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文 三江楊柳風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在南通遊覽了狼山之後,走滬陝高速,沿江上行,前往鎮江。

滬陝高速修建較早,路況不算太好,路邊的景色還是北方特點,楊樹居多。車流非常擁擠,塵土飛揚,直到在泰州過長江,道路才暢通起來。

泰州江橋十分壯觀,懸索鋼樑一柱擎天,與白雲相接。橋下的江面寬闊,零星有幾艘大船行駛,渾濁的江水閃動著粼粼波光,與正午的太陽逆向而行,川流不息。行駛在高遠的天際與浩藐的大江之間,既感嘆於我們這個奪天工造化的時代,又難免生起歲月的興懷。

時光倒流,歷史上又有多少英雄望江興嘆。一江橫絕,中國的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又必合。分的時候投鞭斷流也難越江南一步,合的時候,雖然千里天塹也一葦可航。時也,勢也,命也,多少豪傑不能解開歷史的密鑰,被這條長江天塹所阻隔,而我們卻把天塹變成了通途,把分隔的時空連成了一片,生在這樣的時代,實在是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慶幸。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與鎮江的淵源

過了泰州江橋,不久就進入了鎮江新區。新區到處都是光鮮的廠房,但街道上卻一派安靜,大概是因為國慶放假的緣故吧。

雖然說是新區,但規劃的理念一點都不新,交通的設計完全沒有考慮減少擁堵,處處都是十字路,步步都有紅綠燈,走走停停,整個新區的交通效率也就變得極其低下。

過去幾十年,全國各地建設新區,都是蓋廠房,擴基建,政績的焦點在GDP,規劃理念還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新區建起來了,用不了幾年,擁堵、汙染、城市病就都出現了。

穿過了信號燈如封鎖線般的鎮江新區,總算到達了市區。

我與鎮江的淵源有二十多年,最早一次是96年春天,出差途徑鎮江。當時正趕上陰雨連綿,從無錫坐慢車過來,到站的時候已經是深夜,就在火車站附近找了一家小酒店。酒店的房間裡散發著煙味和黴味,感覺非常不好。好在那時候年輕,沒有什麼問題是啤酒不能解決的,三杯下肚,種種不適的感覺都順流而下,然後和衣而睡。

第二天早晨,搭乘長途車前往揚中辦事。揚中位於江心,是長江的泥沙沉積而成的沙洲島,島上有一家潛在的客戶,短暫拜訪之後,又原路返回,從鎮江坐火車到南京。

由於那次辦事並不順利,完全沒有心情遊覽,對鎮江的印象就是那家散發著煙味和黴味的酒店,還有破爛顛簸的長途車。

三年之後,我在江陰有過一段短暫的工作經歷。那時候週末無事,就坐大巴到鎮江,花了一天的時間遊覽了金山和焦山。

當時的鎮江城區還沒有大規模改造,從金山坐公交車到焦山,沿途都是舊房子。經過北固山的時候,透過車窗望了一眼,卻沒有下車。因為時間太緊,北固山只能下次再來了。沒想到,這個下次竟然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

在酒店放下行囊,簡單收拾一下,便直奔北固山,彌補十幾年前錯過的遺憾。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北固山下瘋狂的石頭

北固山位於鎮江核心地帶,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雖然名義為山,其實只有55米高,長度也僅200米,實在只能算一座高丘。然而就是這樣一座並不顯眼的山丘,卻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伴隨著兩千年來的家國興衰。

入口在山南麓,有一些仿古建築,大概是營造三國時期的氛圍。離入口不遠處的蒲葦叢中,有一方試劍石,又名恨石。

試劍石其實很普通,半沒在淺水中,四周都是蘆草和浮萍,如果沒有歷史傳說與之相連,這不過就是一方普通的石頭罷了,沒人會留意。

相傳,劉備在甘露寺招親之後,曾經在東吳小住。有一天,孫權與劉備同遊鳳凰池,看到池邊這方大石,劉備撥出佩劍,暗自默禱:“我若能順利返回荊州,建立霸業,劍下石裂。若不能回荊州,則石不能開。”禱罷,劉備手起劍落,巨石應聲而裂。

孫權見此即問劉備:“你為何恨這塊石頭?”

