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精彩導讀

其實所謂的智商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了開發大腦、提升思維的事件,大腦在最佳的開發時期得到了充足的訓練。

不要將學生抄寫錯誤僅僅當成粗心,雖然這也是粗心的一種體現,但更重要的是引起我們和家長的共同關注,從小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A同學課堂學習狀態較好,數次檢測都在95分以上,甚至還得到過100分,但在最近一次的檢測中,卻只得了80分,差不多屬於居後狀態。


B同學數學思維力較弱,碰到稍難的題目需要講解三四遍才能勉強聽懂,成績一直不算太好,但在一次整體稍難的檢測中,她卻考到90分以上,屬於靠前的狀態。


C和D同學的成績上上下下起伏不定,雖然都是忽高忽低,不相伯仲,但是明顯C的理解能力要強一些,屬於我們平常說的“腦子活”的那種類型。D雖然接受新知的能力弱,但有時成績比C還高。


其實,像上面這四個同學只是班級的部分代表,類似的情況還比較多,於是班級整體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大部分學生的成績總是不穩定,成績好的也有考得很差的時候,成績弱一些的也有考好的時候。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學習的習慣養成不夠穩定?方法掌握一知半解?但上課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小老師們,講得都很細緻啊,經常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學生也都聽得很認真啊。而且從入學就和學生做了一個約定:不懂就問,愛提問的孩子是值得點讚的。為什麼檢測時,還是有學生做錯呢?當我將這個問題在腦袋裡反覆琢磨,並不斷去觀察日常教學中的情境時,有這樣幾個情景進入了視野。


情景一:批改作業時,發現有E同學有一題隻字未寫。這道題是兩天前剛講過的,答案共有兩點。當時除了藉助具體的生活情境講解了兩點答案代表的具體意義,還在班上重複了三遍正確答案,同學們像記錄筆記一樣把這兩點在書上進行了記錄。而且在重複答案時,我一邊緩慢說出答案,好方便學生寫字跟上速度,還一邊在教室走動,確保每個人都在動筆。在這樣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情況下,還有一“漏網之魚”。其實E算是一個學習相對認真,成績還不錯的女同學。但這道留白的題目,無不證明著,在我認真講題的過程中,她一定在做其他的事情,並沒有跟著班級的學習節奏。


情景二:在學百分數時,有一條重要的規則“在除法算式除不盡的情況下,結果用百分數表示時,只保留一位小數”。教學時特意和孩子們一起研討了這個問題。孩子們追問“為什麼保留一位小數?”時,給學生們做了細緻的解讀,並舉例驗證,如果沒有統一規定,有的保留整數,有的保留一位小數,有的保留二位小數,結果會相差特別大。結果批改作業時,發現還有很多同學未按規定保留一位小數。於是在作業講評課時,又將此問題提出來,並且重複三遍,提醒學生務必要記住,結果發現還是有學生做錯。於是又進行了第三次細緻講解,並且將這句話抄寫在黑板上,同時放出“狠話”,再記不住的同學就要背誦這條規則幾十遍了。

結果十分鐘不到,G同學來面批作業,這條規則照樣拋之腦後。


情景三:學生總會出現將數據和運算符號抄錯的情況,每次都會提醒,“千金難買回頭看。”寫完算式之後,再回頭看一看,對著題目的數據檢查一遍再往下完成。但是抄錯好像成了一種常態。


情景四:每次檢測,計算成了丟分的大項。第一單元,小數乘除法計算不過關。第二單元,似乎又忘記了怎麼進行分數加減乘除的計算,第三單元學百分數時,商是小數的除法,四捨五入又不會了。而且運算順序也處於凌亂狀態,小括號想去就去,想加就加,方程的運算過程也時常出紕漏。


四個情景,說明著傾聽效果、做題習慣、計算基本功以及數學思維都存在問題。

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分解人數,傾聽效果才會更好


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時,學生先獨立練習,老師巡視,瞭解班級整體水平,小組內人人開口講述自已的想法,老師(或者其他組同學)抽查小組內任意一個同學(主要關注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以確定小組是否過關。檢測結果沒有問題的學生開始完成作業。檢測有問題的同學,則聚集到講臺前,老師再次進行個別輔導。


教學內容相對較難時,分成獨立練、小組內互講、不理解的同學單獨開設小課堂多次講解,直到學會為止。


在習題講解課中,首先由學生提問自已不懂的問題,然後有相同問題學生聚到一起,由老師或同學講解,直至聽懂為止。這樣減少集體講解的頻次,將講解的對象設定在不會的學生群中,做到哪裡不會,聽哪裡。


對於比較難的習題,一般老師會統一講,然後還有沒聽懂的同學再到前臺聽第二遍,第三遍,已經學會的學生,則可以完成自已另外的學習任務。


不管是哪種課堂模型,想遵循的教學原則是:從學生不會的問題入手,分層進行教學,減少大一統的集體授課制。當聽課人數越少,傾聽效果才會越好,針對性更強,因為每個人的困難點不一樣,老師關注度才會越高。同時,讓已經學會的學生,積攢出更多的時間,完成其他任務。另外,要及時進行課堂檢測,確保課堂傾聽效率提升。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抄錯題”跟“專注力”關係重大


