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美的、阿里巴巴、美團,這些優秀的企業為什麼成功?

華為、美的、阿里巴巴、美團,這些優秀的企業為什麼成功?

我們來看兩位傳統企業家的觀點和兩個新興企業的案例。

先看兩位傳統企業家的話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早在1998年就說過,大規模不可能自動地產生低成本,低成本是管理產生的。沒有有效的管理,隨著企業的發展,就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這也是他為什麼不斷推動華為組織建設的原因。

美的創始人何享健也在2000年時,對美的進入的產品領域定下了三個標準。

第一是市場容量夠不夠大?

第二是美的有沒有做好產品的能力(如果是服務行業,就是服務的能力)?

第三,有沒有合格的經營團隊?這三者缺一不可。

這兩位企業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內部管理。所以天下之大,不是什麼你都可以做到的。

我過去用這些案例只是提醒傳統的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家,在進入新領域的時候要注意。因為達到一定規模(比如10億)的企業,你隨便做什麼都可能很快有人買單,很容易得到好評;你甚至也會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業績體現,這看上去很美,但是不是因此就值得去做?

我覺得,還是必須經過評估與驗證,不能頭腦發熱。不要過於擔心機會的“轉瞬即逝”,該是你的總歸是你的。

現在看來,這句話對新興行業的創業企業或想擴張的企業,同樣適應。因為互聯網技術、資本、商業模式帶來的便利,讓很多創業動作比過往更容易看到成效,但也讓很多人忽略了企業內部經營的價值。

我經常與企業家朋友們強調,在企業的戰略規劃與發展中,“內涵增長”比“外部機會”重要得多。

過去很多行業和企業經營落後了,我們說出了“在互聯網時代,所有行業都值得重做一遍”的豪言壯語,對此我也非常認同。但這種機會絕對不只是停留在商業模式與互聯網技術層面,也不是你沾上互聯網的邊、借上資本的翅膀就可以實現騰飛,而是應該從內到外進行全面的思考與設計。

否則,你可以做起來,但絕對長久不了。

華為、美的、阿里巴巴、美團,這些優秀的企業為什麼成功?

再看兩個互聯網公司的案例

阿里巴巴,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互聯網公司。

我們現在回顧它的創業與成長史,可以發現它並非在技術、模式層面有多少原創(當然隨著企業的發展各種創新越來越多),而是一直注意組織的運營,我們不用講太多,只從馬雲用人這個角度就可以發現“奧秘”。

我們總拿“18羅漢”的創業陣營說故事,但我們可能被表現現象“欺騙”了,其實阿里巴巴創立不久,馬雲就開始引進運營、財務層面的高管。

他引進的幾位核心高管:蔡崇信、關明生、衛哲、張勇等,都有財務、運營的背景,為什麼?

創業團隊一般有商業敏銳、有奮鬥精神、有資源優勢,容易產生團隊融合力與執行力,但創業者最大的缺陷,往往在於組織設計、計劃預算、經營監控、績效管理這些“管理動作”上,他們不具備組織運營的能力,於是馬雲引進了這些外部的專業幹部去彌補創業團隊的劣勢。

比如蔡崇信是全球化的財務專家,可以說是這個草莽創業團隊的經營啟蒙導師;關明生是原GE中國區的COO,是阿里管理體系的打造者,是馬雲要向韋爾奇當面感謝的人;衛哲是財務、運營背景,是百安居這樣一個傳統賣場的中國區總裁;張勇則是財務背景,是原盛大的CFO,從淘寶的CFO一直做到總裁再做到整個阿里的總裁。

你別看馬雲天天講“讀MBA沒用,最怕CFO做CEO”這些話,偏偏他就是用CFO做CEO,螞蟻金服的CEO井賢棟也是CFO背景。互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卻在用CFO做CEO,難道不值得我們更多一些思考嗎?

華為、美的、阿里巴巴、美團,這些優秀的企業為什麼成功?

再比如美團,王興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終於說動阿里的幹嘉偉,加入美團做COO,幹嘉偉在美團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方面說明了王興對一個商業組織如何組隊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印證了阿里強大的運營能力。

所以,我們表面上看到美團攻城略地的能力,好像是資本的助力,但他本身的運營能力如果不跟上,這中間的時間差一旦超過某個臨界點,企業就會出問題。我想這很有可能也是王興此前幾次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企業頭上也是一座山。

在慘痛的經驗教訓面前,我們一定要深入思考,那些優秀的企業為什麼成功?那些好端端的企業為什麼會失敗?中國企業,能夠從滅頂之災中存活下來的,微乎其微。

所以,千萬不要等到自己企業出現大問題的時候才幡然醒悟,因為那個時候,往往意味著,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不要輕易為外面的商業故事動心,也不能幸災樂禍地一笑而過,

還是迴歸經營的基本面,好好地用數據分析、財務邏輯來為自己企業的經營管理做一次體檢吧

(來源:華夏基石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