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生之問》一書的時代價值

文章來源轉自:2019.12.4人民日報 有品質的新聞

《人生之問》一書的時代價值

人民日報:《人生之問》一書的時代價值

《人生之問》這本書, 由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來, 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著名教授史朝說: "南京將軍通過這個三問,解決了當今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整本書正氣浩然, 襟懷開闊, 格調高雅"。時代楷模、北京十大榜樣廖理純教授說, 他一氣看了三遍。黨政軍和企業、學校等, 紛紛邀請作者去做人生講座。聽了講座的人, 很多用"醍醐灌頂"來形容。中央組織部姜澤洵局長百忙之中趕來聽講座,感嘆"獲益匪淺,不虛此行"。扶溝縣縣長張穎波聽報告後把《人生之問》書請作者簽字後分別送給家人與朋友。臺灣出版社也已經出版發行,稱讚此書"可讀性強"。這本書之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因為人生與每個人休慼相關, 我們每天都走在人生路上, 如果對人生是什麼、人生為什麼、人生怎麼辦這些人生基本問題都沒有好好想過或沒有想明白, 那你不覺得這樣的人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風險性嗎?讀者普遍反應 , 這本書彷彿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三件寶"。

一是人生減壓器。

社會發展就如一輛高速列車,人人被裹挾其中。快節奏生活, 使人心浮躁靜不下來; 功利追求,給人帶來巨大生存壓力。復旦大學的于娟老師在死神提前來臨人生醒悟後寫的《癌症日記》中告訴我們: "換大房換車都是浮雲, 與相愛的人住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社會浮躁給人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突出的是人生追求出了大問題。現在的人只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追求人生的成功, 使人生追求走進了天大的誤區。這種成功猶如蠶蛹一樣,看起來很富有, 但失去了生命力。《人生之問》就是引導人們破繭化蝶,迎來光明,擁抱藍天。書中提出的"人生五項基本原則"就告訴我們, "不要傾聽外界雜音,而要傾聽內心聲音",並提出了"人生三大世界劃分", 運用古往今來正反兩方面案例告訴我們, 離開了精神, 人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因此, 我們應該牢記愛因斯坦的告誡,不要做成功的人, 而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人如果不拼命追求外在的物質, 而追求精神的富有, 追求人生的真正價值, 我們就能給自己減壓, 就能在奮鬥中享受人生快樂, 使人生富有"詩和遠方"。

二是人生醒世湯。

青年女性王展讀這本書後, 用"一劍穿心"形容自己從痛苦中醒悟。這不是佛家所說的孟婆的醒世湯, 而是古往今來古聖先賢奉獻給世人的醒世湯。比如, 柏拉圖告訴世人: 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作為智人難道不該為人生意義而活著?書中的"人生意義五分制" 引人向上向善。《菜根譚》指出了人生有四大迷, 用今天話說: 讀書不讀聖,當官不愛民,講善不行善,做事不做人。可400多年過去了,更多的人沉迷在"人生四大迷"之中。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警告世人: 我們已經走得很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 但百年過去了,紀伯倫的吶喊,不但沒有喚醒人們匆匆腳步,反而越走越快、越走越遠。寺廟中每天敲響的晨鐘,在喚醒人們內心的覺醒。佛家文化亦特別強調"覺"和"悟",並將其分成了三個層級。可人類日趨浮躁,還有多少能稱其為覺悟了的人? 故此,我們這些凡人在物質極大豐富、處處充滿誘惑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社會現實面前,真該澄懷觀道悟人生,修身為本重做人,跳出夢幻泡影般的俗世苦海,做到混跡塵中,高視物外,知行合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守死善道,寧靜悠然地行走在人間正道上。

三是人生路線圖。

人生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英國著名作家巴特勒·葉芝說過這樣一個著名論段: "從不充分的前提中得出充分的結論,這樣的藝術就叫人生"。我們每個人都匆匆行走在人生路上,但這條路的前方是什麼樣的人生結局? 有多少人能有充分把握地回答這個問題?那些帶著一張人生路線圖上路的人,可以胸有成竹地作出回答。《人生之問》這本書就是一張人生路線圖。從書的結構上看就是兩句話: 第一,兩塊人生基石。這就是人生是什麼,人生為什麼。搞清了這兩大問題,就解決了自己對人生的"知"。"知"是"行"的前提,亦是"行"的開始。《道德經》上講: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一個人如果知道他對人生的無知,尚能彌補,但若他不知道自己對人生的無知,這個人的人生就有病了,得治。第二,人生三大支柱。就是回答人生怎麼辦。這就是"行"。本書提出了構建"人生三個一工程",即確立一個人生目標,選擇一條人生路徑,牢記一條人生信念。一個人只有做到了這樣的"三合一",才能做到"篤行",才能"從不充分的前提中得出充分結論",才能牢牢把住人生方向,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平安順利駛向人生彼岸。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者 智慧論壇

人民日報:《人生之問》一書的時代價值
人民日報:《人生之問》一書的時代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