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作者:妮格格

前陣子,《奇妙的小森林》節目有不少引發討論的育兒細節,其中鄭爽帶娃方式引起了網友的爭議。

小朋友們在帳篷內玩耍,鄭爽來到帳篷外告知他們:“睡午覺了,下午繼續玩。”

其中一位名叫小玖的小朋友表現得比較抗拒,一直在說:“我不想睡,我不喜歡睡。”

鄭爽態度強硬:“你不想睡也得睡,這是規矩。”

或許是語氣上嚴厲了些,小玖哇的一聲就哭了。

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可鄭爽絲毫沒有讓步,繼續不厭其煩地強調:

“你哭也沒用,必須得睡覺。”

“沒有人會哄你,你必須要睡覺。”

“我對別人哭很不感興趣,這是規矩一定要遵守。”

.........................................

無論她怎麼說,小玖依舊不斷重複著一句話:“我不要睡午覺!”

有些崩潰的鄭爽決定冷處理,她把小玖獨自留在帳篷裡,便不再理睬他。


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一時之間,局面陷入了僵局,幸好張新成路過見狀,上前輕聲安慰小玖:“我們中午需要睡覺,讓自己長得更高,好不好?”,並告訴他,要當特別棒的警察、長得特別高,就要好好休息,小玖這才聽話地上樓午睡。

育兒專家曾指出:讓孩子接納父母講的道理,首先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其次取決於父母的情緒,最後才是父母的語言。

換句話說,如果希望孩子能明白某個道理時,先安撫好他們的情緒,再用你溫柔堅定的方式讓他們知道:

即便發生了不愉快,你也對他們不離不棄。

最後,當孩子的情緒穩定後,再找個合適的時機,去幫他們分析問題的所在,藉此才能通過言語,把道理傳授給他們。

正所謂:先與孩子“通情”,然後才能“達理”。

因為睡午覺,小玖和鄭爽對抗,並不是小玖討厭睡午覺,而是因為鄭爽用“講道理”“立規矩”這樣生硬的方式強迫小玖接受睡午覺這件事,才會激起小玖反抗的心理。

而張新成用了小玖更能接受的方式“睡午覺才能長大個,才能當警察”,輕而易舉的說服小玖上樓午睡。

有句俗語說地好: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孩子講童語,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是共情

很多父母都喜歡和孩子講道理,道理說的似乎都很對,但是,孩子卻總是聽不進去。

教育家盧梭曾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議話題:“孩子哪些瞬間讓你最心寒?”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讓好多父母深有體會:

當我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了半天,結果他捂著耳朵大喊:“煩死了,你就只知道叨叨叨,我不想聽這些大道理。”

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的諄諄教導變成孩子耳中的廢話了呢?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聽到道理”和“明白道理”之間,差了一個“過程”,而這過程與父母的態度精密相關。

在一期《變形記》節目中,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片段,耐人尋味。

山區女孩緣緣被“交換”到一個城市家庭中,律師“爸爸”關切地詢問緣緣的理想。

當緣緣說想當警察時,“律師爸爸”馬上開啟了“大道理”模式,從回憶當年開始,展開了長篇大論。

接受採訪時,緣緣說起了和“律師爸爸”聊理想地經過,無奈地說:

l “感覺像是律師對著罪犯在講話,

l 要強打著精神裝作在聽的樣子,

l 也很像唐僧在唸經……”

而“律師爸爸”卻感受是:

l “無論我說什麼,她都能聽進去,

l 我很欣慰。

l 聊地很開心”

同樣一件事,從孩子的角度和家長的角度,得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結論,看似奇怪,卻十分常見。

這何嘗不是每一個有孩子家庭的日常呢?

苦口婆心的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他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發“親子內戰”,最終兩敗俱傷。

講道理還要做到共情,家長們紛紛表示:“我太難了!”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則國外搞笑視頻,就把“共情溝通”展現得淋漓盡致。

14歲的女兒想穿超短褲上學,這讓愛女心切的老爸慌了神,可一味阻止孩子穿超短褲,顯然沒用;要想講些大道理,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也聽不進去。

最後,這位用心良苦的父親穿著超短褲,暴露出毛茸茸的大腿走進女兒房間,在震驚得說不出話來的女兒面前擺出妖嬈的姿勢,正當女兒瘋狂大笑時,爸爸乘機對女兒說:“我們得談談……把那條超短褲扔了吧。”

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面對父親這一舉動,視頻裡的弟弟簡直要笑瘋了,女兒也笑到“崩潰”,但老父親仍摸著他光溜溜的大腿,一臉嚴肅地對女兒說:“你是要再敢穿這個去上學,我就敢穿這褲衩去接你放學!”

女兒笑著接受了父親的建議,一次危機四伏的親子溝通就這樣在歡聲笑語中輕鬆解決了。

這段視頻上傳到網絡後,引發了眾多討論,許多網友都稱讚這位爸爸的行為:

l 現身說法比嘮叨說教更具說服力,

l 以輕鬆爆笑的場面取代口舌相爭不愉快,避免了家庭衝突,

l 好智慧的爸爸,不罵你不打你,不講事實不擺道理。

l 無非就是,你敢我就敢。”

l 操碎心的老父親~有點可愛!

