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類問題我是在知乎上看到的,問題很簡單,但也卻引人思考,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什麼引人思考呢?因為人都是會對比的,從而產生懷疑,而後到不自信甚至崩潰退出。銀行基層員工很多時候是很脆弱的,因為銀行基層的工作卻是壓力巨大,每當他們缺覺被壓得喘不過氣,或者看到那個“有背景”的同事很舒適輕鬆地賺很多錢的時候,就會產生懷疑···懷疑自己,還有這個體制。
其實大多數人一開始進入銀行的時候都是沒有資源的,而只有少數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是有強大資源的,他們貢獻了很大一部分的銀行存款,但是三個臭皮匠也或許能頂個諸葛亮,況且中大型銀行網點眾多、產品多樣、目標客群多元,因此導致銀行需要很多或者越來越多的基層營銷人員來維持運營和持續。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些數據,我統計了2017-2019年我國中大型的18家上市銀行近幾年的員工變化情況:
我們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雖2019年末數據未知,但是五大行減員趨勢依舊勢不可擋;8家股份行中有6家的2018年年末員工數比2017年有所增加,2019年6月末的員工數量相較2018年年末員工數量減員明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是上半年跳槽現象更加明顯,因為很多銀行員工選擇在年初領完年終獎後進行工作變動;二是下半年高校畢業生陸續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銀行校招員工大量入職以下半年為主。所以2019年年中員工數據並不能代表整個年度的員工變化情況,等年底員工數據出來之後方能判斷。
但是不著急,雖然從整體數據上看,大行目前整體員工數量呈下降趨勢,但是實際上這是員工數量的結構性調整。以下表格是根據8家上市銀行2017和2018年年報的員工職能結構數據整理而成,其餘10家銀行因為統計口徑不一致(同一家銀行不同時間)以及職能結構分類過於粗放而剔除。
我們從上面數據可以瞭解到,銀行業務人員佔比是呈普遍增加的態勢。從人員職能結構變化情況來看,業務崗位(零售業務與公司業務)佔比增加明顯,零售業務尤其突出。從上述8家銀行來看,中行、工行、招行、光大和寧波均較為明顯,以工商銀行為例,雖2018年總員工人數同比淨減少3752人次,但個人銀行業務員工數卻增加了約7504人。
據麥肯錫2018年年底發佈的報告:據國內40家代表銀行數據顯示,其對公貸款組合毀滅價值,而零售貸款組合創造價值:價值毀滅來自於對公貸款損失6,441億元(貸款規模佔63%);而零售貸款經濟價值巨大,經濟利潤為3,061億元。報告還發現:零售貸款組合佔比高的銀行經濟利潤更高,共有30家銀行的零售貸款經濟利潤為正,從2015年以來,僅有兩家銀行的零售貸款餘額未增加,絕大多數銀行零售貸款年增長率超過20%,其中有13家銀行年增長率超過 35%。
相比對公貸款,零售業務有議價能力強、易帶動中間業務且風險分散的特點,因此,其淨利差高、手續費高、風險成本低且資本佔用低。所以傳統內資銀行向零售轉型是必然趨勢,招商銀行“零售之王”在外的名號不虛,平安銀行大刀闊斧的“大零售”轉型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縱然向零售業務轉型是目前國內銀行勢在必行的重點戰略,但是並不意味著對公司銀行業務的絕對貶低,公司銀行業務的核心地位依舊保持。從員工絕對數據來看,多數銀行的對公業務人員是增加的,比如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以及寧波銀行等(部分銀行因數據不夠細分而難以判斷),招商銀行與中國銀行2018年末同比增加均超過1000人。
所以這意味著從總體數字來看,基層業務人員還在增加。然後具有強大資源稟賦的銀行入職員工顯然是隻佔較小的一部分。從基本做起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有資源,比如親朋好友有關鍵資源可以直接對接銀行的,自己在銀行基層是可以過得很舒服的,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升職一般不會慢;第二種情況是沒什麼資源的,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提前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作為座右銘,一開始會非常痛苦,但是隨著個人業務能力和資源積累的不斷提升,升職加薪都不會是大問題,我看到過不少銀行中高層管理者的履歷,不是每個人都有強硬的關係和資源,他們很多是從基層崗位一步步爬上去的,能夠通往金字塔頂端的往往是少數,但是中層管理還是有很多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銀行這個殘酷的行當裡,很多人是難以堅持到最後的,或者中途放棄,或者不思進取···。如果希望還在,希望你們都能堅持下去,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