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隋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從唐高祖李淵到唐哀帝李柷一共出現過21位皇帝,享國289年,以

強盛開放包容著稱。唐朝疆域極盛時期東起日本海,南至羅伏州(今越南順化一帶),西達西海(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玄闕州(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國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里。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西安大雁塔


關於唐朝,可以說的故事太多,本文僅介紹一下唐朝的十五道、6大都護府以及唐末藩鎮的一些知識。

唐朝行政區劃的演變反映出唐朝的盛衰歷程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依照山川形勢將全國劃分為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十道,每道設置觀察史起監察作用,並無實際權力;國家的實際行政區劃為都督-州-縣三級制。此時唐朝剛剛完成統一不久,正逐步走向強盛。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在關內道長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增置都畿道,並把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

山南西道,江南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形成了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設縣,道-州/府-縣的三級行政制度成型;十五道的範圍也逐漸確定。此時唐朝處於極盛時期,但隨即發生的安史之亂將大唐盛世終結。

安史之亂後,原本只分置於邊地的節度使被濫用於內地,原先分轄國內各州的都督府也轉變為了節度使,原本只起監察作用的道已經形同虛設。發展到唐末,形成了又各節度使(觀察史)掌權的藩鎮局面。唐朝中央政府逐漸失去對各藩鎮的掌控,終於慢慢滅亡。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開元十五道大致範圍及所轄州府

  • 關內道

大致範圍: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及內蒙古河套等地。

所轄州府:坊州、丹州、邪州、涇州、隴州、寧州、慶州、甯州、原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和鎮北大都護府。

  • 京畿道

所轄州府:京兆府、華州、同州、鳳翔府、商州和邠州。

  • 河南道

大致範圍: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與河南、江蘇、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區。

所轄州府:宋州、汴州、孟州、陝州、鄭州、虢州、許州、蔡州、陳州、潁州、亳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 都畿道

所轄州府:河南府和汝州

  • 河東道

大致範圍:今山西全省與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所轄州府: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太原府、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

  • 河北道

大致範圍:今河北長城以南.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所轄州府: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 隴右道

大致範圍: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的地區。

所轄州府: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

  • 淮南道

大致範圍:今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的地區。

所轄州府: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 劍南道

大致範圍: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端。

所轄州府: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保寧都護府。

  • 嶺南道

大致範圍: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北部地區。

所轄州府:廣州、韶州、潮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州、田州、嚴州、山州、巒州、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 山南東道

大致範圍:今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區。

所轄州府:鄧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峽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澧州、金州、朗州。

  • 山南西道

大致範圍:今四川東部,陝西、甘肅南部地區。

所轄州府: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閬州、金州、開州、渠州、果州。

  • 江南東道

大致範圍: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蘇長江以南地區。

所轄州府: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 江南西道

大致範圍: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東部長江以南地區。

所轄州府: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嶽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

  • 黔中道

大致範圍:今貴州全部及其與四川、湖南、廣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所轄州府:黔州、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溱州。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唐末元和四十八中藩鎮

  • 關內道和京畿道(10)

渭北節度使(郭子儀)、邠寧節度使(後改為靜難軍節度使,王行瑜)、振武軍節度使(周德威)、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夏綏節度使(後改為定難軍節度使,李思恭)、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涇原節度使(後改為彰義軍節度使,李茂貞)、豐州都防禦使(即天德軍防禦使,周懷義)、同州防禦使和潼關防禦使。

  • 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5)

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德垔)、山南西道節度使( 李繼密)、荊南節度使(高季興)、金商都防禦使和夔州都防禦使。

  • 劍南道(2)

劍南東川節度使(顧彥暉)、劍南西川節度使(王建)。

  • 黔中道、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8)

黔州觀察使(後改為武泰軍節度使)、湖南觀察使(崔灌)、福建觀察使(後改為威武軍節度使,王潮)、江西觀察使(後改為鎮南軍節度使,楊渥)、宣歙觀察使、浙西觀察使、浙東觀察使和鄂嶽觀察使。

  • 淮南道(1)

淮南節度使(高駢)

  • 嶺南道(5)

嶺南節度使(後改為清海軍節度使,劉巖)、安南經略使、桂管經略使(後改為靜江軍節度使)、容管經略使和邕管經略使(後改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駢)。

