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如果問問每一個深愛著孩子的父母:

你希望你的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子?擁有哪些品質?

我想,希望孩子陽光快樂、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人生,應該是絕大多數父母的心願。

為此,許多父母努力地愛孩子,嘔心瀝血地提供各種資源栽培孩子。

卻常常發現:事與願違。

把一切都當做“理所應當”的熊孩子,和上了大學還不會洗襪子的“巨嬰”越來越多。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我們的教養方式,哪裡出錯了?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過:

教育的匪夷所思之處,或者說和其他事情最大的區別,就是目的和結果的背離。

很多家長的願望和努力,不但沒轉化成生產力,反而變成了破壞力,這樣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

孩子的自私和無能,讓父母痛心、不解。

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問:

我們這麼愛孩子,難道還愛錯了嗎?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被毆打的母親訴說著養育女兒的辛酸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父母含辛茹苦,錯了嗎?

擺在眼前的事實,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孩子的自私和無能,正是因為我們“太愛了”,給的太多了。

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Positive Parenting Solutions.的創始人艾米·麥克瑞迪,是美國著名的早教專家,也是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

最近二十年來,她積極通過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參與電視節目、脫口秀、論壇、在線課程等,推廣正面管教的理念。

最近,她彙集自己二十多年的經驗,出版了一本最新著作《正面管教魔法書》,又一次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被稱為“0~12歲正面管教育兒理念標杆之作”。

正如這本書的封面所示,她在書中介紹了32個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推動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

培養一個獨立、向上、懂得感恩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正面管教魔法書》

為什麼我們的愛,沒有帶來我們希望的結果,反而讓孩子變得自私和無能?

向孩子屈服,變成了孩子的專屬僕人

艾米·麥克瑞迪認為,父母之所以容易向孩子屈服,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不想讓孩子失望,希望躲避孩子的負面情緒;

二、貪圖方便快捷,覺得我們直接做好一切,最省心省力;

三、想要彌補自己的過失,比如因為加班而無法陪伴孩子等。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習慣了我們的事事包辦,並不會感恩,反而會越來越“不滿足”。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永不滿足的孩子

過度控制孩子,替孩子扛起所有壓力和失敗

艾米·麥克瑞迪說:

控制權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大多數爭執的根本原因。

可能是害怕孩子犯錯、可能是不想孩子受傷,也可能只是不捨得讓孩子失落。

總之,“為孩子好”的理由千千萬萬,為了幫孩子承擔壓力和失敗,父母們選擇控制孩子的行動。

嘮叨,就是最為常見的控制手段。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無限嘮叨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反感

然而,阿德勒心理學派認為:

我們無法真正控制另一個人。

我們能控制的只是自己和周圍的環境。

正如有句話所說:喋喋不休是威嚴的最大天敵。

總是期望控制孩子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孩子失去自由,我們失去威嚴。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愛步入正軌?

艾米·麥克瑞迪在書中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觀點。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避免過度服務

有人會問:怎樣才算過度,如何把握平衡?

一、建立“身心靈時間”

身心靈時間,指的是全身心投入、高效陪伴孩子的時光,使用這個技巧,需要幾個重要條件:

(1)獨處

(2)每日固定一段時間

(3)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能取消和剝奪

至於在哪裡,做什麼,則可以靈活決定。

我們可以讓孩子為這個時間段起名字,以增加認同感和儀式感。

這些做法能夠讓孩子明確地知道:

我們是愛他的,我們之間溝通的大門永遠敞開,溝通的渠道永遠順暢,孩子因此而獲得安全感。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我記得有一次,安安說了謊。這在我當時看來,是不可原諒的原則性問題。

而當時的時間,恰好接近晚上20:30的睡前故事時間。

強烈的挫敗感讓我幾乎要說出“取消睡前故事時間”這句話,雖然我忍住沒說,但也不知應該如何應對。

就這樣,安安習慣性地等著我的故事時間,卻發現媽媽生氣地坐著,完全沒有要講故事的意思。

我們大眼瞪小眼,可沒過一分鐘,就都忍不住笑了。

我突然想到一句話:

孩子可愛的時候,人人都愛他;

孩子不可愛的時候,只有父母,依然愛他。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完成了“睡前故事時間”之後,我告訴她: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決不允許你說謊。

我不知道她能理解多少,但我知道的是:

我們的情感鏈接越來越強,因此,我相信我對她的影響力。

只要內心溝通的橋樑不斷,就永遠有機會讓她改正錯誤。

二、設定邊界

保留自己的時間,讓孩子產生界限感,讓他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擾我們。

這有利於讓他學會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有時候,孩子會忘記邊界,仍然要求我們的關注,這時候,可以用平和的方式告訴他:媽媽正在收拾餐桌,等我收拾好,你再來找我。

一開始,讓孩子等待的時間不要太長,讓他慢慢學會等待。之後可以慢慢拉長,延遲滿足他的要求。

也可以給孩子一個筆記本,讓他把想要說的話寫/畫下來,之後再拿給我們看。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讓孩子把想說的話,寫或者畫下來

不要擔心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已經在身心靈時間裡,得到了高效的陪伴。

同時,作為榜樣,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輕易地去打擾孩子。

讓他享受獨處的時光,專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避免過度控制

正如我們剛才所分析的,很多父母是因為想要保護孩子,而對孩子進行控制。

所以,我們的重點是:如何劃分保護和控制之間的界限?

