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視頻剪輯 | 龐道瓊

【引子】

春天

來,先開個花

“彩陶之花”↑

上面這段8秒小視頻

有沒有喚起您一些回憶呢?

沒錯

2019年的冬天在國博與大家見面的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

還記得吧

今日的“國博邀您雲看展”

就從這一展覽出發

帶大家“去往”中國大西北

奔騰不息的黃河邊

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上

河西走廊之畔

去看“彩陶之花”的綻放與沉寂

當然,重點是沉寂後的

重現

重新綻放

~

下面

把主場交給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策展人

讓展覽項目組

帶大家“雲”穿越,去旅行

甘肅彩陶重綻光芒之“旅”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展廳一角

甘肅是中國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綿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它們在中國文明形成的過程中有著開啟之功。這些早期文化大多含有多彩多姿的彩陶,彩陶作為一種獨特文化傳統綿延數千年後沉寂於地下,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才重新被發現。

一位瑞典學者揭開“重現序幕

甘肅彩陶的發現和研究與瑞典學者安特生是分不開的。

1923年—1924年,安特生為了尋找仰韶文化的源頭,溯黃河而上,在甘肅、青海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先後發現了臨洮辛店、廣河齊家坪、臨洮馬家窯、廣河半山、民和馬廠、臨洮寺窪山、民勤沙井等甘肅大部分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遺址。

安特生的考察揭示了甘肅悠久的史前史及特色鮮明的彩陶文化,他對所獲彩陶讚歎不已,稱其“精美絕倫,可為歐亞新石器時代末葉陶器之冠”。

1978年秦安縣大地灣遺址發掘現場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中上游地區古文化遺址被陸續發掘。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山丹縣四壩灘遺址開展考古調查,命名了四壩文化。

1961年在廣泛調查和部分遺址發掘的基礎上,馬家窯文化被正式命名,併為學界普遍接受。

1978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了中國北方最早的彩陶,為仰韶文化彩陶找到了源頭。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1981年天水市師趙村遺址發掘現場

1981年—1987年天水師趙村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大地灣文化早期與仰韶文化之間的年代空白。同時,各地重要遺址的發掘豐富了甘肅彩陶文化的內涵,以嚴文明為代表了考古學者通過精細的比對研究,搞清了它們的分佈範圍,將甘肅彩陶文化自東向西的發展脈絡做了清晰的勾勒,至此,黃河中上游彩陶文化的歷史序列基本確立。

【資料卡

安特生與中國史前考古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安特生與中國史前考古(資料圖)

191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受北洋政府聘請來到中國,負責礦產資源調查。因為戰亂,探礦工作無法進行,他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化石採集及考古研究方面。

1921年,安特生在遼寧錦西砂鍋屯、河南澠池仰韶村進行發掘,揭開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序幕,證明中國史前存在一個新石器時代。

1923年—1924年安特生在西北考察,發現了甘肅、青海地區的彩陶文化,他將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遺存一同視為甘肅地區的仰韶文化。

1925年,安特生髮表《甘肅考古記》一書,將甘青地區古文化分為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兩個階段,分為六期,即齊家期、仰韶期、馬廠期、辛店期、寺窪期與沙井期,前三期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後三期為青銅時代文化。由於考古材料、發掘方法及認知條件的限制,安特生對甘肅彩陶文化的來源、定性與分期存在一定誤判,這些錯誤被後來的考古發現逐一糾正。

夏鼐先生對甘肅彩陶文化的再認識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確認出馬家窯文化的中國考古學者夏鼐先生

1944—1945年中國考古學家夏鼐先生髮掘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安特生所謂的“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於是將馬家窯文化從仰韶文化的體系中獨立出來。不久,他又在寧定縣(今廣河縣)陽窪灣齊家期墓葬遺址中發現了甘肅仰韶文化早於齊家文化的證據,糾正了安特生的錯誤。

走近“彩陶之鄉”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甘肅省博物館藏“垂弧鋸齒紋甕”

位於黃河上游的中國甘肅省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地區之一,擁有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

甘肅彩陶是在融合當地及周邊不同民族文化並持續汲取中原文化因素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自距今八千年前的大地灣文化伊始,經歷了仰韶文化的興盛、馬家窯文化的繁榮,至辛店、沙井等青銅文化的餘暉,時間跨度達5500餘年,在世界諸多彩陶文化中延續時間最久,具有獨特完整的風格體系。

視頻剪輯 | 龐道瓊

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示意圖

歷時5500多年的甘肅地區彩陶文化,可分為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兩大階段。

新石器時代以農業文化為主,包括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青銅時代受氣候變化影響,甘肅中部及河西地區以農業和畜牧業兼容的文化形態為主,包括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

不同的文化類型分佈範圍隨時代而變化,有的僅限於甘肅一隅,有的則以甘肅為主,旁及周邊的陝西、青海、寧夏和四川地區。

彩陶,古人是怎麼做出來的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雙格調色盒”,曾經活躍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古人可能用它分裝不同的彩陶顏料,以便繪製復彩花紋。

彩陶的載體是素面陶器,以黏土為原料,經過成型、彩繪、乾燥、打磨、焙燒等工序製作而成。

器型一般是盆、缽、瓶、壺、罐、甕之類。

甘肅彩陶器一般分為模具敷泥法和泥條盤築法,後來還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尚未出現快輪製陶技術。

彩陶與彩繪陶,不一樣

專家帶你分分清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馬家窯早期的“漩渦紋四系彩陶罐”,有著“彩陶之王”的美譽其形體高大,紋飾線條流暢,飽滿的構圖再現了黃河河水波浪起伏、渦流翻卷的壯麗畫面,也表達了先民對母親河深深的眷戀。

彩陶在甘肅遠古陶器中的比例較大,多為實用器。彩陶圖案一般用毛筆將紋飾畫在素面的陶坯上,顏色來自礦物質原料,以黑色為主,也有少數紅、白、黃等其他顏色。因為礦物顏料與陶器同燒,顏色可以經久不變。

陶器燒成後再繪製花紋的陶器則稱為彩繪陶。大地灣遺址出土了一件白色的彩繪幾何紋陶片,說明彩繪陶與彩陶的歷史同樣悠久。有的學者推測,因其彩繪技術簡單,對顏料的要求不高,所以彩繪陶可能出現在彩陶之前。

【展覽專題頁】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國博邀您雲看展 | 河西走廊之畔,看“彩陶之花”於沉寂後重綻

相關閱讀

👉 國博珍藏雲欣賞 | 青銅“虎鎣”與您打個360°照面

👉國博邀您雲看展 | 屹立東方:重讀經典,奮勇向前

👉國博珍藏雲欣賞丨大眼睛“馬首形銅轅飾”示範出門裝

👉國博邀您雲看展 | 跟著他們走近“孔子文化展”

👉國博邀您雲看展 | 虛擬遨遊“秦漢文明”“絲綢之路”“大唐風華”

👉國博邀您雲看展丨在春日的陽光裡,試著重拾新春那份歡喜

👉國博邀您雲看展 | 那些重要的時刻,值得我們認真珍惜&回味

👉國博珍藏雲欣賞 | 瓷上繁花

👉國博邀您雲看展丨國之印信

👉國博邀您雲看展|賞文天祥書法,習一身正氣

來源:國博君

編輯:王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旅之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在疫情期間緊急設立全國疫情信息平臺,如有發佈需求,請聯繫霍老師,電話:18511001888;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