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沒有“糖”,就是耍流氓

先別罵,此“糖”非彼“糖”,且看分解。


“你之於我,就像糖於咖啡,有你才更甜”。

“不好意思,我喝咖啡不加糖”。

......

加糖是上個世紀流行的了,現在不加糖才是時代潮流。

男女主相對而坐在浪漫的咖啡館裡,往咖啡裡放一塊方糖,輕輕攪拌,淺笑盈盈,然後端起咖啡小抿一口,上世紀影視劇裡的經典畫面。小時候看的時候就在想,我長大也要那麼優雅!


咖啡沒有“糖”,就是耍流氓


現在哪裡還能見到什麼方糖,都是糖包了,少了那種感覺不說,更流行“會喝咖啡的人從來不加咖啡和奶”的說法,嚇得我都不敢去喝咖啡了,說不定就被鄙視了呢。害,咖啡是進自己嘴裡,幹嘛要看別人臉色。

咖啡中少不了糖,你加或不加,它就在那裡,不然你咖啡的回甘是怎麼來的?不止回甘的甜,咖啡最後入口的各種風味很多都是糖分的作用,包括和它對立的酸。

咖啡中的糖分主要以蔗糖形式存在,隨著咖啡果的成熟,蔗糖含量也越高,風味表現也就越好,就和水果越熟越甜是一個道理,所以一般會在紅櫻桃時期採摘。


咖啡沒有“糖”,就是耍流氓


阿拉比卡比羅布斯塔好喝的原因,除了綠原酸澀苦因子的多寡,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糖的佔比,阿拉比卡的蔗糖濃度是羅布斯塔的兩倍。

咖啡豆烘焙過程中重要的兩大反應也得力於糖分的參與,糖分遇熱很不穩定,低分子量的糖類在烘焙過程中會分解成30多種有機酸,以及數百種揮發性化合物。我們後期品到的酸香、醇厚,蔗糖有很大的功勞。


咖啡沒有“糖”,就是耍流氓


一句話來說,咖啡界裡,“蔗糖高者得天下”

舉例來說,肯尼亞咖啡的明亮活潑,巴西咖啡的柔和溫吞,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經過實驗研究,前者蔗糖含量佔比8.45%,後者只有6.3%。


也就是說,蔗糖含量越高,咖啡不止增甜,酸度也會更高。

而羅豆的蔗糖含量只有4%左右,轉化成的芳香物質也就遠遠小於阿拉比卡,風味自然比不上。“先天不足,那就後天彌補”,所以羅豆就會採取後續加糖來彌補,還能很好地掩蓋其它瑕疵口感。


加糖的話,一般會選擇細的白砂糖,溶解得比較快,也沒有太多雜味。


咖啡沒有“糖”,就是耍流氓


“加糖會破壞咖啡的風味!”

“那你的咖啡不好喝,要不要加呢?”並不是每次喝到的咖啡都是好喝的,你說是吧。

好喝的咖啡總歸是離不開“糖”的,生活也需要多點甜~


(ps:五一小長假還把這篇看完的你,不是愛咖啡,就是愛貓小黑了!鞠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