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40年影像志⑥ | 你知道世界之窗的玻璃金字塔是怎麼建起來的嗎?



大家都知道,深圳世界之窗地鐵站的出口是個大玻璃金字塔,那你知道這金字塔的原型在哪,又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原來,它的原型是法國盧浮宮裡的玻璃金字塔,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法國擴建盧浮宮時,由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它不僅融合了古典和現代的藝術風格,由玻璃拼組的設計也挑戰了當時的建築技術。


雖然看不見法國原版建設時的樣子,但我們還可以來看看,深圳的玻璃金字塔建設時什麼樣呀!



微縮世界景觀,世界之窗開創了景區的新形式;刷新“深圳速度”,報業大廈象徵著深圳新聞事業的新起點。前進道路上,每一步的落下,都是下一次邁步的預示。蛇口海邊盡情玩耍的少年,他們的笑容中是深圳的未來;即將留學進修的青年,他們的錄取書裡是深圳的未來。



充滿希望的深圳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或許出身北大,或許來自山村,同樣的是他們都敢於追尋,夢想著由自己創造這個城市的未來。


依託過去,抓住現在,追求未來。深圳乘風破浪,一路前行!


“世界之窗”玻璃金字塔施工

深圳“世界之窗”玻璃金字塔進行最後階段施工。1994年4月28日,由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股,華僑城集團參股興建的“世界之窗”旅遊景點試業。“世界之窗”是繼“錦繡中華”,“民俗村”微縮景區後,深圳又一個大型微縮景區。景區佔地面積48公頃,全國150多家設計,建築,景點製作廠家,近萬名設計師,工程師,藝術家,能工巧匠參加了景區的建設。景區以弘揚世界文化為宗旨,是一個把世界奇觀,歷史遺蹟,古今名勝,民間歌舞表演為一體的人造主題公園。作為深圳一處著名景點,在建成後的20多年裡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旅遊熱度,至今仍舊是深圳地標景點和旅遊打卡地。岑志利 攝


蛇口海邊玩耍的少年

1995年,蛇口海邊的少年。1995年夏天,兩名少年在蛇口海邊玩耍,這兩個伴著深圳成長起來的“深二代”,站在蛇口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無拘無束,自由奔放,她們像當年剛滿15歲的深圳一樣年輕,深圳也正像少年一樣勇往直前,充滿想象。餘海波 攝


新聞鉅艦啟航

1997年6月29日,被譽為“中國報業第一樓”的深圳特區報業大廈落成。深圳特區報業大廈由深圳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深圳特區報社投資興建,1996年元旦正式動工,當年12月封頂,1997年6月竣工。中建三局一公司在深圳特區報業大廈的施工中,攻克了“大空間獨立巨型群柱和大跨度懸樑結構”等技術難關,當年開工、當年封頂,從三天一層、兩天一層到兩天三層,創造了當年新的“深圳速度”。報業大廈的落成標誌著深圳新聞事業的新起點,深圳報業的新發展。1999年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建立50週年的盛典上,載著深圳特區報業大廈模型的彩車,代表深圳經濟特區的城市形象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江式高  攝


“深二代”新西蘭留學

深圳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富起來的深圳人更加註重“深二代”的教育和培養。2003年2月12日上午,龍崗區布吉街道(原龍崗區布吉鎮)南嶺村歡送張明輝(左前)、鄧麗嶸兩位青年到新西蘭留學,當時的龍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村黨支部張偉基(右一)代表村委給他們送上學費,並勉勵他們要為建設“文化強村”而發奮學習。劉廷芳 攝


“北大百年校慶專列”

1998年5月1日,我國鐵路史上第一趟校慶專列——“北大百年校慶專列”從深圳啟程,400名北京大學深圳校友乘坐專列北上為母校慶生。當年他們代表著1500多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北大校友,赴京參加母校百年慶典。專列由深圳始發,跨越7個省、市,行程2436公里。許光明 攝

策劃 | 潘未末執行 | 丁慶林視頻 | 陳皓暉美編 | 張偉編輯 | 詹婉容 實習生 王鶴霖

(作者:深圳特區報全媒體經營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