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溪清,才有和溪興

河溪清,才有和溪興

 和溪鎮航拍圖 李廣斌 攝

  全長9.2公里的鬥米溪,是南靖縣和溪鎮最長的溪流。彼時,這也是和溪鎮臉上一道亟待清除的刀疤。這條溪流在和溪鎮經濟發展的同時,被嚴重汙染。2017年,這道刀疤開啟了清除工程。

  如今,河道恢復了往日的清澈,河岸也綠樹成蔭,不時有魚戲水草。“水清、河暢、岸綠”的和溪鎮回到了群眾身邊。

  歸還生態欠賬

  9日,記者來到鬥米溪鬥米村段,溪水清澈,岸邊,行人駐足,孩童嬉戲。而幾年前,行人只能選擇掩鼻匆匆而過。

  鬥米溪小流域位於和溪鎮鬥迎線沿線,流經迎新村、迎富村、鬥米村。早年村民們在致富的路上行色匆匆,卻忽視了鬥米溪沿岸養豬場廢水的肆意排放。“養豬場缺乏管理,廢水直流溪內。其他歷史欠賬還有很多。”一名參與小流域整治的工作人員說。

  小流域整治前,當地環保檢測結果顯示,鬥米溪未經養殖區域的水質為Ⅱ類水,河流經過養殖區、生活區流至鬥米取水口,水質長期為劣Ⅴ類。

  “之前,流域周邊並未全部建設汙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置設施,規模養殖場普遍存在過度養殖、汙水偷排等現象。村民生活汙水直排、生活垃圾滲透也對流域水質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鎮黨委書記莊忠鵬把小流域治理作為到任後的首重任務。

  鬥米溪水質劣V類的罪魁禍首是畜禽養殖汙染,怎麼解決?和溪鎮採取的是整治和引導並舉、水體與岸上同治的舉措。一方面,對轄區超規模養殖的18家養殖場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另一方面,引導相關養殖場採用立體生態養殖的模式,實現養殖場達標排放。

  “現在,轄區內規模養豬場的廢水都沒有排入溪河,而是經環保處理變成了農家肥。”莊忠鵬告訴記者,經過環保處理,達標排放的廢水可作為養料噴灑在竹林間。

  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溪鎮綜合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在各個村莊新建一批垃圾收集池,配備垃圾桶,並與保潔公司簽訂垃圾清運合同,實行“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每日保潔模式。

  “投入350多萬元,完成9處人工溼地及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100萬元,建設350座三格化糞池;對全鎮新建的小區,全部落實雨汙分離治汙模式。”莊忠鵬對整治的投入和成果如數家珍。

  除了源頭治理,和溪鎮還推進轄區小水電站生態改造,對鬥米溪和高才溪小流域沿線29家小水電站完成監控安裝,通過手機App平臺可以實時監控各家水電站最小下洩流量執行情況。對水電站運行時清理出來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理,避免二次汙染。

  全方位管河護河

  日常巡河是莊忠鵬作為河長的職責。看著清澈的溪水,他很有感觸。他說,並非所有的群眾一開始就有積極參與流域治理和管河護河的覺悟。

  為此,和溪鎮還通過建立舉報有獎制度、公佈舉報電話,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監督打擊,明確對舉報規模場偷漏排、散戶偷養生豬、牛蛙養殖等行為,經確認屬實後均給予每次500~5000元不等的獎勵。

  “我們將小流域整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作為鎮村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莊忠鵬說,和溪鎮全面落實雙河長制,書記、鎮長都是河長。由此,一鎮主官掛帥治理的格局開始形成。一併實行的,還有“黨政同責”和屬地管理責任工作機制。

  和溪鎮成立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為副組長的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按照“一河一策”的工作要求,建立小流域整治責任網格,將區域內11家規模養殖場、生活汙水、生活垃圾整治分成11個工作小組,由班子成員為組長,包村幹部為副組長,村(居)書記、主任為第一責任人。

  所有小組對照整治要求,層層分解任務,逐場逐戶過濾,力保小流域整治工作取得實效。鎮水利、環保、農業等部門根據環保監督管理“一崗雙責”職責分工,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小流域環境監管責任。

  除此之外,還著力推動建立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和信息通報制度。這其中,河道專管員發揮著重要作用——信息上傳下達。

  每天,每個河道專管員都按照安排的巡查範圍,不分節假日、不分上下班時間、不間斷開展巡查。尤其對鬥米溪、高才溪小流域沿線規模養殖場、河道垃圾、河道汙染源等,還會點對點監控、點對點巡查。之後,河道專管員通過河長制工作微信平臺,將巡查過程中發現的規模場偷漏排、河道垃圾、生活垃圾、生活汙水、企業排汙等排汙現場和整治情況第一時間反饋給相關的責任人,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置。

  吃生態飯發旅遊財

  航拍器升空,微觀呈現出的不只是綠水青山,還有五彩斑斕的萬畝花卉苗木長廊,這裡是花木產業繁盛的坂場村。曾經,當地只生產中低端的花木植株,供給鄰鎮的永福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花農的盈利並不高。

  “流經坂場村的這條坂場溪,雖然沒有出現明顯黑臭,但河系一體,水質不夠好,沒人敢嘗試高端的花木品種。”和溪鎮農業站負責人林志江介紹,河道治理後,清澈的河水足以澆灌花木,村民們越種越多,坂場村的花木市場也跟著走俏。

  “聽說坂場村種花木藥材很吃香,我們也想試試。”以坂場村為樣本,鬥米村的鄭良山也參與到致富行動中來。同他一樣的還有不少,坂場村先後引進了靈芝、羅漢松、毛肚尖、小葉黃楊等中高端花葯品種,建設起花卉交易中心和銷售展廳。花木供應基地搖身一變,成了產銷一體的花葯基地,全村全年純收入可達6000萬元。

  水脈治理,讓全鎮人吃上了生態飯,過上了嚮往的生活。沿鬥米溪、高才溪一帶建起了木棧道、涼亭、健身小公園。清晨和日落後,便是和溪人民盡情享受生態的美好時光。

  “也有不少年輕人把村裡老人接到城裡生活。空出來的舊村,政府已補償建房和收儲土地,我們計劃復墾,在依山傍水處建設旅遊康養基地。”莊忠鵬介紹,和溪鎮有悠久的中草藥種植史,溫泉資源豐富,全鎮有5處泉眼。2018年起,圍繞富足的生態資源,和溪鎮謀劃建設養生、養老、養顏、養心的“四養”基地,以及具有土樓風情的仙鯉谷旅遊項目。

  “前不久,廈門客商來洽談投資,準備在泉眼附近開發潛水培訓基地。”眼下,莊忠鵬將熱情傾注在產業振興上,“不但要吃上生態飯,還要發旅遊財。”

本報全媒體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鄒惠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