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2009年,陝西藍田呂氏家族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銅渣鬥,渣鬥內部保留了清晰的茶葉痕。藍田呂氏是北宋的望族,其中著名的“藍田四呂”,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四兄弟,或官至宰相,或為著名金石學家、張載門下高足,為北宋政壇與學界的傑出代表,堪與“三蘇”比肩。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 陝西藍田呂氏家族墓葬出土的銅渣鬥中殘留的茶葉痕跡

北宋的熱度加上藍田呂氏的顯赫,使得這件出土渣鬥和它的茶痕變得身世不凡。渣鬥是一種盛放殘渣的器皿,元代《至正直記》載:“宋季大族設席,几案間必用筋瓶、查鬥(渣鬥)。”作為茶具的渣鬥類似當代茶席上的水方,用以盛放殘茶與剩水,其中餘有茶葉痕乃情理之中。雖然過去了近千年,當年的茶痕仍然依稀可辨,從外形推測是全芽頭的散茶。

消息一出,茶界喧然,政和的說是政和白茶,福鼎的說是福鼎銀針,甚至有人據此把茶掛靠到宋徽宗的流量池,聲稱這就是讓宋徽宗神魂顛倒的“白茶”。

徽宗未必知道的生曬白茶

藍田呂氏墓葬中的茶,和現在的白茶有關係嗎?

地方茶人出於對地方茶品的特殊情感,往往傾向於以“六經注我”的方式運用材料。在茶的歷史溯源、發源地認定等方面,雖極盡論說之能事,然往往並不可靠。或許是現代的白茶工藝以“生曬”為要,最是簡潔,甚至有將白茶上推神農氏,認為其比綠茶更為古老的說法。然而,

茶葉最早的食用方式還是以生煮羹飲為主,如同做普通蔬菜一般直接煮食,也可能作為藥用,縱有以儲存為目的的“生曬”,也是作為蔬菜、藥材的曬乾,與近代清飲的白茶還是有所區別。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北宋,宋徽宗喜愛的“白茶”,應該是一種“林崖之間,偶然生出”的白化品種,鄭可簡為徽宗開發出來的貢茶龍團勝雪,則是以茶樹最嫩、帶有白毫芽心作為原料,製成茶餅後毫光耀眼,這種“產品”在當時極為特殊,深深滿足了皇帝追求神蹟的獵奇心理。究其根本,此“白茶”的工藝屬於蒸青綠茶,且加工過程繁瑣、甚或添加增白劑來滿足當時點茶白沫咬盞的審美,不同於今日強調“工藝至簡”的白茶。

任何當代茶品要和歷史名茶攀親,離不開產地、品種、工藝三個維度。撇開產地不說,現在的白茶品種以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等為主,它們被發現並廣泛種植,時間軸已經要後推至清代了。而從工藝看,類似現代白茶生曬、不炒不揉的工藝,其較早的可靠記載出現在明代田藝蘅的《煮泉小品》。陳椽先生的推測則更晚,他認為接近今日以“生曬”(日光萎凋)加工的白茶,要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才創制出來。

工藝至簡,沖泡至簡

剝落強加在現代白茶身上的種種,反而讓人認識更為真實的她。我常設想,若是當代人真有幸能品嚐到宋徽宗或藍田呂氏的茶,它們未必會比現代白茶中品質優良的好喝。畢竟,蝸居宮中幻想政通人和的皇帝與素性簡樸的書香望族,其對茶品的追求不容易比得上真正的愛茶之人,而國人對於茶的鑽研所能到達的品味極致,放到歷史長河之中,又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如果白茶有靈,大概也不願意平白被說得古老悠遠、神乎其神,脫離了本真吧。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開放的社會賦予了喝茶人更多的選擇,面對琳琅滿目的大小茶類,白茶是我平日清飲的主流。白茶價格不高、沖泡不講究,茶性不張揚且耐品味,各個年份的白茶還可以適應多種需要。前一陣子的寫作任務甚重,壓垮了我對工夫泡的耐心,然經年累月的品茶已限縮了味蕾的包容性,湯感粗糙、刺激性強的茶,非但不能提神解渴,反容易干擾正常的思維。幾次實驗下來,大概只有以不太考驗沖泡的大樹普洱和白茶佐書,才能達到安神、澄靜的效果。

