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症狀多樣、傳播性強!袁國勇團隊研究解釋新冠病毒和SARS差異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隨著戰“疫”的持續,我們已經知道,雖然是SARS病毒(SARS-CoV)的近親,但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症狀多樣,輕重症差異大,傳播也更廣泛。然而,疾病特點的背後,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特點並不清晰。


《柳葉刀-微生物》最新發表一項來自袁國勇院士團隊的重要研究,系統分析了新冠病毒對不同人體組織細胞、不同物種細胞的偏好,以及病毒複製和細胞損傷特點,並與SARS病毒進行了比較。作者團隊表示,這些發現從組織細胞培養水平上解釋了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在臨床表現和可傳播性上的差異。


難怪症狀多樣、傳播性強!袁國勇團隊研究解釋新冠病毒和SARS差異

截圖來源:The Lancet Microbe


這項研究中所用的新冠病毒來自一名香港確診患者的鼻咽拭子,SARS病毒來自在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存檔的臨床分離株。各項實驗中,初始接種病毒的細胞佔總細胞數的10%。


研究人員首先在9種人類細胞系中測試了病毒敏感性。他們觀察到,有5種很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120小時內病毒可大量複製。這些易感細胞系中,新冠病毒的複製在肺和大腸細胞中最穩定,其次是肝和腎細胞系,在神經元細胞中也檢測到了一定的病毒複製。


這與SARS病毒的細胞趨向性相似,在除神經元細胞的其他上述4種細胞系中,SARS病毒也能夠大量複製,但其對大腸細胞系的感染能力更強。進一步的數據表明,120小時內,新冠病毒在肺細胞系中的病毒複製量更高,而SARS病毒在大腸細胞系中的複製量更高。


難怪症狀多樣、傳播性強!袁國勇團隊研究解釋新冠病毒和SARS差異

▲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對不同人體細胞系的感染複製能力(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作者團隊指出,兩種病毒在不同組織細胞中的複製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相應的臨床現象:


  • 兩種冠狀病毒在肺細胞系中的大量複製,與其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能力相對應。

  • SARS病毒在腸道中複製能力更強,則支持了SARS患者腹瀉發生率更高的現象。在一些大型臨床隊列中,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腹瀉發生率約4%-6%,而腹瀉是SARS的最常見的肺外臨床表現,既往報道發生率達20%。

  • 兩種病毒在肝腎細胞中也有較強的複製能力。在臨床上,也有超過40%的COVID-19患者和SARS患者出現肝功能障礙,有3%-7%的COVID-19患者發生急性腎臟損傷。

  • 不同於SARS病毒,新冠病毒在神經元細胞中具有複製能力,多達9%的COVID-19患者會出現意識模糊或頭暈,而很少報道SARS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難怪症狀多樣、傳播性強!袁國勇團隊研究解釋新冠病毒和SARS差異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接下來,研究人員測試了病毒的動物物種偏好。在16種非人類細胞系中,有6種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包括3種猴類腎臟細胞系和分別來自貓、兔、豬的腎臟細胞系,在猴類和豬細胞中的複製最為旺盛。在來自狗、雞、老鼠、倉鼠的細胞系中,則複製能力相對較低。SARS病毒的情況仍然與之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SARS病毒還能在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sinicus)的腎細胞中大量複製。


在所有25種細胞系中進一步評估病毒誘導的細胞損傷發現,新冠病毒只在非洲綠猴和恆河猴的腎臟細胞中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傷。同樣容易大量複製的人肺和大腸細胞系,卻在接種病毒120小時後仍未觀察到細胞活性明顯降低。而且,對比之下,新冠病毒誘導的細胞損傷少於SARS病毒,表現在更晚出現損傷,損傷程度更輕。


結合病毒複製情況,這些數據也潛在解釋了新冠病毒更廣泛的人際傳播:

  • 實驗提示新冠病毒在肺細胞中複製能力強於SARS病毒,多項研究也提示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力要強於SARS病毒,這可能有助於新冠病毒進入肺細胞,並通過呼吸道飛沫而導致更廣泛的人際傳播。

  • 蝙蝠被認為是SARS樣冠狀病毒的潛在天然宿主,對於兩種病毒感染蝙蝠細胞的結果差異,作者團隊認為強化了一種可能性:即新冠病毒已經很好地適應人類,在中華菊頭蝠細胞系中複製能力減弱。

  • 新冠病毒能夠高水平復制而不引起實質性宿主細胞損傷,可能有利於有效人際傳播。


作者團隊表示,儘管細胞系實驗無法完全代表新冠病毒在人體內的情況,病毒株和細胞系的多樣性也有限,但總體而言,這些數據為新冠病毒感染不同於SARS的發病機理和高傳播性提供了新的見解。


參考資料

[1] Hin Chu, et al., (2020). Comparative tropism, replication kinetics, and cell damage profiling of SARS-CoV-2 and SARS-CoV with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ransmissibility, and laboratory studies of COVID-19: an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Microbe, DOI: 10.1016/S2666-5247(20)30004-5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