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次叛曹的將領,曹操沒捨得殺,因何卻死於于禁之手?

話說于禁在跟隨曹操後一路是屢立戰功,成為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將之一,然而卻在防守許都的博望之戰,與夏侯惇一起中了劉備的埋伏,幸虧李典趕到,才逼退了劉備,將他們救出。


《三國演義》說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的三把火之一,其實這又是一個張冠李戴,因為劉備在博望擊敗夏侯惇和于禁的曹軍時,還並沒有進行三顧茅廬,也就是說還不知道諸葛亮這麼個人呢。博望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三次巨大成功指揮作戰的戰役之一:第一次是徐州抗曹,第二次就是博望伏擊,第三次是我們在前面講過的定軍山斬夏侯淵,奪取漢中。


而這次博望之戰,劉備只是燒了自己的營壘撤軍,夏侯惇雖然中了埋伏,但不是火攻,原因是博望坡的地形雖然是道路狹窄,草木濃密,但是一旦放火,劉備軍也很容易被牽連。畢竟就連現在這麼先進的科技手段下,山火一點蔓延,也很難被控制和撲滅。在當時的條件下,更是不可能打伏擊戰了。

一個三次叛曹的將領,曹操沒捨得殺,因何卻死於于禁之手?


而劉表之所以敢派劉備去攻打許都,因為此時袁紹病死,曹操乘機率大軍北伐袁氏兄弟,當時正是許都空虛之際,而夏侯惇、于禁和李典被曹操留下來坐鎮許都。


曹操北伐掃蕩統一北方期間,夏侯惇便和于禁一起一直這麼留守防禦,期間李典曾經被調往北方參加掃北的行動,但是夏侯惇和于禁一直沒有調防。


直到建安十一年(206年),發生了投降曹操的昌豨再次反叛,為什麼說再次反叛,這裡我不得不順帶多說兩句,講講這個昌豨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個昌豨的出身和臧霸一樣,都是泰山地區的賊寇,後來被朝廷平定之後,選擇了追隨呂布。呂布戰敗被擒殺後,昌豨和臧霸一起投降了曹操。曹操看好他的才能,安排他做了東海郡的郡守。


衣帶詔事件後,劉備叛曹佔據了徐州,昌豨便選擇了背叛曹操,歸順了劉備。劉備被曹操擊敗棄城逃跑後,昌豨又回到曹操麾下繼續做他的東海郡守。


官渡之戰後,曹操雖然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但是曹操自己也元氣大傷。這時,昌豨再一次叛曹。曹操派大將夏侯淵和張遼領軍前往討伐,將昌豨包圍在了東海郡,結果圍攻了好幾個月,糧草消耗殆盡也沒打下來。於是夏侯淵便和張遼商量準備撤軍了。


但是張遼通過這幾個月的觀察,發現自己每次巡視圍城狀況的時候,昌豨和自己對視,目光中有猶豫的眼色。於是便說服夏侯淵,自己親自去勸降昌豨,果然成功。於是昌豨跟隨張遼下山隨軍前往曹操處投降,曹操沒有計較他的這次反叛,仍然讓他繼續回東海郡去。

一個三次叛曹的將領,曹操沒捨得殺,因何卻死於于禁之手?


等到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正在一路掃平袁氏集團的時候,昌豨再一次反叛。這一次曹操便派留守許都的于禁前往平叛。于禁率軍急攻昌豨,昌豨利用地形防守,結果於禁急攻不下。


接到戰報後,曹操又派夏侯淵領兵前往,與于禁一同作戰。這下昌豨就防不住了,夏侯淵接連攻下了昌豨的十餘座據點,昌豨可就吃不消了。在曹營的時候,昌豨和于禁的私交比較好,因此昌豨選擇了投降於禁。


這時曹營的所有將領都認為,既然昌豨投降了,就應該押往曹操那裡由曹操處置。于禁卻說:“難道你們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是不能赦免他的罪責的。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關鍵所在。昌豨雖然和我是老朋友了,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


於是于禁親自前往與昌豨揮淚決別,然後將其斬首。於是這個三國時期最反覆無常的人就這麼死在了自己的老朋友手裡。對於昌豨的這個多次反叛曹操,我一直感到納悶,心存疑惑。為什麼昌豨僅僅以一郡之力,就敢於多次反叛又投降曹操?而曹操卻每次還都仍然讓他繼續恢復原職?


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其實昌豨的這個反覆無常,並不是真的要反叛,而是自恃比出身相同的臧霸有能力,而當時臧霸已經是都亭侯,以及威虜將軍了。而自己還是個郡守,沒有得到曹操的認可和重視,因此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表現自己而已,所以曹操才每次都沒有懲罰他。


因此,當時曹操正屯兵在淳于,聽聞昌豨被于禁正法後,嘆息地說到:“昌豨不來向我投降,而是選擇投奔于禁,這就是他的命啊。”於是曹操更加器重於禁。

一個三次叛曹的將領,曹操沒捨得殺,因何卻死於于禁之手?


東海平定以後,曹操專門上表漢獻帝表彰于禁、樂進和張遼三人的功績,于禁因此被拜為虎威將軍。


兩年後,曹操將戰略目標轉向南方,瞄準了劉表的荊州,以張遼為南下的先鋒,揮師向荊州出兵。結果將劉表嚇死,劉表的小兒子劉琮繼承了荊州牧之職。接任之後,劉琮跟劉備連個招呼都沒打,就舉荊州之地向曹操投了降。


因此曹操欣然納降,順利的佔據了荊州。這幾年仗打得順風順水的曹操接著又順勢追擊劉備,同時給年輕的江東之主孫權發去了信函,告知孫權自己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長江南岸,或戰或降讓他早做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