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長篇小說《檀香刑》故事梗概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則刪除)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長篇小說《檀香刑》故事梗概


《檀香刑》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老師的一部長篇小說。


小說所講的故事發生在1900年(大清國),事發地山東省高密東北鄉。


高密東北鄉,有一老漢,名孫丙。他擅長唱當地的一種小戲貓腔(又名茂腔),並且將貓腔發揚光大,在當地紅極一時。


時值清末,大清國風雨飄搖,岌岌可危,而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在華紛紛開拓“勢力範圍”。德國強租膠州灣,逼迫清政府答應修建一條從濟南通往青島的膠濟鐵路。這條鐵路的修建涉及到沿線百姓的遷墳移墓,被當地民眾視為破壞風水,再加上補償較少,老百姓很是不滿。德國工程師的行為更是火上澆油:他們光天化日之下,在集市調戲民婦——孫丙的第2任老婆小桃紅。有人向孫丙報信,他大怒,拎起一根棍子,趕到現場,打死了德國技師。


人命關天,德國人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他們向山東巡撫袁世凱抗議,要求嚴懲兇手。袁不敢怠慢,令下屬高密縣令錢丁火速捉拿孫丙。錢丁和孫丙之女孫媚娘有染,自有包庇之心。然而重壓之下,實難包得住。孫丙還是被緝拿住,投入死囚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長篇小說《檀香刑》故事梗概


德國膠澳總督克羅德和袁世凱大人合計該如何處死孫丙。他們想到了已告還鄉的原大清刑部第一劊子手趙甲。


這趙甲不是別人,正是孫媚孃的公爹,他丈夫趙小甲的親爹。


趙甲早前曾為袁大人執行過死刑,彼此熟絡。為了保證在行刑後還能多活5天(活到鐵路開通慶典),他們想到了檀香刑。


何謂檀香刑呢?就是用一根一米多長的檀木橛子從受刑人的肛門釘入,穿過體腔,由肩膀而出。這檀木橛子要提前在香油鍋裡煮熬多時,讓它蘸透香油,不吸人血。受刑後,為了讓犯人5天后才死去,還要給犯人喂上好的人參湯以補充營養(真是變態的矛盾)。


行刑的人正是趙甲和趙小甲——孫丙的親家和女婿。受刑後,孫丙痛苦不堪,兩三天後,部分肉已腐爛長蛆。為了讓他活到通車慶典,官方又給他請醫治療(又是變態的矛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長篇小說《檀香刑》故事梗概


4天過去了,眼看第二天就要通車大典了,縣令錢丁忽有良心發現,他實在不忍看見奄奄一息的孫丙再忍受煎熬,便迅速果斷地補了一刀,結束了這慘無人道的痛苦折磨。德國人想在通車慶典上利用孫丙殺一儆百的計劃泡了湯,小說至此結束。


莫言老師的這部《檀香型》小說,故事情節曲折婉轉,人物塑造生動形象,語言通俗易懂,借用了方言土語,講究押韻,頗似戲曲唱詞,很值得我們一讀。有空時,不妨一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