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調水,內蒙古給吉林溼地“解渴”-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跨域調水,內蒙古給吉林溼地“解渴”

  4月9日,吉林省白城境內溼地,天鵝從溼地上起飛。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近日,水利部為遏制吉林省向海溼地生態退化態勢,經過深入調研,制定了《2020年引察濟嚮應急補水實施方案》,決定從察爾森水庫為向海溼地進行應急補水。

  4月7日12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的察爾森水庫開閘放水, 4月8日10時起加大放流,出庫流量將控制在65立方米每秒。本次應急補水實施後,向海溼地多個核心區乾旱缺水的狀況將得到緩解,溼地整體生態將有所好轉。

  部省會商,遠水解了近渴

  察爾森水庫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結合發電、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流域面積77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8.3億立方米,水庫設計總庫容13.5億立方米、最大洩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水資源較為豐富,周邊生態環境狀況良好。

  而在吉林西部地區,近兩年受降水普遍偏少影響,江河來水量減少,湖泊溼地蓄水量及水位明顯下降,造成向海、牛心套堡兩個國家級溼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

  水利部與內蒙古、吉林兩省區相關部門會商,綜合考慮察爾森水庫可調水量、向海溼地缺水量及沿程輸水損失,在確保能夠完成察爾森水庫下游內蒙古、吉林兩省區2020年度供水計劃的基礎上,確定本次應急補水規模為8000萬立方米,補水時間為一個月。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引察濟向’應急補水,路線起點為內蒙古自治區科右前旗境內察爾森水庫,通過洮兒河河道至吉林省洮南市瓦房鎮龍華吐分洪閘,再經引洮乾渠至通榆縣向海水庫,線路全長192公里。”

  專家預計,此次應急補水後,向海溼地白鸛、大鴇、黃榆3個溼地核心區乾旱缺水狀況將得到有效緩解,鶴類核心區水面面積將增加50至70平方公里,大大擴展鳥類覓食和築巢範圍,對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向海溼地水面面積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調節局地小氣候,也將為溼地保護區在葦田、牧草、水產養殖和旅遊方面產生良好經濟效益提供有利條件。

  中國環境行為法學會專家組成員、高級工程師張志剛表示:“相比我國生態補水的著名案例和工程,8000萬立方米的補水量不能算多,但是針對此次工程的實際操作我們不難發現,調研深入、準備充分、依量而行,既不影響內蒙古境內的生態現狀,又解決了吉林省境內溼地缺水的問題。因此我們說,要想讓遠水解得了近渴,首先就是要立足實際,措施得當。”

  實施生態補水,科學施策是前提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對溼地生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生態補水成為我國諸多溼地為防止生態退化而採用的生態恢復方法,旨在補給溼地生態系統的水資源短缺量,維護溼地系統生境的動態平衡。

  “當溼地生態遭遇威脅時,對其恢復主要是通過調整溼地生態系統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保障生態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續性,而水是這一切的基礎。”張志剛說:“但是,實施生態補水,科學施策是前提。”

  溼地生態補水量的確定在實施溼地生態補水措施中起先導性作用,合理的生態補水量需通過生態需水量來確定。生態需水量是指將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維持在一定水平所需的水量,溼地生態需水量要根據生態保護目標來確定。

  “生態補水與溼地生物、溼地環境息息相關,確定生態需水量,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通過水文模擬法、生態響應模擬法、遙感模擬分析法等系統方法進行測算、研究、預估,而後制定有效的補水策略。”張志剛介紹。

  張志剛認為,在此之前,內蒙古已經總結了黃河向烏梁素海溼地進行生態補水的成功經驗,此次引察濟向生態補水工程將會有效改善向海溼地生態退化態勢,激活溼地生物多樣性,完善當地生態鏈,有望重建溼地的局地小氣候。

  張志剛建議:“向溼地進行生態補水,已經成為調節生態治理策略、緩解溼地生態危機的重要科學手段。在實施生態補水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繼續提升科學施策的方法,如提升溼地生態需補水量的理論指導性,完善地面監測系統,加強補水效果的定量研究,建立制定和完善生態補水方案的方法體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