劉備又拿出當年青梅煮酒之時忽悠曹操的手段,開口胡說道:“我年近五十,不能為國除奸,心中憤恨。如今蒙國太招我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祈禱,若能破曹興漢,就劈開這塊石頭,果然天從人願。”

孫權當然不信劉備的鬼話,都是千年的王八,誰還不是鱉精?於是孫權也拔出寶劍,對劉備說:“我若能破得曹操,也將石頭劈開。”說罷,孫權暗中禱告:“我若能再取荊州,興旺東吳,石頭也裂為兩半。”隨即揮劍劈開另一塊石頭。

於是,一塊普通的頭石,無緣無故就被砍成了兩塊,變成了今天的試劍石,成為人們憑弔三國英雄的遺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甘露寺名揚天下,京劇《龍鳳呈祥》起了重要作用

從山南麓上去,感覺只走了兩個“之”字,就到了山頂。山上籠罩著茂密的喬木,樹冠遮蔽著秋陽,有一種森然之氣。

北固山雖然自古就是兵爭險要之地,但是,揚名後世還是要歸功於三國時期的甘露寺招親。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一直處於弱穩定狀態,東吳大都督周瑜一直謀害劉備,為東吳爭取更多的土地。於是,周瑜便假意請劉備過江招親,準備將劉備控制起來,脅迫諸葛亮用荊州來交換。

孫吳政權中支持孫劉聯盟的力量也在積極活動,他們力主通過聯姻加強孫劉聯盟,共同對抗北方強大的曹魏集團。

劉備來到東吳之後,積極爭取親劉力量的支持,在魯肅、喬玄等人的幫助下,上演了千古風流的甘露寺招親,迎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為夫人,不僅抱得美人歸,也挫敗了周瑜破壞孫劉聯盟的陰謀。“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的種種努力成為演義中的笑談,經過小說戲曲的傳唱,早已家喻戶曉,甘露寺的名聲早甚至蓋過了北固山。

雖然甘露寺招親的故事婦孺皆知,但僅僅是一種文學虛構。歷史上甘露寺建於梁代,那時候三國人物早就灰飛煙滅了。

甘露寺最初建在山下,到唐代中期,在李德裕主政期間才改建到山上。此後,朝代興替,甘露寺也幾度興衰,在清朝達到全盛時期。由於鎮江位於南運河的江口,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在此建立行宮,還留有御碑,但我沒有看到。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然而,真正讓甘露寺名揚天下的並不是喜歡題寫到此一遊的康乾二帝,而是著名的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是其中的一折,也可以獨立上演。

京劇《甘露寺》也有不同的流派和版本,流傳最廣的應該是馬連良先生的馬派,那段“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曾經紅遍天下,尤其是在老北京,幾乎誰都能唱上幾嗓子。

勸千歲殺字休出口

老臣與主說從頭

劉備本是靖王的後

漢帝玄孫一脈留

馬連良先生將這段西皮原板中表演得瀟灑而風趣,很符合北京人大大咧咧、牛氣哄哄的性情,不知道鎮江本地人是不是也喜歡,戲中的人物畢竟是本地人。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米芾與天下江山第一樓

甘露寺之後,就是北固山的最高處——多景樓。

多景樓的名字取自唐朝名相李德裕的詩句:“多景懸窗牖”,號稱與黃鶴樓、岳陽樓並稱長江三大名樓,不過,無論規模還是知名度似乎都遠比不上前兩座,或許是李德裕的才名、德望本身就太遜,或許是甘露寺喧賓奪主,或許是北固山本身光彩照人,多景樓只能算錦上添花,箇中緣由實在很難說得清楚。

其實,多景樓並不缺少揚名立萬的經典之作。“天下江山第一樓”的匾額,就出自宋代書畫大家米芾之手。

世人都知道米芾是襄陽人,其實,襄陽只是他的出生地,還有一部分童年時光的記憶,從青少年以後,他就遷居鎮江,成了地地道道的鎮江人,他曾在這裡營建過三處豪宅,最後也把鎮江作為最後的歸宿。

