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正規化顯著標志:每個排有炊事單位,吃飯時間統一了

75個紅軍師12

作者:卡迪羅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在工農紅軍歷史上,紅軍主力部隊先後存在過五個紅4師,分別是紅2軍4師、紅2軍團4師、紅3軍團8軍4師、紅3軍團4師和紅1軍團4師,本文介紹賀龍元帥麾下的湘贛邊紅2軍4師。

紅軍正規化顯著標志:每個排有炊事單位,吃飯時間統一了

1930年2月,賀龍率領的湘贛邊紅4軍與周逸群率領的洪湖紅6軍在湖北公安縣陡湖堤勝利會師,根據上級命令,兩軍合編為紅2軍團。其中紅4軍改番號為紅2軍,下轄第4師和警衛團,師長王炳南,政委陳協平。第4師下轄第10、11、12三個團,10團長羅統一,11團長覃甦,12團長吳虎城。

師長王炳南,1892年生於湖南桑植,1919年加入賀龍的部隊,曾任營長。南昌起義失敗後,王炳南迴到老家桑植,協助賀龍重振武裝,曾任紅4軍第一路指揮。他為人性格豪爽,辦事認真,深受賀龍稱讚。

政委陳協平,1904年生於湖南桃源,參加過南昌起義,後被上級派遣到紅4軍工作,幫助賀龍創建了湘贛邊根據地,曾任紅4軍第一路黨代表。

這次整編,標誌著紅2軍團的部隊建設走向了正規化,最顯著的標誌是以排為單位組建了炊事單位,解決了以往各部隊因為在老百姓家買飯吃而導致吃飯時間不統一的問題。不過,部分紅軍戰士由於習慣了以前的縱隊-支隊-中隊的編制,對新的師-團-連的編制不太滿意,一些人抱怨道“這樣不就跟蔣軍一樣了嗎”,一小部分戰士甚至直接不辭而別。

紅軍正規化顯著標志:每個排有炊事單位,吃飯時間統一了

陳協平烈士紀念碑

兩軍會師後,即渡江前往洪湖蘇區,第一天,紅6軍渡江的時候沒啥問題,第2天輪到紅2軍渡江時,遭遇蔣軍江防艦隊的炮艦“得勝”號。蔣軍炮艦見紅軍正在渡江,試圖開炮攔截,王炳南指揮紅4師戰士散開搶佔有利地形,集中向炮艦射擊。蔣軍炮艦艦長見紅軍目標甚多,東一槍西一槍難以招架,只好下令撤退。

渡過長江後,兩軍準備聯合奪取被根據地包圍的監利縣城。1930年7月13日,王炳南率紅4師首先攻佔監利縣堤頭村,俘虜蔣軍200多名。但走在另一路的紅6軍由於不善正規戰,致使第一次攻打監利失敗。事後兩軍領導人決定先集中兵力肅清洪湖蘇區內的各蔣軍據點,紅4師在軍團部的指揮下,攻克龍灣、熊口、潛江,並渡過襄河,解放天門重鎮嶽口,大大震驚了武漢蔣軍守軍。

見部隊連連得手,鄂西特委委員周小康和巡視員柳克明有些高估了紅2軍團的實力,命令賀龍掉頭攻打蔣軍工事堅固的沙市,賀龍則對此表示反對,他的理由是沙市是鄂西重鎮,工事堅固,蔣軍駐軍是新編第3師的兩個團,兵力和紅2軍數量大致相當。且在沙市還有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碼頭,美英長江艦隊的炮艦就在附近,很難保證他們不對紅軍開火。

紅軍正規化顯著標志:每個排有炊事單位,吃飯時間統一了

監利柳關紅軍無名烈士紀念碑

賀龍的正確意見,最終還是沒被採納。1930年9月5日,王炳南奉命率紅4師強攻沙市,紅軍歲一度打到市區郊區,但守軍也憑藉著工事拼死抵抗,紅軍由於缺乏重武器,強攻一晝夜沒有取得進展。就在戰況膠著之時,停泊在6公里外的英國長江艦隊炮艦“瓢蟲”(Ladybird)號突然對紅軍陣地開火,新上任的紅10團團長張一鳴在炮擊中不幸犧牲。

