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言片語淮揚菜

網絡上經常看到“淮揚菜”的發源地之爭,一派認為淮揚菜就是揚州菜,另一派認為淮揚菜的發源地是淮安,其實要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階段來闡述。

第一階段,流派創立:始於西漢,盛於隋唐,隋煬帝在揚州花天酒地之時正是揚州菜系盛極時期。明清之前,史書稱維揚菜系,少有也稱淮揚菜,但這裡的“淮”與今天的淮安沒有關係,揚州古稱“維揚”或“淮揚”,取自於《尚書》“淮海東南惟揚州”的意境,惟、維,甚至淮三字那時通用。元代以前,揚州是淮南道、淮南路、淮南東路等六個不同時代帶“淮”字的省級行政區域的首府,用省份和省城的首字形成“淮揚”,這就像姑蘇代表蘇州,秦淮是南京,錢塘是杭州一樣,維揚淮揚就是指揚州。今天揚州城內最古老的河道仍稱為淮揚河,清代大畫家石濤一幅描繪揚州東關街運河兩岸景色的名畫就叫“淮揚潔秋圖”,而今天的淮安那時叫山陽、楚州,而更早朝代的老“淮陰”屬於北方概念,所以明清以前淮揚等同於維揚,“揚一益二”的城市也沒理由將烹飪流派冠以別家姓氏,這點不要再爭。

第二階段,爭論開始:明朝設立淮安府,明朝後期黃河全面奪淮,山陽一帶水患嚴重,為保護南北水運大動脈,朝廷派遣諸多官府機構和勞力作坊駐紮於此,這附帶刺激了此地商機發展。隨著漕運恢復,作為南糧北鹽的集散地,淮安府逐年強盛,烹飪行業也不斷崛起。清兵攻破揚州城後屠殺了八十萬揚州軍民並將城池付之一炬,揚州開始衰敗,而此時淮安已經蓋過了風騷千年的揚州,江淮一帶的官員、徽商和鹽商攜帶名廚紛紛向淮安府靠攏,“屁股決定腦袋”,有些文人開始論述“淮揚菜”的淮就是指淮安,而淮安此時確實用當地食材製作了不少名菜,據此不少名流認可淮揚指淮安和揚州。客觀講,這釋意完全合情合理,但揚州廚師自然不願接受。隨著康乾盛世揚州再度崛起,乾隆大帝頻繁臨幸揚州,常年接駕從事“國宴”的烹飪界只稱維揚菜而很少稱淮揚菜了。還要提及一事,民國北洋政府曾短暫地設立過一個“淮揚道”,治淮安,轄長江以北地區,不知這與“淮揚菜”爭執是否有關。總之,從清代開始就有了“淮揚”的不同解釋和爭論,但即使有爭論,主流學派仍然認為淮陰菜屬於北方菜系,而劃入南方菜系的淮安菜並不等同淮揚菜,準確說應是淮揚菜的組成部分(清代《揚州畫舫錄》有闡述)。

第三階段,共同發展:共和國成立後,主持國務院工作的偉人為選擇國宴菜餚而徵求老人家意見,老人家雖愛吃辣味,但也知道唐宗宋祖、康乾大帝等風流人物都愛吃江淮菜,老人家於是乎說“就用你家鄉菜吧”。從此,京城人士包括許多工農幹部都將淮揚菜系視為當時淮陰地區為主的菜系,也就是從這以後,“淮揚菜”的叫法逐漸取代了“維揚菜”。

筆者認為,明清前“淮揚”的含義與明清以後的政治版圖和烹飪格局差異很大,把淮揚菜侷限在揚州菜或者淮安菜,不符合時代精神,胸襟太小,再說其他三大菜系都是以省或區域命名,你用城市命名不僅省外頗有微詞,即使省內其他城市也不服氣。作為四大菜系之一,官方應作出權威解釋:淮揚菜指淮河、揚子江流域一帶的菜系,發源於揚州淮安鎮江南京南通蘇州鹽城等諸多江淮城鄉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