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在《瀟湘奇觀圖》題跋中提到:“先公居鎮江四十年。”米芾去世的時候五十七歲,由此推斷,他遷居鎮江應該是在十幾歲的時候。由於是親生兒子所言,因此,這個信息應該非常靠譜。

米芾在鎮江留下了很多遺蹟,最主要的就是他先後營建的三處豪宅—— 西山書院、米老庵和海嶽庵。

西山書院位於今天的千秋橋街附近,院中觀景有致爽軒,讀書寫字有寶晉齋,米芾的有一部文集名叫《寶晉山林集》,就取自他書齋的名號。

米芾不僅是書畫大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和鑑賞家,寶晉齋珍藏了許多字畫、奇石、珍玩,稱得上是收藏界的豪門。米芾自己非常喜歡西山書院,很喜歡向在朋友面前嘚瑟,曾經在給友人的信中大讚自己的西山書院,這就是著名的《弊居帖》,也稱《甘露帖》,一直流傳至今,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等祖國統一之後,我一定要去看看原件。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米芾 弊居帖

釋文:

芾頓首再啟:

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閒堂、漾月、佳麗亭在其後,臨運河之闊水。東則月臺,西乃西山,故 寶晉齋之西為致爽軒。環居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藥植之,今十年,皆垂蔭一畝,真一畝之居也。

四月末,上皇山樵人以異石告,遂視之,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運致寶晉桐杉之間。五月望,甘露滿石次,林木焦葦,莫不沾,潔白如玉珠。郡中圖去,至今未止。

雲欲上,既不請,亦不止也。

芾頓首再拜。

《弊居帖》是米芾的上乘之作,技法臻於純熟,佈局疏密自如,行氣自然流暢,整體風格從容而隨性,筆畫粗細反差與行筆疾遲相呼應,單字之間連筆雖少,卻顧盼生姿,左右上下氣韻貫通,偶有牽絲連帶,更顯瀟灑飄逸,充分體現了米體八面出鋒的特色。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米芾的第二所豪宅就在北固山西麓,宅基地是他用南唐李後主的一方古硯從朋友那裡換來的。這處庭園建好之後,起名為淨名庵,也稱米老庵,大概是想在北固山下、揚子江邊終老此生的意思。

米芾專門寫過一篇《淨名庵記》,充分表達了他對鎮江的熱愛:“帶江萬里,十郡百邑。繞山為城,臨流為隍者,惟吾丹徒。”這裡的丹徒,就是今天的鎮江。

然而,世事難料,元符末年,甘露寺發生一起大火,除了李德裕當年鑄造的鐵塔之外,其餘全被大火燒燬了。緊鄰北固山的淨名庵也損失慘重,所幸還有三間住宅沒有過火,米芾多年收集的文玩字畫也得以保存下來。

淨名庵被焚燬之後,米芾又在城東修建了一座海嶽庵,大致在今天的青雲門、夢溪路附近,不知道是否還有蹤跡可尋。

米芾有一個雅號——海嶽外史,他還寫過一部書法理論著作《海岳名言》,海嶽這兩個字,大概就跟他在鎮江的第三處豪宅“海嶽庵”有關。然而究竟是先有海嶽痷,還是先有海嶽外史的雅號,我就不得而知了,也沒工夫去考證。

另外,據《嘉定鎮江志》記載,米芾的父母去世後,都葬在鎮江城外黃鶴山。古人常說“父母墳墓所在”,把父母安葬的地方看得很重。米芾的父母葬在鎮江,他自己也葬在鎮江,可見他與鎮江的聯繫,要比襄陽更加密切。

然而,古人原籍故土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不管米芾與鎮江的關係多麼深厚,世人還是稱呼他為米襄陽,他自己也在詩文中寫道:“襄陽米元章,將卜老丹徒。”對於這一點,襄陽人民大概是最高興的吧。

當然了,米芾對第二故鄉也貢獻頗多,留下了有關鎮江的許多墨跡,除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匾額和《弊居帖》,還有一部《多景樓詩冊》,更是上品之作,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雖然許多米芾的珍貴墨跡不在鎮江,多多少少讓人有些遺憾,但鎮江人民還是為米芾感到自豪,專門修建了一座以米芾命名的書法藝術公園,希望下一次能去逛逛。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辛棄疾的滿眼風光,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家國