一、控制環境

把不安全的、孩子特別感興趣但是不適合的物件,放進櫥櫃或者乾脆鎖起來。

設置一定的障礙,阻止孩子接觸有害物品,比如使用安全插座避免孩子觸電,如果孩子想要把插座摳出來,那麼用膠布粘住它,如果孩子連膠布都可以撕掉,那麼就有必要考慮改變傢俱的佈局,把開關盒藏在沙發背後了。

讓孩子受到現實條件的自然約束,而不是我們喋喋不休的言語約束。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一方面,他不會覺得父母囉嗦,另一方面,如果他真的渴望做某事,他會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環境,這也是一種鍛鍊。

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觀察、調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二、控制選項

我們要確保自主權是適度的。

使用封閉式而非開放式的問題。給孩子2-3個選項,可以避免他做出範圍外的決定,還可以鍛鍊他的判斷、選擇能力。

比如:詢問孩子“你今天想要穿紅色短袖還是黃色裙子出門?”就比“你今天想穿什麼出門?”更加妥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把自己打扮得過於“色彩斑斕”。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三、控制原則

我對安安心心的要求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堅持“三不”原則:

不要傷害別人;

不要傷到自己;

不要損壞財物。

在這個範圍內,我會觀察、判斷、追蹤她們的行為,再及時作出具體的調整。

四、具體技巧

(1)詢問孩子的計劃

問問孩子:你現在想做點什麼。

是給孩子自主權的第一步。

《“小皇帝”的神話》的作者奧菲·康恩說過:

孩子善於做決定的能力是從練習做決定中學會的,而不是從聽話中學會的。

詢問孩子自己的計劃,不但尊重了孩子,還通過給予自主權,讓他們的決策能力得到了提升。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說“我沒有計劃”,那麼我們可以回應他,“那麼這一次,媽媽幫你做個決定,下一次你再自己做決定吧。”

很多時候,孩子想要的,是一種自主的控制權,當他心理得到滿足後,他也就不會再提出過分的要求了。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2)邀請孩子合作

在邀請合作時,要注意兩點。

首先,要注意邀請的方式,必須讓孩子感到被尊重、有自主權。

比如,我們需要孩子到超市一起採購時,我們可以說:你能做採購經理,陪媽媽一起去超市採購嗎?你可以做採購管理員,畫出我們要採購的物品清單嗎?

第二,要做好放慢節奏的心理準備。

在一開始,與孩子合作,比我們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更加耗費時間和精力。

因為,我們不但要放慢節奏配合他們,可能還需要為他們收拾“殘局”。

在我第一次邀請安安一起清洗玩具時,因為她弄溼了地板和自己的衣服,因此在清洗玩具的工作完成以後,我還需要擦地、給她洗澡洗衣服。在洗澡的過程中,她又弄溼了我的衣服。待辦事宜變得越來越多,以至於那一天,我們花了一整個下午。

這在當時讓我覺得很受挫,但之後回憶起來,其實很有意義。

雖然安安並沒有一次掌握清洗玩具的技巧,但是我們邁出了第一步,也一起度過了一個充實的下午。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3)多用“請說服我“的技巧

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可能不會再滿足於被動地做出計劃或者等待我們的邀請。

他們會有強烈的衝動,要自己做決定。

這時候,直接同意或者斷然拒絕,可能都不奏效。

“請說服我”,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它表達了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引導他們去思考自己行為的可行性、合理性,也鍛鍊了他們的說服能力。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當然,無論是減少對孩子的付出,還是減少對孩子的保護,對於盡職盡責的父母來說,並不容易。

這其中最難的,就是接受不完美的結果。

拖地時,孩子可能會把水灑在漂亮的實木地板上;

洗碗時,我們要做好整理碎片的心理準備;

第一次獨自騎自行車時,有必要事先準備好創口貼。

對此,艾米·麥克瑞迪的建議是:

不要對孩子的選擇、做事方式和行為過於吹毛求疵。

讓他們承擔自然後果,他們才能學會對自己負責,更有抗挫能力,更能掌握自己的生活,也更珍惜他人的幫助和付出。

孩子總要長大,就讓我們逐漸放手,給他一段長長的時光,慢慢長大吧。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自私?我們的愛,可能正把他們推向深淵

本文由安心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安心媽媽:資深HR,二娃媽媽,專注研究底層規律、開發孩子潛能,幫助孩子成為既成功又快樂的自己,每日一位公益諮詢。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