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川亂步短篇集》:離原著很近,又很遠

要把誕生於過去某個特定時間的文學作品進行還原,一種方法是像《神探夏洛克》那樣,把新的內容注入舊的框架,並時刻注意新與舊的對照。這種方法已屬不易,稍不注意就可能陷入像“神夏”後兩季那樣生硬地把原著梗搬到一個其實已經完全不同的故事中去的窘境。

與之相反,另一種可能更難的方法則是用現代的手段來忠實再現原來的故事。如何把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的“神”用新的“形”來重新表現,這對於拍攝者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日本NHK電視臺出品的《江戶川亂步短篇集》可謂是對後者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

這部由滿島光領銜主演的別具風格的電視短篇,在去年年初就播出了第一季。以“1925年的明智小五郎”為主題的該季,由改編自江戶川亂步同名短篇小說的《D坂殺人事件》、《心理實驗》和《屋脊裡的散步者》三個故事組成。

在取得不錯的收視率和輿論評價後,NHK在2017年開年又推出了由《何者》、《黑手組》和《人間椅子》三集所組成的主題為“異愛物語”的第二季。

《江戶川亂步短篇集》:離原著很近,又很遠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江戶川亂步短篇集》絕對是我看過最貼近原著同時又離原著最遠的一次改編了。首先,每一集劇情基本沒有任何改動,都是對亂步原著的一比一呈現。更有甚者,當我拿著亂步的日語原著和電視劇進行對比的時候,發現連旁白和人物的對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原著的照搬。這是以往任何的改編都無法做到的“還原”。

但另一方面,本劇又是對亂步原著的徹底“背叛”。劇組完全放棄對原著場景進行所謂“一比一”的還原,而是用不能再簡陋的道具,以一種近似“特攝片”的手法來搭起故事的背景。比如在第一季第一集《D坂殺人事件》中,劇組用人偶和房屋模型搭建起了故事中最重要的場景“D坂”。而在解釋目擊者因為房屋的隔板給出了關於嫌疑人所穿和服不同顏色的證言時,更是用幾個小人偶就把解釋一筆帶過。

《江戶川亂步短篇集》:離原著很近,又很遠

滿島光

劇組在佈景上省下的錢則都被用到了演員身上。該劇請到了包括菅田將暉在內的一眾老中青實力演員客串。扮演主角“明治小五郎”的滿島光,不僅還原了主人公亦正亦邪的角色設定,其“性別反串”的設定,更是對亂步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對以性慾為代表的所謂社會秩序的“倒錯”的致敬。

與此同時,雖然每集登場的人物極少,但每個角色又絲毫沒有浪費的可能性。從妝容、服飾到站位、臺詞,都經過了用心的設計並且都作為整個故事重要的一環而存在。壓縮的佈景和飽滿的臺詞,讓電視劇有了一種舞臺劇的感覺。而舞臺劇用有限空間來凸顯每個角色的心理活動的特徵,又和亂步原著試圖達到的“初心”不謀而合。正是這些,使得電視劇《江戶川亂步短篇集》又一次以意外的方式實現了對原著最為地道的“再現”。

看完所有故事後,觀眾會意識到,其實劇中所使用的包括場景轉換、視角轉移甚至是大段內心獨白的設置,都是江戶川亂步早就玩剩的手法。我們也會因此再次感嘆作家本人的偉大。

《江戶川亂步短篇集》:離原著很近,又很遠

江戶川亂步(1894-1965)

雖然有著日本現代推理之父這樣的頭銜,今天江戶川亂步作品背後的價值,往往會被其情節的獵奇和詭譎所掩蓋。事實上,亂步之所以重要,並不僅僅在於他作品的“現代”,更在於它們所存在的具有反思性的“現代主義”(雖然亂步本人並不喜歡這個詞)。作為一個徹底的“大正人”,亂步所要揭示或者說批判的,正是日本社會自明治維新以來所形成的關於“現代”的話語。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那個時代的東京或者說日本所呈現的歷史的斷層。

在宏觀結構上,越來越參與到世界市場的日本,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也正是城市的包容催生了大正期短暫的自由民主,也使得《D坂殺人事件》中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異常”的生活方式得以誕生。另一方面,大正時代同樣見證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對社會的不斷蠶食和壓迫。《何者》中主角對於軍隊極端的抗拒,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對於這種趨勢的一種反抗。

《江戶川亂步短篇集》:離原著很近,又很遠

而在微觀上,都市人經歷的最大改變,可能就在於他們的感官體驗。正如思想家柳田國男所指出的,現代城市人與前現代的農村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的感官從對於觸覺和聽覺的依賴變成了對於視覺的強調。都市人之間的獨立和陌生使得彼此之間不會再去觸碰,而用“道路以目”取而代之。這種視線既是《屋脊裡的散步者》中兇手在暗處對於被害人的窺探,當然也是偵探在《心理實驗》中已經穿透了肉體的審視。

當然,亂步並不缺乏對於已經回不去的過去的“鄉愁”。只是,不管是《黑手組》式的私密社團,還是《人間椅子》中對於觸覺的戀物般的強調,最終都淪為了犯罪的工具。等待它們的,只有被規訓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