南宋嘉泰四年或開禧元年(公元1204 或1205年),一位鬢髮蒼蒼的清癯老者健步登上北固山,他站在多景樓上憑高望遠,眺望江北茫茫的地平線,那裡有他朝思暮想的家國,有他金戈鐵馬的夢想,還有四十年來在在唸唸的蹉跎歲月,一時間百感交集,奮筆揮毫寫下了一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位《南鄉子》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國詞人辛棄疾,他剛剛被任命為鎮江知府,這讓他再次看到了光復故國的希望,再次點燃了坐斷東南、建功立業的激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恢復中原,重光社稷,人生的挫折、苦難,仕途的艱險、困頓,都不能讓熄滅胸中的激情,更不能讓他放棄家國天下的情懷。

他生長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濟南,來自祖輩的教導,讓他從小就樹立了抗金歸宋的觀念。金人殘酷的民族壓迫,金朝腥羶糜爛的政治,讓辛棄疾很早就立志為家國雪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統兵南侵,後方的漢族人民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義軍,準備南下歸宋。

當時,金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所殺,金軍從江北撤退,北方義軍便抓住時機南下。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宋軍聯絡。在完成使命回去的途中,辛棄疾聽到消息,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發生潰散,他不顧個人安危,率領五十多人突襲幾萬人的敵營,降叛徒張國安逮住,然後領兵南下歸宋。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從北固山望長江

辛棄疾的勇毅果敢讓他名噪一時,宋高宗也對他有所讚許,卻並未受到重用,朝廷只委任他擔任江陰僉判,他北定中原、恢復家國的志向從此就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最初,年輕的辛棄疾還滿腔熱情地上疏朝廷,陳述自己抗金北伐的方略,寫出了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文章。然而,現實是骨幹的,他的建議除了獲得有識之士的稱讚,根本沒有得到朝廷的反響,興師北伐的話題越來越受冷淡,朝廷乃至南宋社會的主流都沉淪於偏安自守的滿族之中。

歲月蹉跎,壯志難酬,辛棄疾的仕途也越來越偏離他的志向。他擔任過湖南轉運使、江西安撫使,官越做越大,俸祿越來越優厚,而他心中壓抑的苦悶也越來越沉重。

淳熙七年(1180年),已經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出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仕途的艱險讓他萌生了退隱的心思,於是就在上饒的帶湖開始修建莊園,取名為“稼軒”,從此他便自號“稼軒居士”。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就在那一年年底,辛棄疾受到彈劾,被罷免了官職,他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年的閒居生活,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稼軒閒居。“稻花香裡說豐年”,“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些山水田園的句子,基本上都出自那一段光陰,只是在“醉裡挑燈看劍”的時候,仍然難以抑制沙場立功的英雄豪情。

二十年的光陰如白駒過隙,曾經壯志凌雲、馳騁萬軍的少年,在山水田園的恬淡中似乎也消盡了英雄氣。“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然而,這種山水田園只是表面的假象,當時代的風雲發出召喚,他那滄桑的面容、斑白的鬚髮之後,始終是對家國的無限眷戀,對光復大業的滿腔熱情。

嘉泰三年(1203年),宰相韓侂冑當權,準備興兵北伐,起用了一批主戰派官員。已經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朝廷召回,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

已經年邁的辛棄疾精神大振,他終於看到了恢復中原的希望,因此,不顧年老體衰,匆匆回朝,彷彿又找回了四十年前那個叱吒疆場的少年。

不久後,被任命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於是,這才有了那一闋《南鄉子》和下面一闋《永遇樂》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憑高望遠,撫今追昔,雖然還是豪情萬丈,但是歲月卻不堪回首。當年的三國英雄已經被雨打風吹去,一度取得北伐勝利的宋武帝劉裕,也在尋常巷陌留下一些傳說。和那些氣吞萬里的英雄相比,自己這一生在壓抑中蹉跎了大好時光,即使還有心雄萬夫的壯志,但是總不免會有廉頗老矣的悵然,他似乎隱隱地預感到,激情過後仍然是慘淡與蕭瑟。

