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遲鈍元帥:好勝的霞飛

他是巴黎的拯救者,也是一戰一線戰場大量傷亡的揹負者。冷靜、沉著、遲鈍,這就是全部的他嗎?

1852年1月12日,法國元帥、軍事家約瑟夫·霞飛(Joseph Joffre)出生在法國南部。1911年,霞飛被任命為法軍總司令,1916年晉升法國元帥,同時被免去實職,改任法國政府軍事顧問。

法軍遲鈍元帥:好勝的霞飛

這位總司令以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而聞名——他重組潰敗的法軍,在巴黎附近的馬恩河,擊退了險些佔領法國首都的德軍。任職後期,他還領導了一戰中頗為重要的戰役: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

軍事歷史學家約翰·艾森豪威爾曾寫道,霞飛沉著冷靜,甚至是遲鈍的“個性對歷史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戰時,霞飛還曾幫助美國訓練軍隊,他的名字在美國家喻戶曉。

不止是美國。1922年,霞飛曾來到現在的中國上海淮海中路,為當時以他名字命名的“霞飛路”舉行揭牌儀式。從上世紀30年代起,這條路就以引領潮流著稱,甚至有“條條大路通霞飛”之稱。

法軍遲鈍元帥:好勝的霞飛

任總司令時期的霞飛胖胖的,被大家叫做“老爹”司令。他生活習慣穩定,永遠早睡早起、按時吃飯。他說為了做好工作,必須吃飽,好好休息。即便是在戰時,他也堅持每晚十點鐘上床睡覺。養生意識比現在的90後還要強。雖然有過拯救巴黎的卓越貢獻,但霞飛在戰術和戰略也確實頗為遲鈍,被稱為“遲鈍將軍”。

這是一位複雜的軍人,說他遲鈍,他還能帶領法國獲勝,併為美國培訓軍隊,並有強烈的好勝心。

接下來我來為你講一講這位傳奇的好勝遲鈍將軍。

法軍遲鈍元帥:好勝的霞飛

從戰術和戰略眼光的角度看,霞飛的遲鈍

第一,霞飛對戰局預測遲鈍的反應是凡爾登戰役聯軍受創嚴重的原因之一。

1916年2月,德皇威廉二世在凡爾登發起攻擊,目標是使法英聯軍在凡爾登這一要地流血致死,逼迫英法投降。自一月起,德軍司令法金漢為了迷惑法軍,明目張膽地向香貝尼增兵,佯裝在那裡發動攻勢。

霞飛果然就上了當,臨到德軍發起進攻前才發現他們一直悄悄向凡爾登集結兵力。2月21日,德軍開始進攻。而此時凡爾登僅有兩個師的法軍和匆忙準備的防禦工事,被任命為戰役總指揮的貝當將軍則在4天后到達凡爾登。

第二,為解凡爾登之困,1916年7月霞飛堅持在索姆河發起戰役牽制德軍,又正好走進德軍圈套。

自1914年至此時,索姆河地區是比較平靜的。德軍沿河兩個方向構築了地下坑道網,深度足有四十英尺,並且配有急救房、大量彈藥儲備等,簡直是戰爭地下綜合體。同時坑道進出口都隱蔽在住房和樹林中,易守難攻。

然而此時霞飛為凡爾登的大量傷亡而焦頭難額,哪看得到這些。當英法陸軍元帥道格拉斯·黑格提出作戰疑惑時,霞飛一反冷靜沉著的常態,大聲說:“法國軍隊就要被消滅了!”因此,西線戰場上造成最慘重傷亡的索姆河戰役就這樣被確定了。

塹壕戰是一戰孕育出的可怕“絞肉機器”。霞飛作為總司令,沒有打破塹壕戰拉鋸。在索姆河戰役中,無數英法聯軍被德國的馬克沁重機槍掃在戰場上。

塹壕戰造成的僵局直到1918年德軍的春季攻勢中派出暴風突擊隊,才正式有了突破戰術。一戰後在法國,是戴高樂提出了要組建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的新型部隊作戰的理論。

在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中造成了極大傷亡後,1916年,霞飛被免去實職,改任法國政府軍事顧問。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後,霞飛因為在美國的超高人氣成為法國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此後,專心於回憶錄寫作,有《戰爭準備與戰役實施》和《霞飛元帥回憶錄》等著作。

馬恩河一役使霞飛成了“巴黎拯救者”,而之後的戰役卻再也沒有“馬恩河奇蹟”再出現了。

此外,胖胖的霞飛雖然被稱為“遲鈍將軍”,但他卻十分好勝,並很能記仇並善於等待時機復仇。

法軍遲鈍元帥:好勝的霞飛

首先,攻擊與復仇,是參加過普法戰爭的霞飛在一戰初期策略的重點:霞飛曾說:“我決定不再躊躇,直接向敵人進攻,只有攻勢才適合我們軍人的思想”。

1913年,由霞飛主持制定的“第十七號計劃”被法國國防部正式採用。這一計劃以進攻為主要目標,意圖佔領普法戰爭中被德國割去的領土。遺憾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個計劃完美錯過德軍的進攻路線,遭遇了慘敗。

其次,霞飛的好勝和極強的韌性,在個人生活中也體現得很明顯:1897年,霞飛作為在法屬殖民地要塞通佈圖廣受讚譽的英雄,回到家鄉。榮耀加身後,他回法國重尋了早年輸給對頭的一段愛情。

亨利埃特·佩農當時已嫁給霞飛的競爭對手,也有了兩個孩子。但亨利埃特難以抗拒這位未來領袖,霞飛讓她重新愛上了自己。萬事俱備,只欠離婚,她就能和霞飛在一起了。然而霞飛這一等就是八年,亨麗埃特的這段婚姻直到1905年才結束,兩人才終成眷屬。

人是矛盾綜合體,在不同的事件中會體現出不同的面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