“瓢蟲”號在中方資料中也通常被譯為列迪巴篤號,該艦於1917年下水,屬於昆蟲級淺水炮艦,排水量645噸。該艦自20年代起在長江艦隊服役,1941年5月在二戰北非戰場沿海沉沒。艦上裝備有兩門152毫米口徑的Mark VII速射炮,這在30年代初的中國戰場絕對算是碾壓級別的火力,可有效殺傷半徑60米以內的無防護目標,紅軍對此毫無招架之力。

攻打沙市失利後,鄧中夏作為上級代表來到洪湖蘇區,要求紅2軍團南下配合紅1、3軍團攻打長沙,賀龍、周逸群等見反對無效,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先把被蘇區長期圍困的監利縣城打下來,鄧中夏勉強同意了。紅4師依然從堤頭村方向配合友軍進攻,這次雖然紅軍僅花一天就攻佔監利縣城,但由於缺乏重武器,紅4師在戰鬥中也損失不小。

紅軍正規化顯著標志:每個排有炊事單位,吃飯時間統一了

1937年,在南京水域的瓢蟲號

攻佔監利後,雖然據情報顯示,紅1、3軍團二打長沙不克,已經退出長沙郊區,但鄧中夏仍堅決要求紅2軍團執行原計劃渡江南下,他的理由是一旦紅2軍團切斷武長鐵路,可以吸引友軍再回過頭來三打長沙。由於他有上級的支持,紅2軍團眾將領爭論不過他,只能同意渡江南征。出發前,賀龍調紅11團1營回湘鄂邊老根據地堅持鬥爭。

1930年10月15日,紅2軍團兵分兩路大舉渡江南下,紅4師作為紅2軍前鋒,連克南縣、公安,殲滅數千當地地主武裝,並與紅16師在津市勝利會師。之後紅4師又攻克石門縣,作為南征的後方基地,紅2軍團在此發動群眾、建立政權、廣招新兵,全軍團發展到3萬餘人,達到歷史鼎盛時期。

這時據新繳獲的蔣軍文件顯示,紅1、3軍團已經退往江西蘇區,再攻打長沙已經不可能,但鄧中夏不願就此撤退,要求再次進攻津市、澧州。紅2軍團再次兵分兩路作戰,紅4師將澧州守軍團團圍住,但由於澧州城牆堅固,紅軍缺乏重武器,最終沒能將該城拿下,另一路攻打津市的紅軍同樣沒能取得戰果。

紅軍正規化顯著標志:每個排有炊事單位,吃飯時間統一了

紅2軍團政委鄧中夏

眼看再戰不利,紅2軍退回公安,並派傷亡較大的紅4師12團運送傷員回洪湖蘇區。1930年12月中旬,湘軍將領李覺趁紅軍兵分兩路的機會,集結了十八個團的兵力,突然襲擊正在楊林寺一帶休整的紅2軍團軍部和紅6軍,賀龍急調紅4師回來支援,但還是晚了一步。王炳南率紅4師一路追尋著紅6軍突圍的蹤跡,直到12月24日才趕上軍團主力。

1931年1月,紅2軍團撤到老根據地鶴峰、桑植一帶,收編了當地一支雜牌武裝,恢復了一定實力。鄧中夏又下令分兵二路出擊,計劃在武陵山區創建根據地。雖然這次行動中紅4師順利再佔石門,但在之後的戰鬥中還是被具有兵力優勢的湘軍擊敗,被迫退回湘鄂邊。

1931年3月,按照上級命令,紅2軍團在長陽縣枝柘坪村一帶縮編為紅3軍,其中紅4師縮編為紅3軍7師的第19、20兩個團。原紅4師師長王炳南、政委陳協平則改任教導1師師長、政委,留在湘鄂邊根據地堅持鬥爭。

歷任師長

王炳南(1930.07-1931.03,1933年錯殺)

歷任政委

陳協平(1930.07-1931.03,1932年錯殺)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