動能;八是文化傳承有聲有色;九是社會責任體現擔當;十是人才培育多措並舉。

2、“十四五”期間的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期間酒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如何適應持續消費升級趨勢。

二是全面實施市場化機制的變量因素。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佈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多個限制酒類發展的目錄被取消。而產業政策的放開對於酒類產業和企業而言,不再限制也意味著不再依賴,這也標誌著酒類產業全面步入市場經濟階段,酒類產業新的生態體系必將要重新構建。這其中的變量因素也將促使酒類產業由規模發展向特色、品質效益的高質量發展轉變,只有緩解產業總量過剩與優質個性化不足之間的矛盾,才能贏得更好發展;

三是轉型升級。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像我們酒莊酒、釀坊酒、工坊酒有更多機遇。

四是酒業國際化發展任重道遠。

五是新冠疫情對酒業影響的不確定性,整個產業要高度關注,必要時做出一些戰略的調整。

六是消費需求變化,激發的優質、個性化、特色化產品創新需求。

七是營銷創新體系構建帶來的市場變化,服務體系的變化如何應對。

八是文化體系能力創新帶來的機遇。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是對美好生活為戰,為美好生活而表達,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文化體驗需求。基本原則涵蓋了優化產業結構、創新引領發展提升產業文化體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關係,標準賦能、規範發展、產業拓展高質高速、創新服務。

針對第二部分主要目標做一個概要性的講解。

第一,經濟發展目標。預計2025年,中國酒類產業將實現釀酒總產量7010萬kL,比“十三五”末增長20.7%,年均遞增3.8%;銷售收入達到1213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41.2%,年均遞增7.1%;實現利潤26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51.5%,年均遞增8.7%。

其中,酒精行業產量1620萬kL,比“十三五”末增長33.9%,年均遞增6%;銷售收入達到93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60.3%,年均遞增9.9%;實現利潤4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3.3%,年均遞增5.9%。

白酒行業產量穩定控制在800萬kL,比“十三五”末增長6.7%,年均遞增1.3%;銷售收入達到80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5.6%,年均遞增6.3%;實現利潤20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7.0%,年均遞增6.5%。

啤酒行業產量3900萬kL,比“十三五”末增長11.4%,年均遞增2.2%;銷售收入達到21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40.0%,年均遞增7.0%;實現利潤3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100.0%,年均遞增14.9%。

葡萄酒行業產量70萬kL,比“十三五”末增長75.0%,年均遞增11.8%;銷售收入達到2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66.7%,年均遞增10.8%;實現利潤4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00.0%,年均遞增32.0%。

黃酒行業產量240萬kL,比“十三五”末增長50.0%,年均遞增8.4%;銷售收入達到25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8.9%,年均遞增6.8%;實現利潤5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138.1%,年均遞增18.9%。

其他酒行業產量380萬kL,比“十三五”末增長153.3%,年均遞增20.4%;銷售收入達到65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109.7%,年均遞增16.0%;實現利潤17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277.8%,年均遞增30.5%。

釀造料酒的產量將達到800-1000萬kL,銷售額約1000億元,行業中將產生一批年產量10萬kL以上的企業,行業集中度將大大提升。

第二,系統規劃產業科技創新戰略,制定產業技術創新導向;以生態釀造推動優勢產區升級,以智能釀造推動創新發展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積極開展一系列科研課題及項目,全面提升科技貢獻率;加大對飲酒行為、飲用方式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開創酒業科技創新、科研成果最繁榮的新時代。

第三,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進一步深化產業集群發展和集約化發展,合理佈局產業結構,拉動和提升產業鏈價值,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著力打造名優產區,以產區作為世界名酒品質和價值新的表達方式,建設構建和優化產業協同平臺,提升產業集成水平。扶持個性多元、國際表達的酒莊、釀坊,工坊等新興商業模式,為產業發展營造新機遇。

第四,培育世界級酒類品牌。建立酒業優質品牌矩陣,進一步支持民族品牌的建設,鼓勵領軍企業充分利用品牌、資金、管理和人才等優勢,發揮品牌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競爭。緊緊抓住消費升級和消費能力逐步提升的契機,以品質消費助力品質升級和市場升級。重視產品差異化創新,架構起適應市場、適合企業發展的產品結構。

第五,市場建設目標。實施“酒類大商1510培育計劃”,培育千億級酒類大商至少一家,百億級5家,50億級大商10家。培育和完善供應鏈體系,鼓勵酒類電商和平臺商採取多形式的併購、合作、加盟擴充等方式,拓展全國性酒類連鎖網點和渠道建設,實現規模效應,逐步改善酒類終端小、雜、亂的形象;創新營銷模式,推進數字化轉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社區、社群、小程序、圈層營銷的綜合應用;創新服務體驗、拓展沉浸式體驗消費場景,鼓勵酒企開展酒莊遊、回廠遊等深度體驗的消費者培育、互動、參與。推進產業鏈協同和酒旅融合,打造產區品牌,更好的為酒企、酒商和消費者服務。

