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大概有3000年曆史,從周禮開始

由於正月親人的去世,參加了葬禮,從而對“儀式”有了新的認識。體會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意思。小時候參加葬禮和廟會祭祀,由於文化知識的水平有限,對於這些儀式出於未知力量的敬畏懼怕。現在則是對儀式本身敬畏。所以,在我們的生活日常還是需要儀式,儀式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神聖和意義感,莊重感,明白什麼是規矩。尤其是小孩子,需要儀式的薰陶。

最近讀了幾篇關於關中喪葬禮儀文化研究,分享給各位。

第一,在《近三十年古代喪葬禮儀理論研究綜述》中提到關於葬禮研究基本有幾個方面:

1.喪葬禮制文化

2.喪葬與民間社會

3.喪葬與美學

4.喪葬與民間音樂

5.喪葬與考古

6.喪葬與語言文學研究

第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市場快節奏必然趨勢,葬禮儀式趨於簡化,參加人員也不是那麼認真。

第三,關中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大概有3000年曆史,從周禮開始不斷演化,保留至今,現在周禮的規定儀程今天依然有。跪拜祭奠,宗法制,長幼有序,嫡長子繼承等倫理本位的儒家文化根深蒂固。隋唐五代的喪葬禮儀與《周禮》大致相同,只是將其系統化程序化而已。

據《開元禮》記載,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至庶人的喪葬程序是:初終、復、設床、奠、沐浴、襲、飯含、赴闕、敕使吊、銘、重、陳小斂衣、奠、小斂、斂發、莫、陳大斂衣、奠、大斂、奠、廬次、成服、朝夕哭奠、賓吊、親故哭、州縣官長吊、刺史遣使吊、親故舊吏致賻、朔望殷奠、卜宅兆、卜葬日、啟殯、贈諡、親賓致奠、將葬陳車位、陳器用、進引、引輴、輴在庭位、祖奠、輾出升車、遣奠、遣車、器行序、諸孝從柩車序、郭門親賓歸、諸孝乘車、宿止、宿處哭位、行次奠、親賓致瑁、塋次、到墓、陳明器、下柩哭序、入墓、墓中祭器序、掩壙、祭后土、反哭、虞祭、卒哭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祔廟,共六十六道儀式。

各位關中人士懂得話,可以對照下。

第四,由於老百姓對禮儀的陌生,或者說不懂,一切禮儀均掌握在“司儀先生”手中,他們對於禮儀的虔誠與否決定了禮儀的嚴肅認真與否。民間社會自古以來這些禮儀先生是鄉村文化的傳承,鄉民教化者,鄉俗守護者,古代是那些人讀私塾,念儒家經典,一般比較信和虔誠對待“終”。而現在禮儀先生是否還能延續古禮,那也有多方面因素。

第五,自華夏自有文明以來,特別是周以後都設有“禮官”,唯獨我朝沒有,似乎可以有。

第六,一方面提倡市場發展,城鎮化,另一方面卻要在鄉村振興中建立村規民約,道德模範,移風易俗,難道國師們不知道馬祖師爺說的“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係”?

第七,“事死如事生,靈魂不滅”,“倫理秩序”是整個喪葬習俗核心觀念。

2019年2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