白茶大概是最不講究沖泡手法的茶類之一了,極度講究沖泡、稍有差池即口感全毀的茶,往往不是什麼好茶。茶葉加工,其實是降低其刺激性,讓樹葉昇華為茶葉的過程。好的白茶必須日曬(日光萎凋)充足,避開正午烈日,讓茶在早晚舒適、又有微風的環境下緩緩走水,在一系列氧化、水解等反應的作用下,削減其刺激性,轉出令人愉悅的香氣滋味,成為一泡真正具有保健身心效果的好茶。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 “日光”是決定白茶品質的關鍵

日曬促進茶葉的內含物質產生變化,去除寒性

當然,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白茶”這一名詞所能指稱的對象是具有極大豐富性的。一泡好的白茶得來不易,一方面是茶山天氣不穩定,日光須仰賴老天賞臉;另一方面是追求產量,大茶廠多依賴設備、人造日光等科技設備生產,產量是提升了,卻也稀釋了市場上好茶的能見度。日光萎凋不足或未經日光萎凋的白茶成了市場的常見,它們往往寒氣重,香氣不純淨、滋味不清爽,對沖泡的要求高,存放價值自然也大打折扣。

老白茶的標準

所有適宜經年陳放的茶類,都脫不開一個大前提——茶本身必須是好茶。好茶年輕時有年輕的嫵媚,中年有中年的風韻,老來有老來的涵養,那種所謂新的不能喝、存老了再喝的說法,不過是間接透露出茶不夠好罷了。當然,新茶老茶還是有茶性與風味上的差別。新茶刺激性稍強,適合提神,而老茶茶性溫和,可以安神。新白茶香氣鮮純活潑,滋味清甜,老白茶經過歲月的打磨,往往變得醇和,香氣也漸轉向了藥香、棗香之類的熟香。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 好的白茶經日光萎凋、烘乾等工序,製作環節自然

不炒不揉,成茶的外形如同乾燥的樹葉一般

和炒作普洱茶是一個邏輯,老生茶的價格高,於是靈活的茶商開發出一套讓茶快速變老的辦法,做老茶已然成為一門脫貧致富的專業技術。六七年前,白茶將火未火之際,那時的喝茶人對“老白茶”還是相對陌生的,只能從少數來自福建的茶商口中聽聞老白茶的藥用價值,存放得宜的老白茶香氣、滋味確實有過人之處,唯茶葉的採摘等級往往較低,以粗枝大葉的壽眉為主。也正因為她粗枝大葉,才能轉化出老白茶所獨有的棗香與木質香。

真正自然陳放的老白茶,前幾泡往往湯色不深,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多才漸轉紅潤,其香氣滋味都有歲月沉澱的飽滿度,茶氣足,性格溫和,飲之身體微微發熱,安神而助眠,耐回味。拿起公杯放到光亮處觀察,茶湯透亮而圓潤,帶有膠質感。反觀做舊或做舊不到位的白茶,大多一沖泡便是深紅甚至發褐的湯色,恨不能立刻昭示其老,放到光亮處觀察,顏色呆板死寂,如朽木一般。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 六年左右的白茶經自然陳化,茶湯微微發紅

或許是個人的偏好,採摘等級較高的芽茶存放數年,湯感和滋味的豐富度往往不如芽、葉、梗的自然比例得當者,這一點在普洱茶生茶的後期轉化尤為明顯。白茶亦然,在同等品質的前提下,白牡丹的採摘標準以一芽二葉為主,製作得宜者毫香顯著、湯感醇滑,而一、二級原料則兼有嫩梗,利於轉化出木質香,對老茶茶湯整體的豐富度與和諧度多有助益,為日後轉化出一泡精彩的老茶提供相對健全的體質。

幾經考慮,「三聯愛茶」出品的這款木箱老白茶,選用來自福鼎磻溪高海拔茶園的二級白牡丹,其芽、葉、梗比例得宜,在北京的幹倉陳化了六個春秋,退去了新茶的張揚之氣,改以溫文平和的面貌示人。

福鼎磻溪的高海拔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高,茶園的生物多樣性豐富,茶園與茶園之間保留了自然的森林隔斷,能有效含養水土、防止病蟲害,自然也免去春茶打藥殺蟲的必要性。自然,這一切都將體現在一泡蘊含著歲月密碼的老白茶當中。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福鼎白茶·六年陳白牡丹」

自然日曬 木箱量藏裝 年份2014 毫香清晰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限量170件」

福鼎大白&大白毫450克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一杯白茶的黃金歲月,六年才剛開始

2016年,《三聯生活週刊》內部孵化了一個小項目:三聯愛茶。在現代茶文化與新生活理念相結合當下,我們將以健康好茶為標準為讀者提供好喝的中國味道。

以自然為鏡,更多風物·新茶·美器與你相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