把“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打造成為世界頂級的酒業展會,提供世界美酒展示平臺,加強國際酒業間合作,為推動國際酒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第六,質量安全。系統構建產業質量標準化體系,做好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強化標準建設在系統構建、體系准入、協調配套、追本溯源、科學表達等方面的優化和提升,促進標準頂層設計更趨科學合理,進而確保酒類質量安全。協調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系統性建設,積極構建產區、酒莊、標準三大體系新的品質價值表達體系。更好地規範產品品質,提升酒類產品質量安全。

第七,文化普及目標,將中國白酒釀造遺址、釀造活文物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釀造技藝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快對產業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包括釀酒遺址、酒文化遺址,創新消費文化,讓理性健康快樂的飲酒新文化成為美好生活的新文化。加大酒類歷史文化保護宣傳,讓中國酒文化在世界得到傳播和認可。打造國際酒文化IP,開展線上免費非者培育、酒文化知識傳播,力爭影響1.5億的消費群體。

第八,人才建設目標,成立專業教育培訓機構,強化釀造工職業序列,釀酒師、品酒師職業序列教育。拓展酒體設計師,酒類營銷師職業教育,創新侍酒師、調酒師、陳年酒鑑定師、酒類直播銷售員等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國際水準的多酒種評價體系,從專業的角度引導酒類消費。打造中國酒業教育體系,實現釀酒產業與教育產業相融發展,塑造人才培育聯動體系創新教育模式,打造國家、產業、院校、企業四級聯動人才培育體系,全面提升酒業人才水準,進而推動產業發展。力爭“十四五”期間完成50萬人的培訓鑑定工作。

第九,整合酒業與知識產權領域各方優質資源,協調指導酒業知識產權發展基礎,建立酒企共商共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交流平臺,拓寬知識產權事業深入合作的橋樑紐帶。

在已有的“葡萄酒酒莊”、“穀物釀造料酒”證明商標基礎上,陸續推進“年份酒”、“白酒酒莊”、“工坊啤酒”、“工坊黃酒”等證明商標,全面提升酒業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強化地理標誌和證明商標保護作用,加大知識產權實施力度,加強知識產權合規使用,拓寬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渠道。

第十,社會責任目標。打造享譽全球的公益平臺,在“十四五”期間影響酒類消費群體5億人以上。


主要任務

白酒行業在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構建上,緊緊圍繞白酒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發展核心目標,持續深化白酒優勢產區建設,打造世界級白酒產業集群,促進優勢名酒產區和美酒特色產業發展,大幅度提升名酒優質的比例,從目前30萬kL力爭提升到50萬kL,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建立優勢互補、均衡發展、趨勢優勢顯著、風格特色突出的產業結構新格局,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

在科技創新上,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科學技術支撐高品質白酒的成果轉化,堅持產業自然生產與釀酒微生態雙導向,風味與健康雙導向,企業需求與產業需求雙導向,項目研究與人才培養雙導向,院校研究與行業企業中心雙平臺的科研發展指導方向,堅持現代科技與白酒傳統釀造相結合,進一步實現傳統釀造的創新提升.

在國際化拓展上,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釀造走出去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好的機會。中國白酒發展要置身於國際酒業發展大環境下進行思考,並從產業發展,國際金融角度重新認識和研究全球酒類產業格局。

首先國家各級政府行業組織及大型酒企聯合發力,共同提升中國酒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第二,通過對中國白酒品質國際化、口味國際化、調製國際化、白酒優勢國際化等一系列技術創新,推動白酒產品國際化。第三推動白酒技術國際化。第四推動中國白酒文化國際化。第五打造中國白酒國際化營銷和推廣渠道。第六,中國白酒資本國際化。

在陳年酒市場建立更加科學規範的陳年酒鑑定標準和流程,以標準建設全面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老酒市場交易走上高標準嚴要求發展之路。助力陳年酒市場超過千億以上。

啤酒行業,穩定行業集約化發展格局,促使產業結構進一步成熟,引導龍頭企業保持良性競爭態勢,保持競合,促進行業共同發展。大力引導啤酒企業調整產品結構,使啤酒產品向國際化、高端化、多元化、差異化、便捷化、個性化、小型化發展。加強產品研發創新、生產核心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渠道創新。

葡萄酒行業,堅持高效農業、綠色工業、特色旅遊、文化產業為一體的充分融合。發揮行業自身優勢,將釀酒、葡萄酒鄉村振興、葡萄酒生產和全域旅遊有機結合,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以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需求為己任,重視產品差異化創新,實現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差異化,高檔中檔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發展,佈局合理產品結構,繼續加強葡萄酒文化建設,建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

