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康縣:付壩村衛生室的“變遷史”

甘肅康縣:付壩村衛生室的“變遷史”

付壩村衛生室藥房一角

“磚房、白牆、牆角粘的瓷磚,屋頂還蓋的琉璃瓦。”

“是啊!‘老獎’你看,門前還有村醫公示牌哩,照片也上牆了,房子修得很是大氣!”

對話的人是甘肅康縣付壩村離職村醫張洪衛、張洪獎。幾個人坐在長壩鎮付壩村衛生室門前的松樹下,嗑著瓜子,喝著茶,說著村裡近年來的變化——

“上世紀70年代,山根、付壩和吳壩三個行政村合稱‘東方紅大隊’,有2000多人口。那時候條件比較艱苦,大隊沒有村衛生室,也沒有一個正兒八經學過醫的,村民患病了基本都是硬扛、硬拖,實在扛不住了,就抬到鎮上進行治療。”付壩村前黨支部書記張進文說。

80年代,付壩村恢復了行政村命名,曾跟著上海知青學過一些醫療衛生常識和簡單疾病診療的張洪獎、張洪衛等幾名村民便承擔起了本村醫療工作,成了名副其實的“赤腳醫生”。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的,就在村裡放開嗓子喊,或者人託人帶話,“赤腳醫生”收到群眾患病消息就趕忙往群眾家裡跑,為他們上門診治。

後來付壩村幾個“赤腳醫生”商量,在村裡租賃了兩間土坯房,把自家桌椅板凳搬進去,就有了最初的付壩村衛生室。

歲月輪迴,滄海桑田,輾轉幾十年過去了,“赤腳醫生”的年代已經成為歷史,土坯房升級為寬敞明亮的“洋房”,水泥路替代了泥巴路……

“請您把社保卡交給我,稍等……請您在報銷憑證上籤個字”這是近年來付壩村村醫張傑對前來就診的群眾說的最多的話。他告訴編者:“現在的衛生室寬敞明亮,環境乾淨整潔,並且群眾看病產生的醫藥費通過HIS系統和讀卡器在衛生室就可以直接按70%比例進行報銷。以後病人看病只需要攜帶電子健康碼在掃碼墩上一掃,個人基本信息就出來了。不僅為就診群眾節省了時間,而且簡化了就醫流程、省去了錄入信息好幾個環節哩,有效提高了診療效率。”

張洪衛老人說:“現在不僅村上的衛生室裡看病、就診、取藥的基礎設施完善了,還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鎮,就醫難成了歷史,看病有合作醫療,基本上不用掏錢,有了大病還有大病救助資金。”

“我們村衛生室是縣衛健局在2015年修建的,面積60平方米,有診斷室、藥房、治療室和公共衛生室,地面鋪的地板磚,牆體是白灰粉刷的,連屋頂也‘吊’成薄膜磚了。2019年衛生院又配置了電腦、打印機、理療設備等,還有藥品200多種,有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基本滿足了病人需求。現在村衛生室條件好了,我的收入也高了,去年就有六七萬。現在只要村民一個電話,我便開車上門服務,村民再也不用‘帶口信’了。”在付壩村衛生室門前小花園散步的村醫張傑高興地說道。(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宋穎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