不久,由於受到言官的攻擊,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隨後,晉升為寶文閣待制,很快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讓他趕赴行在奏事,試任兵部侍郎。種種跡象表面,朝廷還跟從前一樣混亂,並沒有做好恢復的準備。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讓他速到臨安赴任。但是,此時的辛棄疾已病重不起,於九月初十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八歲。

據記載,辛棄疾彌留之際還奮力疾呼“殺賊!殺賊!”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一生的家國夢想,隨著生命一起凋落了。北固樓上的滿眼風光,是他再也看不到、再也回不去的家國,那種痛徹心髓的悵恨,至今讓人扼腕嘆息…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大唐名相李德裕三次出守鎮江,在這裡找到了紅顏知己

那天,天青氣朗,萬里無雲,江流浩淼,在目力所極的遠方,與天幕融為一體。

從多景樓東望,焦山蓊蓊鬱鬱,依稀可辨;西瞰金山,陽光下金碧輝煌。千古江山,多少風雲變幻,多少興亡輪迴,在那一瞬間,無所從來,也不知所向,只有江天一色,亙古如一。當年,文青皇帝梁武帝在此題名“天下第一江山”,的確實至名歸,名不虛傳。

有梁武帝題名,米襄陽寫匾,辛稼軒作詞,山水名勝能得其一已經是因緣殊勝,而北固山能集此三美,果然是天縱風流之地,能夠到此一遊,飽看江天山水,神交古人,興會古今,實在是三生有幸。

在多景樓歎賞一番,轉過清暉亭,來到衛公塔前。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衛公塔最早由唐朝宰相李德裕所建,李德裕曾被封為衛國公,因此後人多稱他為李衛公。

李德裕是唐朝中晚期著名的宰相,也是牛李黨爭的核心人物,在中晚唐的政治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響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曾經三次外放浙西,刺史潤州,在鎮江的累計時間長達十年之久,這座衛公塔就是他留給後世的一份珍貴紀念。

唐穆宗長慶二年,李逢吉出任宰相,由於他跟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有舊怨,就將李德裕外放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

當時,潤州郡治、浙西觀察使官署、鎮海節度使官署都在鎮江,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及大軍區司令部駐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德裕在潤州任上,做了許多移風易俗、破除迷信、減輕百姓負擔的工作,深受百姓愛戴。他自己除了收穫政聲之外,還遇到了鎮江本地的一位紅顏知己徐盼,也是一段才子佳人的傳奇,歷代小說雜劇都有演繹,可惜一直都不是爆款,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

此後,在唐文宗大和八年及開成元年,李德裕又先後兩次被貶潤州。這兩次在鎮江的時間都很短,開成二年調任揚州之後,就結束了與鎮江的因緣。

現在的衛公塔早就不是原裝了,北宋元豐元年改建成九級鐵塔,明代重修降為七級,後來又幾經劫難,至1949年僅存塔座兩層,是北固山上風風雨雨的歷史見證。

凡江邊水畔一般都要建塔,在古人的觀念裡,塔為鎮水之寶。北固山鐵塔雖然很有來頭,但是與金山寺塔相比,還是遜色不少,所以不是很吸引人。

鐵塔不遠處還有一座90年修建的阿倍仲麻呂詩碑,當時正是跟日本外交的蜜月期,都宣揚要跟日本人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似乎忘了祖宗八代受到的苦難,於是便在此立了那方詩碑,總感覺有些逢迎取媚的意思。

這千古江山,多少本鄉本土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值得樹碑立傳,阿倍仲麻呂又算得了哪號人物呢?怎麼會值得在這江山形勝之地給他立一塊碑呢?

