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淘小鋪億萬社交電商份額等你來瓜分!

在新經濟、新時代的發展下,總會有新事物的產生。而這些新事物的產生是這個時代人們所需求的,更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正如社交電商近兩年來的全面爆發。2018年7月,創立オ三年的拼多多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高達300億美金。2019年5月4日,創立近四年的雲集微店也在美國上市,市值達到30億美金。在這之後,騰訊也親自入場“社交電商”,由小程序“購物單”一步步演化至今的“好物圈”則把用戶分享商品的行為產品化,期望能把人們散落在朋友圈、能把人們散落在朋友圈群組裡的行為聚合到統一的場景裡,從而在商業價值上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也在不斷試水“社交化”

近期,小規模內測中的“淘小鋪”已刷遍朋友圈各大媒體網站,已迅猛出現在大眾視眼中。淘小鋪定位"人人可參與的社區化電商”,讓普通消費者能成為淘小鋪掌櫃,分享自己的小鋪寶貝就能賺錢。而京東的腳步也沒有落下,近期,已經沉寂四年的“京東購物”低調復活,主打類似小紅書的好物分享社區。

從以上行業大佬的發展佈局上不難發現:社交產品“電商化”、電商產品“社交化”,兩個領域的產品都在向對方身上汲取養分,形態上變得越來越接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態勢?

首先,電商發展十數年,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中國用戶的線上購物習慣已經被充分教育,而商品的供給也由匱乏走到海量。傳統意義上的電商產品,是基於目的性購物而生,包括淘寶、京東等產品,其設計的基本邏輯是“讓用戶以最快的速度發現自己想要的商品”,一切產品設計以精準和效率為優先。而事實上,隨著手機成為人體的智能外設,用戶開始將線下的“無目的性購物”遷移到互聯網之中,因此,隨後的電商產品設計開始逐漸滿足用戶的“逛街”需求,包括手機淘寶開啟的幹人千面推薦機制,引入網紅直播、微淘等內容社區等等,都是試圖滿足用戶的“不確定性需求”。但社交電商的出現,其實使得電商產品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既滿足用戶基於購買慾望之上的社交行為,並完成購買,其產品邏輯變成,“先滿足交流欲、再滿足購物,最後滿足購物效率”

入住淘小鋪億萬社交電商份額等你來瓜分!

社交電商已成為一個新的流量入口

時代的進步會帶動很多新事物的產生,因此,新零售時代下新的產物“社交電商”應運而生,其發展階段相較於“新零售”而言,呈現爆發式增長。

據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我國新零售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096億元,以目前新零售發展的步伐來看,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從多家大型品牌企業佈局新零售大市場的情況來看,新零售的核心重點就在於結合線上技術,重回線下,讓線上和線下的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實現新零售所需要追求的效率和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