很多家長都認為數據和符號抄寫錯是粗心、不細緻的表現,但其實這是一種專注能力的體現。如果是一種能力,則可以通過一些訓練方法來進行培養。如果是從小訓練,可以有多種特殊的方法,比如眼睛定點觀察法、舒爾特表格訓練法、念顏色、連線法。這些方法,都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訓練觀察的專注力。但到了六年級,再去做類似的訓練似乎已不是很現實。但是從六年級學生的表現可以促進我們反思,不要將學生抄寫錯誤僅僅當成粗心,雖然這也是粗心的一種體現,但更重要的是引起我們和家長的共同關注,從小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在,只有通過反覆提醒,教檢查的方法,並適當增加一些懲罰措施,逐漸幫助學生減少這樣的錯誤。


計算訓練是必須過關的基本功


計算要達到一定訓練量,但又不能僅通過題海戰術來解決。學生很多計算的難點都是有規律性的。比如0.5×0.5,容易算成2.5。50×50,會算成250等等。大部分學生的錯誤都有一定的典型性,並且難以改正。所以在基本訓練量達到的基礎上,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訓練。


因此,在後期的計算教學上,和孩子約定,每天練習三道計算題,並且每天進行登記,週末時錯一練三,再訓練三道計算題。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數學思維的培養都在細節中


“思維能力不強”。“我家孩子好像比較笨,接受能力弱!”


這是我們和家長溝通時,經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做出的評價。為什麼孩子的思維有這麼大的區別呢?是否真的有智商的高低呢?其實所謂的智商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了開發大腦、提升思維的事件,大腦在最佳的開發時期得到了充足的訓練。


(一)思維的形象化訓練


《觀察物體》一課,人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景物間的位置關係是什麼樣的呢?如果課堂僅僅只是讓學生觀察圖畫,老師講解觀察的方法的話,學生的空間感及生活經驗一定沒辦法得到發展。


自主體驗:讓每組同學用不同的物體,模擬書中物體間的擺放,然後反覆觀察,發現真相。有了這樣真實的體驗之後,才算是完成空間思維培養的第一步。


想象與驗證:這時老師作為主人公,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擺放的物體,讓學生想象“老師看到的場景是什麼樣?”讓學生表達自已的想法後,再讓學生站在同樣的位置來進行驗證,對比發現想象和實際看到的是否一樣,並反思,為什麼會出現想象錯誤。如果正確的話,總結自已想象的依據。


提煉方法:課堂結束前,一定要幫學生一起提煉觀察的規律,只有尋找到規律性的方法,學生的思維層級才能提升一步。


應用強化:轉換另外的場景,讓學生用規律性的方法進行推測,然後再驗證。在應用規律、反思規律的過程,修正自已的認知,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很多內容,都是需要讓學生在形象化的體驗中來學習的。但作為老師,常覺得很麻煩,準備道具需要的時間長,上課讓學生操作浪費時間,容易讓學生走神等。

其實這些都是學習中的誤區,只有學生形象化的體驗之後,他的思維才是真正順暢的,從而學習效率才會更高。


(二)方法是思維的載體


家長問“這個題目講過很多遍了,她也聽懂了,但換另外一個題目之後,孩子又不會了,怎麼辦?”


家長講解題目時,只是講了解這道題的思路,它的載體就是這道具體的習題。當習題發生改變,載體變化了,思路自然無處生根。所以我們要把思維的載體變成方法。


比如《分數的混合運算》問題解決之後,老師一定要和學生一起回憶:“剛才是怎麼解出這道題的?”“其過程是什麼?”“每一步過程的價值是什麼?”然後和學生一起提煉出做題的基本方法:


1.讀題N遍,圈出關鍵字詞。

2.尋找整體“1”即標準量是誰?

3.分析分數的意義:把______平均分成_____份,取_____份或者是誰_____的幾分之幾?

4.判斷對比的兩個量之間:哪個量大,哪個量小?

5.畫圖:先畫整體1,再根據量的大小比較,畫其他的量(將信息儘量都標註到圖上)

6.寫數量關係式:_____×幾分之幾=______

7.列式解決

8.檢驗:比較數據大小,將答案帶入題目看是否符合要求


帶著學生把方法梳理出來之後,張貼在牆上,供學生隨時觀看,提醒自已碰到困難時,按步驟進行思考。其實每學完一種模型的內容,都可以和學生一起來梳理我們的思考步驟,形成成果。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三)思維的遷移能力


當方法和思考的步驟梳理出來之後,大部分學生的認知障礙都被掃清了,但是還會有部分同學仍然不知道怎麼思考。其背後的原因是,方法也是要記憶和應用之後才能熟練掌握的。所以對於這部分本身思維層次弱一些的同學,只教方法還不行,還要帶他們用方法。



這就如同,沒有工具,不便於種地,但給了工具,也不一定能種好地。還需要教怎麼用工具種地。因此,對於使用學習工具有困難的學生,我們要指導他們如何使用工具。


比如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根據解題思路,一步一步分析,試做,哪個地方卡殼時,老師再提供幫助,發現他的思維障礙點在哪裡,多提供一些小策略。一輪結束後,再讓學生自已反思,對於流程有哪些地方有困惑,再次訓練,反思總結。直到熟練使用流程及方法為止。


這樣鞏固應用幾次之後,學生慢慢就產生了一定的遷移能力,當遷移能力一旦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自然就提升了。


到了高年級,各種數學上知識點不牢固、學習習慣不好以及思維侷限等導致的問題都會慢慢浮出水面,成為學生成績不穩定的各種元素。我們要及時梳理學生問題的癥結所在,並做出積極的改進,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同時,我們也要將高年級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和低年級的老師進行深入討論交流,使學生的知識難點能在每個相應階段被突破並夯實,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順利進入高年級。


白丁智庫丨學生成績為什麼不穩定?四個場景告訴你存在哪些問題

End

來源:王昌勝丨我們丨工作室

作者:劉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