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

又到了一年的開學季。有些孩子進入清華北大深造發展,有些孩子進入一般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關於“寒門難出貴子”的爭論,從未平息,也說法不一。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這句話雖然有點絕對,但是還是基本成立的。

1.家庭因素。富裕家庭的父母相對貧民家庭的父母而言,從人格角度來說,更具社會適應性。當然人格無所謂好壞。掙錢多少往往是適應社會的能力體現之一。

而衡量一個人人格健康程度的指標之一就是指社會適應能力。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過“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因此,某種角度來看,人格往往在家庭系統中是代際相傳的。

孩子童年期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內化了穩定牢固的內部成像,而一個人的內部成像決定了他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繫,如何合作與競爭。

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潛移默化習得了父母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富裕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學習的時候,往往會自己拿本書看著,或者自我充電,或者家裡還繼續工作。這種言傳身教的影響力比父母嘴上教育孩子一千句,一萬句“學習的重要性”更管用。

很多貧民家庭父母只知道教育孩子學習,會督促,會嚴格要求。但是孩子看書學習的時候,自己往往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甚至外出打牌,喝酒。所以這時候,孩子會想,憑什麼我學習,你們大人卻玩了?

言傳身教很重要。兩個不同家庭的孩子通過父母的言行,自然對待學習的態度會不一樣。

2.社會因素。孩子上小學以後,就進入到心理發育階段的潛伏期。根據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的發育階段理論,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從家庭內部轉向了外部。對外界充滿興趣,這個階段,對孩子影響的重要人物就不是家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了,而是社區鄰居的孩子和學校的同學。

因此,富裕家庭居住的業主整體素質和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往往會比貧民家庭的要好些。

3.獨立與依賴。孩子與家庭的“獨立與依賴”關係問題的衝突,會影響這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也影響孩子的人格成熟度。

獨立意味著遠走高飛,意味著孩子與父母的分離。

富裕家庭的父母在人格層面往往比較獨立,因此更容忍孩子的獨立,更加容忍今後與孩子的分離焦慮。懂得孩子的成長就是遠走高飛。

而貧民家庭的父母往往因為自己童年的獨立問題解決的不好,在潛意識層面,注意,是潛意識層面,並不希望孩子獨立而將來遠走高飛。雖然父母的意識層面希望孩子成長獨立,但是潛意識裡面總是因為分離焦慮而擔心孩子將來的遠走高飛。因此這樣的父母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控制孩子,比如過度付出,或者過度專制。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形成對父母的依賴。

因此你會發現那些學霸不僅僅學習好,而且往往是多才多藝的。這是因為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來發展自己的興趣與愛好。

獨立的孩子知道學習是為自己學的,依賴性的孩子總感覺是為父母學習。因此兩者學習的動機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很多,當然還包括經濟條件,這裡就不贅述了。我只是簡單的從心理學的人格層面剖析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