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文薦讀】上古神話與中華戰鬥文化的緣起

上古神話與中華戰鬥文化的緣起*

張 明 倉

[提 要] 戰鬥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極為亮麗、精彩的部分,是獨特而重要的文化軟實力,但在中華文化研究中卻長期被忽視。中華上古神話中蘊含的開天闢地、補天射日的大智大勇,厚生救民、捨生取義的大愛情懷,移山填海、戰鬥不止的頑強鬥志,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不屈精神,構成了中華戰鬥文化的根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興旺發達的強大動因,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雄立世界東方的民族之魂。

[關鍵詞] 上古神話;中華戰鬥文化;文化軟實力

戰鬥文化是思戰、敢戰、善戰、勝戰的特殊文化,是勇武血性、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中華戰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中華文化中其他內容研究的興旺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中華戰鬥文化的研究長期處於尷尬狀態。戰鬥文化源遠流長,但對戰鬥文化的研究卻幾為空白,從而導致戰鬥精神在中國文化精神中長期遭到忽視。其實,素以愛好和平著稱於世的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歷史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戰鬥文化,並在中華民族的性格形成和文化軟實力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首先應該瞭解它的神話。同樣,要了解中華民族,首先應該追溯中華上古神話。夏朝以前直至遠古時期的中華上古神話,生動記錄了中華民族童年時期瑰麗的幻想、頑強的抗爭和蹣跚成長的歷史足跡,蘊含著戰天鬥地、自強不息、頑強不屈的精神,成為中華兒女艱苦奮鬥、中華文明持續演進、中國精神活力無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因,也成為中華戰鬥文化的根源。

一 開天闢地、補天射日的大智大勇

【熱文薦讀】上古神話與中華戰鬥文化的緣起

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區,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早期文明形成於龍山時代,其後生生不息地發展與傳承,從未中斷,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考古發現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性、多元性,展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中華上古神話中蘊含著戰天鬥地的奮鬥精神和崇尚智慧、勇敢的戰鬥特質。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上古神話,形象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先民偉大的氣魄、深邃的智慧和強大的創造力戰鬥力,成為孕育中華戰鬥文化的內在基因。

盤古開天地,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創世神話。這個神話,最早為三國時期徐整的《三五曆紀》和《五運歷年紀》所記載。《藝文類聚·卷—》引用《五運歷年紀》中所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繹史·卷一》引用《五運歷年紀》所述:“天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據傳,遠古時代沒有天也沒有地,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盤古以巨大的勇氣和毅力,用大斧將一團混沌劈開,形成天和地,並竭力不讓天地重合,歷經一萬八千年奮戰,終成天高地厚的世界,盤古也成為頂天立地的巨人。

《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女媧補天的不朽神話,成功塑造了一位有著奇異神通而又頂天立地、大智大勇的女神形象。她不畏艱險,重整天地,以大無畏的精神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必要的自然條件,成為福佑社稷的正神,長久以來為中華兒女所崇拜。

戰勝自然災害,是中外遠古神話體現大智大勇的重要主題,“后羿射日”則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淮南子·本經訓》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英雄羿手持弓箭降妖伏魔、為民除害,特別是射日的情節富於想象色彩,表現了上古人類對自身力量的肯定和戰勝災害的智慧和勇氣。

無論是盤古開天地,還是女媧補天,亦或是后羿射日,這些神話無不反映了中華民族先祖戰天鬥地的大智大勇精神。中國人喜歡這些神話,津津樂道於這些動人的故事,感悟著先祖們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卓越能力。這些神話包含著這樣的文化精神:人生來就離不開抗爭和戰鬥,離不開戰鬥的勇氣和智慧。在無比惡劣的外部環境下,面對巨大的困難和危險,先祖們直面挑戰、奮勇抗爭,體現了開天闢地、戰天鬥地的膽識,展現了頂天立地、重整乾坤的氣魄,彰顯了補天射日、降妖伏魔的智慧和勇氣。這種膽魄和智勇代代傳承,成為中華兒女戰鬥精神的血脈基因,成為中華戰鬥文化的重要源頭。

【熱文薦讀】上古神話與中華戰鬥文化的緣起


二 厚生救民、捨生取義的大愛情懷

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是戰鬥文化的根本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中華上古神話蘊含著強烈的厚生救民意識。“天地之大德曰生”*,尊重、愛護民眾的生命,是中華文化的一貫精神。盤古、女媧等雖有超凡脫俗的神通,卻從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而是奉獻為民、為民造福,甚至不惜以一己之死化育萬物、拯救生民,賦予生命以最崇高的意義,也體現了中華戰鬥文化的根本指向。

盤古開天闢地,又把自身一切都獻給了天地。南朝梁人任方所作《述異記》,對盤古化萬物一說有詳細記載:“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盤古頂天立地一萬八千年,並垂死化身,造就萬物,讓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是何等氣魄、何樣無私!