  • 河南道和都畿道(9)

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武寧軍節度使(張保皋)、忠武軍節度使(治許州 今河南許昌)、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天平軍節度使(朱瑄)、義成軍節度使、東都畿都防禦使、兗海觀察使、陝虢觀察使。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 河北道(6)

河陽節度使(王師範)、魏博節度使(即天雄軍節度使,田承嗣)、成德節度使(王景崇)、橫海軍節度使(李全略)、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和盧龍節度使(劉仁恭)。

  • 河東道(3)

河中節度使(後改為護國軍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和昭義節度使(王虔休)

ps:括號內為擔任過該節度使的著名將領,安史之亂後隴右道被吐蕃攻陷(沒有隴右道的原因)。

唐朝六大都護府——安西、北庭、單于、安北、安東和安南

  • 安西都護府

起止時間:始置於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被吐蕃攻佔,共存在150年。

都護府駐地:高昌(640-648年)—龜茲(648年以後)

管轄範圍:天山南北,蔥嶺以西至波斯(最大時)——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702年之後)

統轄駐軍:安西四鎮(碎葉(679-719年)或焉耆(其餘時間)、龜茲、于闐、疏勒)

  • 北庭都護府

起止時間:始置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到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被吐蕃攻佔,共存在89年。

都護府駐地:庭州

管轄範圍:阿爾泰山以西, 鹹海以東, 天山以北和巴里坤湖周圍地區。

統轄駐軍:瀚海軍、天山軍和伊吾軍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 安北都護府

起止時間:始置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到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被廢,共存在137年。

都護府駐地:單于臺(647-663年)—回紇部落(663-685年)—同城(685-?)—西安城—雲中(698-708年)—西受降城(708-715年)—中受降城(715-749年)—橫塞軍(749-755年)—天德軍(755-784年)。

管轄範圍: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的蒙古國全境、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及安加拉河和貝加爾湖周圍地區。

下轄州府:10府9州十八部落——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僕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堅昆都督府(結骨部)、陰山都督府(葛邏祿謀落部)、大漠都督府(葛邏祿熾俟部)、玄池都督府(葛邏祿踏實力部),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州(白部)、玄闕州(骨利部)、渾河州(歌邏祿部)、狼山州(歌邏祿部)。

歷用名稱:燕然都護府(647-663年)——瀚海都護府(663-669年)——安北都護府(669-757年)——鎮北都護府(757-784年)。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 單于都護府

起止時間:始置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到後梁貞明二年(916年)被契丹攻佔,共存在224年(698-720年一度併入安北大都護府)。

都護府駐地:單于臺((和燕然都護府駐地的單于臺不是同一個地方)650-663年)—雲中(663-720年)

管轄範圍:北距大漠,南抵黃河。

下轄州府:3府24州——狼山都督府、雲中都督府、桑乾都督府、舍利州、思闢州、阿史那州、綽州、白登州、蘇農州、阿德州、執失州、拔延州、鬱射州、藝失州、卑失州、叱略州、賀魯州、葛邏州、閖跌州(其中8個州州名遺失)。

歷用名稱:瀚海都護府(650-663年)——雲中都護府(663-664年)——單于大都護府(664-845年)——安北都護府(845-916年)。


  • 安東都護府

起止時間:始置於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到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受安史之亂影響被廢,共存在93年。

都護府駐地:平壤(668-676年)—遼城(676-677年)—新城(677年-699年)—幽州(705年-714年)—平州(714年-743年)—遼西故城(743年-761年)

管轄範圍: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

下轄州府:九府十四州——新城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衛樂州都督府、舍利州都督府、去素州都督府、越喜州都督府、去旦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蘇州、蓋牟州、大那州、倉巖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木底州、安市州、諸北州、識利州、拂涅州、拜漢州。


唐朝行政區劃——初唐十道盛唐十五道晚唐四十八藩鎮的變遷


  • 安南都護府

起止時間:始置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到南漢大有十二年(939年)被廢,共存在317年。

都護府駐地:宋平(今越南河內)

管轄範圍: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

下轄州府:13州39縣+32羈縻州

歷用名稱:交州總管府(622-624年)——交州都督府(663-679年)——安南都護府(664-939年)——鎮南都護府(757-76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