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有些鳥是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美麗了。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柯汶利《誤殺》

這是一段被改寫過多次的故事,社會、階層、正義、家庭,是這場“犯罪”的核心。


作為一部被不斷翻拍的電影,罪惡與救贖,強權與反抗,犯罪與親情,是每一次的貫穿線。從類型電影的層面上來講,《誤殺》之前的《較量》與《誤殺瞞天記》,已經較為完美地與觀眾達成了契約,既傳遞了緊湊的敘事節奏,也清晰表明了主題。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而由馬來西亞導演柯汶利在2019年進行的“最新”改寫,將時空轉而構建在泰國某邊陲小鎮,寓言體式的建構刻意疏離了主流話語,也使影片的表達更具自由的空間。


此次柯汶利最新版本的《誤殺》在繼續保留男主人公維傑痴迷電影的這一主要特徵之外,對於一些細節的建構,做得更為精妙與值得推敲。


迷影情結:延續與狂歡


對於“迷影”,蘇珊·桑塔格曾說:“如果對電影的迷戀死了,電影也就死了”,在她看來,正是對電影的迷戀與痴迷,才構築了浩瀚的電影史。


在《誤殺》中,“迷影”既體現在導演柯汶利在改編過程中的“旁徵博引”,更體現在主人公李維傑對電影的痴迷以及運用蒙太奇思維“瞞天過海”,企圖用片段建構一部不在場的“影片”,這也正如蘇珊·桑塔格那句:


電影既是藝術,也是生活。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開篇李維傑想象中的場景,米黃色的監獄背景緻敬《監獄風雲》

接著引出李維傑等人對於《肖申克的救贖》的討論,並提到其中的經典臺詞:“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等;


再到李維傑向眾人稱讚“希區柯克才是經典”,並向眾人解釋蒙太奇原則,為整部影片的故事奠定了基礎;

隨後出現電影《控方證人》,以及整部影片的核心《蒙太奇》

在偽造不在場證明的過程中,把作案的車推進水裡,是對原版的保留,也是對《驚魂記》的致敬。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開棺”之後,蓋上的抓痕不禁讓人想到《妖貓傳》裡最後楊貴妃的結局,雨天掀起暴亂,李維傑迎著雨水仰望天空也照應了《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鏡頭;

一場自由主義的狂歡與《小丑》的最後暗暗相似;

李維傑在囚車上的鏡頭也頗有

《我不是藥神》之感;

最後“彩蛋”中李維傑在監獄中的特寫不由暗暗致敬《殺人回憶》


此外,故事提到李維傑觀影記錄中的影片還有《白夜行》《七宗罪》《狩獵》等,以及一家人在影院看的《天才槍手》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這樣一來,《誤殺》起於電影,亦終於電影。導演自身與李維傑的“雙重迷影”,不免喚起觀眾積攢已久的迷影情結。


細節與符號:地域、宗教與媒介


《誤殺》將時空放在泰國,在諸多地方的改寫更具典型的地方性與宗教性意義。


最典型的翻改就是將原版的聽經改寫為泰拳比賽,從印度的佛經改編為泰國小鎮的泰拳,地緣空間的變化,使得信仰邏輯得以巧妙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更具說服力。而拳場的血腥廝殺比起安靜地聽經救贖,同樣也起到了加快節奏的效果,為觀眾帶來了更為強烈的視覺觀感。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李維傑兩次碰到化緣的僧人,第一次僧人接受他的給予,第二次僧人以“無相佈施”拒絕,通過饒有趣味的宗教細節暗示,表明此時的李維傑已踏入了“罪惡”。


“羊”這一符號多次出現,也更具隱喻意義。羊是罪惡的見證者,也是罪惡的替罪者,更是救贖的象徵。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羊見證了李維傑將車沉入水中的罪惡;

同樣羊是“雙重”的替罪者:它分擔了桑坤本可能發洩在李維傑身上的憤怒,而這隻羊最後又出現在了棺材裡素察本應該出現的位置;

當李維傑向拉韞夫婦坦言後,在寺廟又一次看見了羊,和之前幾次對羊低沉暗調的打光不同,此時的羊襯托著佛寺的高光,這是宗教的救贖。


而作者想表達的不止於宗教性意義,正如《誤殺》的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烏合之眾”,這在影片中也多有暗示。


平平在上課時老師講道:


“羊的視力不好,容易離群,被動型動物”,這裡的“視力不好”、“被動”,均暗示大眾容易被動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反而對客觀事實不會多加考慮。

而李維傑正是利用這一點,將不同時空的片段交叉組合,利用集體無意識使蒙太奇效果最大化,人們便由此被動接受了相關信息並信以為真。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從這個層面上看,《誤殺》也有著對當代媒介社會的反思。“幫助”李維傑的民眾,也正是當下資訊發達的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的映射。


當記者問及阿叔的看法,阿叔笑而不語的特寫鏡頭以電視這種媒介呈現給觀眾,“打破第四堵牆”,製造間離效果給予觀眾揣摩的餘地。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柯汶利在影片的建構方面巧妙採用了一種看似“首尾呼應”的封閉結構,但實則意味無窮。


開頭與結尾同在監獄這一場域內發生的故事呼應地串聯起來,一方面導演聰明地遵守了約定俗成的約束,讓李維傑作為犯罪者最終入獄,但另一方面又暗示出“越獄”所想,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又有所反叛,這是柯汶利在當前社會語境下的智慧之處。


關不住的迷影狂歡與細節多義性

正如張頤武曾評價道:


“這個故事的力量在於,其完整的精彩故事裡那種人的生命不能須臾離開感情和慾望的要素呈現。”


文章作者:維內

電影初學者

(文章由空鏡solo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