瞬間感覺興味全無,感覺有些噁心,反身下山。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文天祥渡江處

從北固山下來,沿著西麓繞行至江邊。

下午的陽光照耀著整座山,藍天白雲成為背景,從下向上仰望,翠色蔥蘢,更多幾分明麗,果然江山如此多嬌。

沿著步道悠閒信步,忽然被甬路左側一方立柱吸引,上面豎寫七個字:文天祥脫險處。這才猛然想起,文天祥丞相曾經有一段在鎮江登岸的生死經歷,非常值得我們紀念。

文天祥丞相相脫險處雖然樹立了標緻,卻並不顯眼,也沒有其他文字介紹他那段死裡逃生的經歷,多數遊人不甚了了,感覺非常遺憾。

能為一個叫阿倍仲麻呂的三流人物在北固山頂立碑,卻讓山下的文天祥丞相相脫險處冷落在路邊,如此顛倒的做法,難道不令人困惑嗎?有些人是不是該重新檢討一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呢?(這是幾年之前的感觸,但願現在能有改變。)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他是中國歷史上忠貞不屈的典範,也是傳統文人的楷模,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叫做求仁得仁、捨生取義,而他一生的慷慨悲歌恰恰就是從鎮江的北固山下開始的。

文天祥是一位品學兼優的讀書人,寶佑四年(1256)成為科舉狀元,歷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等地方官職。由於遠離權力中樞,又與汙濁苟且官場格格不入,文天祥仕途並不順暢,經過近二十年的磨礪,他仍然只是贛州知州。

鹹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發佈平宋詔書,元軍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在奪取湖北襄陽後之後,順漢水入長江,然後順流而下,一路勢如破竹,直抵江蘇常州、蘇州一帶,臨安城危在旦夕。

此時,宋度宗皇帝已死,四歲的恭帝即位,太皇太后謝道垂簾聽政,而昏庸無能的大臣們毫無禦敵之策,一心只想乞和投降,以保全他們的身家性命。

在南宋風雨飄搖之際,太皇太后謝道清於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十三下《哀痛詔》,命全國各地起兵勤王。同時,又根據大臣們的舉薦,擢用了一批才俊之士參與朝政。

文天祥也接到朝廷的給他的專旨,命他組織兵馬趕赴臨安勤王。文天祥立刻開始招募義兵,匆匆聚合了三萬多人,經過八個月的奔波,克服了千難萬險,才到達臨安。

此時,南宋的抵抗已經基本瓦解,常州、蘇州、餘杭均已失守。數月之後,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三路主力在臨安北郊皋亭山會師,距臨安不到三十里。

面對元軍兵臨城下的危機,以太皇太后謝氏為代表的南宋朝廷已經毫無抵抗意志,一心只想乞降,竟然卑躬屈膝獻出傳國玉璽和降表。

元軍統帥、右丞相伯顏態度強硬,要求宋朝派出官階相同的右丞相陳宜中商議投降事宜,以此來表達宋朝投降的誠意。陳宜中貪生怕死,聞訊之後,連夜逃出臨安,回老家浙江永嘉躲了起來。

危急時刻,朝廷這才想到了文天祥。正月十九日,文天祥升任樞密使,中午又旋升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同時,讓他代表朝廷廷與元軍商議投降事宜。

從這個過程就可以看到,南朝朝廷並不是因為文天祥的才幹而重用他,完全是為了他們自己苟且偷生而讓文天祥去送死,這個右丞相兼樞密使完全就個送死差使。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與左丞相吳堅等人來到皋亭山因明寺的元軍大營。文天祥是堅定的抗戰派,他在伯顏面前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儘可能為南宋朝廷爭取最有利的條件,還幾次質問伯顏,元朝為何違背盟約。

伯顏沒有看到預期中的奴顏婢膝,氣急敗壞地將文天祥大營,只放其他官員回去,逼迫宋朝立刻按照伯顏的要求修改降表。

左丞相吳堅等人按照伯顏的要求回到臨安,對降表做了進一步的修改,把所有遮羞布都扯下來,像被打趴下的狗一樣歸順元朝,南宋朝廷宣佈無條件投降。

二月初五,六歲的宋帝恭帝宣佈退位,請求成為元朝藩王。

二月初八,伯顏命令宋朝官員賈餘慶等五人作為“祈請使團”去大都確認受降的合法性,就在船要開動之時,伯顏突然決定文天祥一同北上。

身在敵營的文天祥被逼無奈,只得跟隨“祈請使團”沿水路來到鎮江。由於元軍一路上看守嚴密,文天祥根本沒有逃跑的機會,一旦過了長江,再向北就是元朝的疆域,要想脫身就更加困難了。

