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說到古典音樂,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西方古典音樂,其實我們中國的音樂有著更長的文化歷史和獨一無二的美學觀念。


氧叔今天就來簡單講一下真正的中國古典音樂美在哪兒。來看獨一無二的國樂之美!


迴歸自然之美



中國古典音樂與自然有著不解之緣,《呂氏春秋》的古樂篇中記錄了十二律的來源,十二律指十二個標準音,即用十個長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種標準音,叫十二律。



中國在春秋時代就有了十二律,這說明當時的音樂活動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中西十二律對照



音樂中的十二律與自然界中風的關係密切,十二個月的不同風聲與十二律正好彼此對應,而且無論是在樂器的製造上,還是在音律的選擇上,都取自於自然。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十二律與十二月的對應




如笛、簫取自於竹,蘆管取自於蘆葦等,這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比如2001版《笑傲江湖》的琴簫合奏《天地作合》,取景地在竹林,就十分地應時應景。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2001版《笑傲江湖》中頻繁出現的竹蕭




把音樂圖像化的意境之美




中國古典音樂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意境,意境是橫跨中國詩歌音樂美術的一個共同概念,通俗點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



使用意境的藝術作品本身有未完成性,需要觀者根據作品暗示自行完成心中的“境”,比如聽《高山流水》,腦海裡就能浮現山水交融的意境。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伯牙子期的故事



詩歌裡的暗示是意象,而傳統國畫靠的則是留白,這兩者其實是相通的,比如小時候學“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腦子裡就能勾勒出一幅蒼涼孤寂的圖景,再接著就是和詩人跨越時光的共情。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音樂本身是抽象藝術,讓音樂擬聲是寫意最具象的方式,比如古名曲《高山流水》中有對流水聲的模仿,琵琶曲《十面埋伏》裡也有對擂鼓聲和戰馬嘶叫聲的模仿。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電影《十面埋伏》



也正是因為這些擬聲,所以能把音樂圖像化,《十面埋伏》就重現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戰場心理,《高山流水》也奏出了“天涯一曲共知音”的惺惺相惜。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今年夏天爆火的《陳情令》的插曲《醉夢》出自當代著名演奏家和作曲家林海老師,林海老師的第一部影視配樂作品就是《大明宮詞》,可謂出道即巔峰,《醉夢》的琴簫合奏也借用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林海影視音樂作品集中的《大明宮詞》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陳情令》的爆火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以一敵百的民族樂器



西方古典音樂更加關注聲音的混合效果,樂器之間的相似度高,易於配合。比如西方交響樂團中提琴結構相似,音色也相近,更易於配合,而我國傳統音樂更加註意旋律線,並未演化出和聲體系。


因此歐洲演化出了樂團,而中國則以單音獨奏或少數樂器的合奏為主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一個完整的交響樂團擁有70-90名樂手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國樂即使合奏,樂器種類也較少



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演化出了不少能以一敵百的民族樂器,比如二胡既能演奏催人淚下的《二泉映月》,對於《賽馬》這樣激昂的曲目也不在話下。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街頭二胡演奏家駱宏俊老師,63歲,已在深圳拉二胡18年



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錦龍老師在《博物奇妙夜》也演示了五絃琵琶的多種玩法,中國的古琴、印度的西塔爾、西班牙的響板,再到古典吉他和電吉他,無所不能。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錦龍老師



還有被稱為“流氓樂器”的嗩吶,是號稱能從結婚吹到頭七的全能樂器,電影《百鳥朝鳳》中,人生的大悲大喜都在藏在了嗩吶裡。電影《閃光少女》的中西鬥琴片段中,嗩吶的出現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電影《百鳥朝鳳》



以一敵百的國樂之美,都是些什麼民族樂器?


▲電影《閃光少女》鬥琴片段




中國古典音樂其實並沒有那麼小眾,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也必定會以新的形式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