這樣的親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了被尊重,讓爸爸媽媽完成了對孩子的教育,真是名副其實的“一箭雙鵰”。

面對穿短褲上學的女兒,爸爸沒用指責,沒有干涉,更沒有滔滔不絕的講大道理,而是讓女兒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穿超短褲”的樣子,讓她親自感受“穿超短褲”帶來的後果,女兒意識到自身做法的不妥,也能輕而易舉的接受爸爸的介意。

與其給孩子講道理,不如帶他去體驗生活

一個理想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樣的?

帶著孩子去看見,去感受道理,親子體驗遠比講道理深刻得多。

泰國有位5歲小男孩起床後,就吵著讀書太累,不想去上學了。

沒想到他的媽媽同意了,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如果他在街上撿垃圾,並能賺很多錢,就可以放假一天。

於是,天真的小男孩提溜著袋子,就興高采烈地出門去撿垃圾了。

在炎炎烈日下,小男孩停停走走,一天下來才走了3.5公里,撿到2公斤的可回收垃圾,最後才換回了2泰銖(摺合人民幣約0.4元)

一天漫長的路程下來,小男孩早已精疲力盡,想搭公交回家,要10泰銖;想吃冰淇淋,要5泰銖,無奈囊中羞澀,他只好灰溜溜地走回家。

回到家後,媽媽問他:“你想工作還是上學?”

小男孩馬上回答:“我想上學!”

因為這一次親身體驗,小男孩深刻體會到了靠撿垃圾賺錢的不易,在撿垃圾和上學面前,毫無懸念的選擇了上學。

這位媽媽用實際行動,讓孩子徹底明白:讀書對於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這比起我們苦口婆心地念叨10次、100次都來得刻苦銘心。

袁詠儀就在節目《童言有忌》中大爆她的育兒之道。

當兒子魔童想養狗狗的時候,她真的帶兒子去了寵物店,但沒有立刻把狗狗買回家,而是要求兒子幫狗狗撿狗屎,願意做才買。

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當魔童心甘情願給狗狗撿了兩天狗屎之後,她才讓兒子帶狗狗回家。

孩子剛開始只是被狗狗的可愛外表吸引,並不瞭解養育一直狗狗也要付出很多心血,要有耐心要承擔責任,只有孩子親身體過餵養狗狗的苦和髒,才能全心全意的承擔起餵養狗狗的責任。

在孩子認知方式中,往往只能從自身出發看世界,孩子常常以為他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一樣的。

行動永遠比語言更有效,行動的結果能讓孩子主動選擇怎麼做,這比苦口婆心的嘮叨有用100倍。

父母帶著孩子去看到道理、體會道理,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進而形成他的世界觀。

教育孩子的一個真理:嘮叨和說教的效果最多等於零。

與其給孩子立規矩,不如給孩子做榜樣

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去年暑假有一對火上熱搜的雙胞胎。

兩兄弟在完成本科畢業後,一個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五年直博;另一個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碩博連讀。

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接受採訪時,兩兄弟不約而同地說出:自己心中的偶像就是父親。

父親雖然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但在兒子們的眼裡,他一點也不像一名出租車司機。

因為,他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而這個愛好,也深刻地影響了兄弟倆。

在家庭條件並不富裕的情況下,父親始終堅持主動給孩子買書,業餘時間裡,他還經常給孩子們唸詩。

父親還擅長講故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困惑,父親都通過一個個故事開導他們,鼓勵他們。

父母的全力付出與言傳身教,最終,也在雙胞胎兄弟倆身上,獲得了回報。

英國畫家威·亞歷山大曾經說過: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

當一個家長變成了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就能深深的影響孩子,他的話語也更有分量,能直達孩子的心底,喚起孩子自主學習的慾望。

童話大王鄭淵潔只上過小學四年級,後來在他的孩子出生後,他就開始拼命寫作。

當著孩子的面,一個人把《童話大王》月刊寫了28年,28年時間裡,他每天晚上9點之前就寢,清晨4點半至6點半寫作,每天至少寫夠4000字,天天如此,從無間斷,兒子鄭亞旗說每天一睜眼就能看見父親伏案寫作的身影。

寫了一輩子童話的他,終於也寫出了自己與兒子的童話。

他說:“這樣做,就是要讓孩子目睹,父親是如何讓一貧如洗的家變得富有。”

網上有句話說:

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

仔細想想卻是如此,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做事的方式,對生活的態度,大多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以身作則、親身示範,則是最好的方式,身教永遠比言傳更重要。

最管用的教育方式,是同情、是榜樣、是給孩子體驗生活機會。

一位網友曾描述過當父母對著他講道理時,他內心的感受:“父母總是以一種我社會經驗比你足,聽我的沒錯的樣子,干涉我的各種選擇。

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會成長成什麼樣。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份愛不僅要有理智與規則,也要有保護與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