黃酒行業,以傳承和創新發展為主線,把握黃酒多樣化消費趨勢,進一步優化黃酒產業佈局;逐步發展黃酒中高端產品,提升黃酒產品整體檔次,逐步實現黃酒的價值迴歸;堅持從市場導向、消費導向、健康與風味導向出發,構建以舒適度為先導的黃酒安全健康產品。

露酒行業,露酒概念的清晰化,標準體系的規範化。露酒必將迎來新的春天和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露酒行業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我國露酒行業銷售額已突破200億,超越黃酒,目前全國共有一千多家生產露酒的企業,行業的整體向好為產業龍頭企業發展帶來了契機。大部分的露酒產品基本還只有區域性市場。隨著行業參與熱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露酒市場將更具多元化和高端化發展特點,以滿足消費者更廣泛的需求。目前,中國露酒的市場總量約為500億,以白酒為基酒的露酒正嘗試佔據更多市場份額,尤其是名酒企業等酒業巨頭對大健康產業的重大投入。據預測在2030 年之前,中國露酒的市場容量或將接近2000億元。露酒天然追求養生和健康的屬性更貼合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也貼合年長消費者的需求。露酒未來會保持高需求狀態。露酒產品的打造,依據露酒的獨特的物質和文化內涵,打造集健康、養生、風格幽雅獨特的,彰顯露酒產區品性的高品質露酒產品。

果酒,果酒向功能多樣化、口味多元化、應用場景多樣化,產品中高端方向發展,充分發揮中國果酒特色呈現基酒多樣化、產品國際化發展。

國際蒸餾酒和利口酒,要向資源地域化、產品多元化、功能特色化、品牌區域化發展,贏得國際競爭優勢。

科技建設方面,深化智慧工廠建設,藉助5G、物聯網技術,改造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優化升級智能釀造技術。

人才培養方面,完善行業高精尖人才選拔機制,繼續提升現有職業國家二級競賽的技術水平,打造競技舞臺,充分展示技能人才風采。打造酒業教育雲平臺,探索職業教育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於服務高效性,空間開放性,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和建立考核工作進行評估工作。提升從業人員碎片時間效率,減少知識付費成本,擴大專業知識傳播範圍。在酒類消費教育計劃方面,有一系列舉措。其中包括陳年酒市場培育、新型酒類營銷模式的創新、消費者教育、新的酒類市場職業教育,包括營銷師、試酒師和調酒師。

文化普及方面,以酒載文,以文興酒。其中中國酒文化標準體系研究,圍繞歷史文化,尤其在文化體驗方面,不斷探索並豐富創新中國美酒文化傳播,推動中國白酒走向世界。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構建中國美酒在世界酒文化當中的優勢,打造國際酒文化IP。

市場培育。酒商是整個酒類產業鏈中非常重要一環。“十四五”期間實施千億酒商培育計劃。現在京東酒類消費達到三百億,打造千億酒商計劃當中,將通過服務模式、營銷模式、沉浸式體驗消費場景等配套實施服務酒業發展,加大酒類經銷商轉型培育,不但要經銷商會賣酒,還要讓經銷商會品酒選酒,成為美酒品質與文化傳播者。通過國際酒業博覽會推動酒類市場發展,構建展商與專業觀眾及消費者的對接服務平臺,推動中國酒類產業向世界酒類產業融合發展,使行業企業共享酒類發展的成果。通過系列活動對接酒類社會,影響消費者。

中國酒類產業有豐富的釀酒遺址、酒文化遺址,還有釀酒技藝,這是產業發展不可複製的財富,一定要加強保護。白酒產業很多階段連續使用的窖池,這是白酒產業最寶貴的釀酒活文物,也同樣加強保護。


保障措施和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建議:

第一將中國白酒產品釀造的遺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白酒露酒黃酒釀造技藝列入國家申請實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程的建議。

第二是推廣白酒文化和鼓勵白酒出口的建議。爭取到相關政策,推動白酒在國際活動當中使用中國釀造和中國品牌。

第三是加大政策扶持酒類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第四是加強國產啤酒大麥產業發展的建議。

第五是推動生物燃料乙醇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議。

第六是加強工坊啤酒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

第七是完善失業保險調整等法律法規的建議。

第八是實施製假售假黑名單,加大酒類假冒犯罪成本的建議。

經濟政策建議:

第一取消白酒存量定額消費稅的建議。白酒從量計稅政策實施將近20年,不但沒有起到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和實現扶優限劣的目的,反而嚴重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為此在“十四五”期間,建議取消白酒產品每市斤0.5元的“從量定額消費稅”。

第二取消白酒原酒重複計徵消費稅建議建議。

第三取消白酒貯存消耗消費稅建議。

四取消國產葡萄酒消費稅的建議,推動葡萄酒產量提升。

第五加大葡萄酒行業金融信貸扶持力度。

《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

《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