中國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首推女媧造人補天。《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用《風俗通》記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女媧不僅創造了人類,還為拯救人類而冒著生命危險,“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以一己之力,補天填地,平災息禍,使人類劫後重獲新生,其中飽含的大愛情懷不言而喻!

相傳黃帝之時,“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炎帝採藥為民治病,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黃帝、炎帝對民眾生命的關懷,無不體現了無私無畏的大愛情懷。

中華上古神話之神崇尚無私利他,自覺捨己救人、捨生取義,這與古希臘神話等西方神話中英雄人物追求利己的行為動機形成鮮明對比。古希臘神話中,像普羅米修斯盜火為民之類的英雄極為罕見,眾神多為個人名利而戰。伊阿宋巧取豪奪金羊毛,目的在於換取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奧德修斯歷經十年戰天鬥海風雨還鄉,只因念念不忘家裡的財產和愛妻。阿喀流斯和希臘英雄們跨海攻打特洛伊,其重要目的竟是爭奪美女海倫。中華上古神話中,諸神所作所為大都是為民造福,並且自覺自願竭盡所能、不辭勞苦、不畏艱險、無私奉獻,最終成就大功大德,成為美德和理想人格的化身,受到世世代代人民傳頌。《述異記》記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於盤古。”*《說文解字》有云:“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淮南子·覽冥訓》則讚譽女媧:“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後世,光暉重萬物。”*明代劉寅認為:“黃帝即軒轅,以其土德王天下,故曰黃帝,兵家之法所由始也。”*炎帝則被尊稱為“神農”和“神醫”。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華上古神話中盤古、女媧等眾神,所開所補的天是人們頭上的蒼天,所闢所整的地是民眾賴以生存的大地,所救所護的人是芸芸眾生,所創造的世界是一個讓人類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家園,所反映的是厚生救民、捨生取義的浩然氣概。這些神話,與個人功名富貴、自我奮鬥無涉,它們歌頌和讚美的是充滿勇氣和智慧的大愛情懷,表現的是強烈的正義力量和英勇的奉獻精神。這些神,在死亡面前仍能繼續戰鬥,勇於做出捨己救人的選擇,死亡賦予其行為以更加崇高的意義,更加彰顯神的尊嚴、神的精神。當然,這實際上也是人的尊嚴、人的精神。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神都是人格化的神,其實質是“人所應當有的樣子”,是人民的英雄。時至今日,當國家面臨危難、民族遇到挑戰、他人需要幫扶之時,中華英雄人物總能挺身而出。厚生救民,為民而戰,捨生取義,彰顯了無私無畏的大愛情懷,成為中華戰鬥文化的一個鮮明特色。

【熱文薦讀】上古神話與中華戰鬥文化的緣起


三 移山填海、戰鬥不止的頑強鬥志

中華民族起源於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廣闊地域。上古時代,中華大地洪水、旱災頻現,密林、灌木叢、沼澤地廣佈,毒蛇猛獸出沒,生存環境極為惡劣。《山海經》記載了400多種能帶來災異甚至能食人的神怪奇獸,直觀地反映了先民處境之險惡。中華上古神話,鮮活地描述了先民們移山、填海、治水的事蹟,反映了華夏祖先與天鬥、與地鬥、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頑強鬥志。

愚公移山,生動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迎難而上、持之以恆、征服高山的堅定信念。高山阻隔,給上古先民交通、生活帶來極大困難。《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年已九十,決心率親屬把家門前擋道的太行、王屋二山移走。文中愚公和智叟的對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藐視大山,敢於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堅信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堅信克服困難最終一定能夠成功,形愚而實智。智叟卻智於其表,實則愚在其中。“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說明,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就能奪取最終勝利。這個故事的後續發展也正體現了這一點,“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誠然是不可能真正發生的神話,但又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克服艱難險阻的強烈願望、征服大自然的雄偉氣魄和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

精衛填海的故事,則深刻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不畏艱險、鍥而不捨、征服海患的頑強鬥志。《山海經·北山經》載:“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小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相傳炎帝的小女兒被東海淹死後,其精靈化為精衛鳥,每天從西山銜來微小木石投入東海,一心要把東海填平。東海極為浩瀚、狂暴,精衛卻非常弱小力薄,“大”與“小”、“強”與“弱”的反差極為強烈。精衛一石一木之填海,一如愚公一擔一石之移山,何其辛苦!何其艱鉅!何其困難!世人常因女娃被東海波濤吞噬化成精衛鳥而嘆息,更為精衛銜運西山木石以填東海的頑強執著精神而拋灑熱淚。精衛面對強大的征服對象時卻異常從容、堅定,在看似不可為的情況下,展現出一種博大堅韌、戰鬥不止、至死靡它的可貴精神,怎不令人感動、令人震撼、令人敬重!“精衛填海”後化為成語,喻人之意志堅決、不畏艱難,也喻事業之偉大崇高、艱鉅卓越,激勵著志士仁人堅持不懈、執著前進。