二月十八日晚,文天祥藉故沒有跟使團成員同住,而是住在運河岸邊一個叫沈頤的鄉紳家中。文天祥趁元軍守衛不嚴,暗中與隨行的義士杜滸、餘元慶等人密謀逃跑,逃往長江北岸還由宋軍控制的真州(今屬儀徵)。

要逃往江北,首先先要搞到船。杜滸和餘元慶就每天喝酒,裝成醉醺醺的樣子麻痺元兵守衛。。杜滸跟一個養馬的老兵混熟了,每天請他喝酒,買通他帶路做嚮導。餘元慶更加幸運,竟然遇到一個故交,恰好負責管船,雖然表面歸降了元軍,心裡還是忠於宋朝,願意捨命幫助文丞相逃走。

鎮江夜晚實行宵禁,需要有官燈才能出行,杜滸很快結交了一名管宵禁的軍官,還跟他拜了把兄弟,順利騙到了一盞官燈,有了官燈就不怕元兵夜間盤查了。

一切準備停當,文天祥等人在二月二十九日夜開始行動,眾人約好在北固山的甘露寺下聚齊。

二十九日,文天祥正焦急地等著天黑開始行動,可是中午卻突發意外,元軍命令文天祥即刻過江去瓜州,與南宋的“祈請使團”在瓜州會和。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文天祥急中生智,推說時間倉促,要求明日動身渡江。傳令的元軍也沒有堅持,就同意了文天祥的請求。

當晚,文天祥擺酒感謝房主,請負責看守的軍官王千戶一起暢飲作別。席間,先後將房主沈頤、王千戶等人灌得酩酊大醉,然後趁著夜色趕往江邊。

文天祥一行小心謹慎地穿過了元軍的哨卡,終於在江邊看到餘元慶帶人把船撐過來。文天祥一行趕緊上船,在茫茫夜色的掩護下,使出江灣,然後逆流而上,向上遊駛去。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文天祥丞相渡江脫險處,大概就是當年他們登船的地方,如今滄海桑田,已經改造成了開放式公園,距離江岸也有很大一段距離。

文天祥等人上船之後,並沒完全脫離危險,江面上停滿了元軍的兵船,綿延數十里。他們只能強作鎮定,硬著頭皮從元軍的兵船旁經過,好不容易行到七里江,忽然遇到了元軍的巡差船。如果被元軍截住,那麼只有死路一條了。

眼看著就要陷入絕境,恰好趕上江水退潮,元軍的大船擱淺了,大家一見,趕緊拼盡全力划槳,終於擺脫了元軍,在距真州城門五里的江邊上岸,總算是逃出了虎口。

這一段傳奇的生死逃亡經歷,把文天祥與鎮江、與北固山聯繫起來,從此以後,他又幾經劫難,肩負起抗元的重任。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經過了千難萬險,文天祥還是沒有能夠力挽狂瀾,於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被俘,此後被押解至元大都,於興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大都柴市英勇就義,就義之前寫下了著名的忠義詩篇《正氣歌》。

文相出身豪富之家,才高志遠,性情豁達。早年,他衣食豐厚,聲伎滿堂,過著錦衣玉食的驕奢生活。及至國家危亡,他痛自貶損,把家裡的資產全部捐出作為軍費。每當與賓客、僚屬談到國家時事,就忍不住痛哭流涕,撫案陳詞:“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在他遇難之前留下的贊文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高中時候學文相《指南錄序》,常有肝腸寸斷之痛,後來讀《正氣歌》,依稀明白了他所說的道理:“天地正氣所鍾,必為仁人志士,砥礪名節,為萬世楷模。”這也就是他在詩中所說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天地正氣所鐘的人,他們的生命、意志都不屬於自己,而屬於家國,屬於時代,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持正氣而發,因此,才能坦然面對生死,以及生死之間的一切艱難險阻。他們不貴生,也就不畏死,生的意義就是承擔起屬於他們的那份責任,而這種承當與坦然讓他們的死釋放出照耀千古的光輝。

鎮江北固山太牛,米芾題寫天下第一江山,辛棄疾滿眼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