關於洪水的神話,反映了古時人們在慘烈的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與國外洪水神話大都講述洪水是對人類的懲罰、反映對人性的反省和批判不同,中華上古神話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種自然災害,所揭示的是與洪水抗爭、征服水患的積極意義,看重的是人的智慧及鬥爭精神。其中,最典型的當數鯀禹治水。《山海經·海內經》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傳說中,鯀為治水災,不惜盜竊天帝的息壤,引起天帝震怒而被殺。鯀志向未竟,死三年而屍體不腐,剖其腹而生禹。禹繼鯀志,歷盡艱辛,“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並和諸多惡神搏殺,誅殺相繇*、擒服水怪無支祁*,終於制服瀰漫天下、禍害人間的洪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塑造了一個不辭辛勞、為民除害而又充滿智慧的英雄形象,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災害作鬥爭中的頑強鬥志。

美國神話學家大衛·李明(DavidLeeming)說:“神話就像人類所關切的事物一樣地真實。當我們失掉了感受神話的能力時,我們也就失掉了同體現最基本和最普遍人性的事物的聯繫。在一種真實的意義上說,當一個社會不再能夠體驗神話的時候,它也就失去了它的靈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大禹治水,都是在看似徒勞的情形下,勇於以菲薄的力量迎難而上、攻堅克難,這是何等的頑強!但這絕非愚蠢、不自量力,而是一個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支撐。正是這種不屈不撓與天鬥、與地鬥、與大海洪災斗的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度過那險惡而艱難的漫長歲月。歷史的長河波濤洶湧,唯有中華文明歷盡劫波而綿延不絕,飽受磨難依舊剛健有為,數千年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與中華戰鬥文化中移山填海、戰鬥不止的頑強鬥志密不可分。中華戰鬥文化獨特的信念、韌性和耐力,是中華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激勵著中華民族戰勝一切災難挑戰,砥礪前行,在今天仍然彌足珍貴。

四 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不屈精神

威武不能屈,面對強敵敢於反抗、百折不撓,中華民族這種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最早也是體現在精衛填海、刑天舞干鏚等上古神話中。東晉陶淵明曾作《讀〈山海經〉》詩,廣為流傳的第十首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陶淵明感嘆: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餘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精衛和刑天,成為不屈精神的化身。

“精衛填海”之所以成為中國上古神話中最為感人的故事之一,不僅是因為它蘊含著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精神,更是因為它所展現的不畏強暴、勇於復仇的勇氣和意志。女娃不幸溺亡,反映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強暴;女娃化身為鳥終生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不填平大海誓不罷休,則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被冤死的鳥)、“誓鳥”(發下誓言的鳥)、“志鳥”(有志氣的鳥)、“帝女雀”(炎帝的女兒)。陶淵明詩作正是對精衛不畏強暴、敢於同大海作鬥爭的不屈的戰鬥精神的高度頌揚。

刑天是一個受人敬仰的神話人物,刑天精神被千載傳唱。《山海經》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眼,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傳說記載,刑天為給炎帝報仇,孤身一人手提板斧和盾牌衝上天庭向黃帝叫戰,被黃帝斬掉頭顱滾進了常羊山的縫隙中,他毅然化乳為眼,化臍為口,揮舞干鏚繼續抗爭。刑天的故事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朽的神話,全在於他不畏強權、不懼強敵、不怕死亡、英勇無畏、血戰到底、永不屈服的英雄氣概。刑天精神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陶淵明將刑天事蹟入詩,借詩讚嘆其“猛志固常在”。英國小說家薩克雷則說:“大膽挑戰,世界總會讓步。如果有時候你被它打敗了,不斷地挑戰,它總會屈服的。”刑天代表的就是這樣一種寧死不屈、只能被消滅不能被打敗的戰鬥信念,一種有敵無我、有我無敵、血戰到底的戰鬥血性,一種為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不屈的戰鬥精神!

著名作家茅盾認為:“精衛與刑天是屬於同型的神話,都是描寫象徵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這是屬於道德意識的鳥獸神話。”*中華上古神話中的英雄人物,無論個人力量強弱,都有著一種不屈、執著和戰鬥到底的大無畏精神,並在英勇戰鬥中彰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中華上古神話其實是鼓勵人們勇於抗爭、敢於抗爭,在強權面前永不屈服,在困境之中永不放棄,在挫折之時永不退縮,不畏強暴,敢於鬥爭。一個民族的神話,就是這個民族精神的源頭。中華上古神話中蘊含的這種開天闢地、補天射日、厚生救民、捨生取義、移山填海、戰鬥不止、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戰鬥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雄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之魂。這種精神深深烙印在炎黃子孫的靈魂裡、骨子裡、血液裡,在遭遇困難特別是重大挑戰和危機時總會爆發出震驚世界的力量,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厚、最可寶貴、最令人敬畏的強大軟實力。


原創申明:本文首發於《文化軟實力》2017年第2期,轉載須聯繫本刊。

*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2015MZD04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張明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軍隊政治工作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