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養娃“名場面”


話說,媽媽帶孩子上街,故意避開商場溜公園。

不成想公園裡有擺地攤賣玩具的。

孩子著迷地在小攤前徘徊,一圈又一圈,拉走再回來。

最後看上一套玩具,左勸不住右拉不行,哭鬧著非它不可。老闆開價68.

媽媽說:這種質量和款式,68太貴了,我去網上給你買,網上68能買三套。

孩子說:好,那就買三套吧。

媽媽:……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這是個網絡段子。

然,相似橋段為娘肯定經歷過。

帶孩子出門,看見玩具、小孩用品、好吃的,娃娃們就忍不住了。

媽媽我要!不給就哭鬧!一定滴,一定滴!不達目的不放棄!

遇到這種“名場面”真的很尷尬。

如何處理?

有家長“暴力執法”——打一頓或吵一頓,強行拉走;

有家長“文明執法”——從了!買。

你屬於哪一種?

無論前一種還是後一種都不妥:打孩子、吵孩子當時挺管用,“後遺症”太大;總給孩子買,容易讓孩子任性,沒有正確的物慾。

那該咋辦?能不能別讓我們經歷這種事情?

能!方法是有的,你得學會用。

目前為止,我發現這三招挺有效的。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1 出門之前打招呼

說來很簡單,出門前跟孩子“醜話說前頭”:

*我們今天是出去玩兒的,不能亂買玩具;

*今天你可以選一件玩具,一種食物,不能超過100元;

*我們這次去超市要採購一些生活用品。這是清單,你幫我找吧。記住:清單上沒有的東西不能買哦。

出門買什麼,不買什麼,也可以跟孩子商量著來,達成一致意見咱再出門。

到了地方後呢,咱們再把“約定”重複一下,加強孩子的預期:今天出門可以做啥,不可以做啥。

神獸心裡提前做了建設,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我們呢,再繞道,能避免經過“事故頻發區”就避免。如果真的避免不了,孩子看見了想“駐足”,拿著之前的話提醒,就容易得多。因為從心理學上說:人總是不希望自己的語言和行動有偏差。說過的話,再委屈也得認!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2 為孩子設置購買規律

啥是購買規律?

是這樣的。孩子總要有玩具,總有想吃的“垃圾食品”,如果完全限制,孩子的慾望沒有出口,就會轉變成別的心理問題。

我們可以適當滿足孩子的慾望。

比如一個月買一個玩具,一個星期吃一次冰淇淋。這就是購買規律。

我就給孩子定了“糖果日”“冰淇淋日”“玩具日”。每週六是糖果日,在這天可以買糖果吃;每個月15號可以買玩具。

剛開始她不贊同,見啥要啥。我堅定地實施。如此幾次,現在已然形成規律。

為娘我很是受用,出門撒潑買玩具?不存在!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規律讓孩子有安全感。有了購買規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總能得玩具,總能得到冰淇淋,前提是我等待。

到那一天,願望實現。他們便會期待下一次,幻想下一次。

*這種方式得到玩具帶來的滿足感,比胡攪蠻纏後得來要好得多。胡攪蠻纏後得來,總被批,孩子內心也會懷疑自己;滿足購買規律等待得來的,讓孩子驕傲,這件事好像是我在掌控。

*錢不是想花就能花,任何事情都有限制。我們要學會在人生規則下,安排自己的生活。

*這裡面還有一個隱藏的心理學現象“延遲折扣”——一件東西等待的時間越長,越不想買。如果孩子想買個芭比娃娃,讓她等到“玩具日”,等著等著,真到了那一天,她又不想要了。

這也讓孩子能夠有時間思考,到底啥是自己想要的:“每個月只能買一次玩具,我要珍惜這個機會,買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3 平時下功夫

我們普通人掙錢不容易,花錢得有節制,花得有意義。

即便“富可敵國”也要有正確的消費觀,再有錢也不可能買下全世界。人生不會事事順遂。

要讓孩子明白花錢的意義,如何花錢,平時要跟孩子多唸叨。

但“唸叨”不是嘮叨、講大道理。嘮叨多了孩子煩,但我們可以講故事。

講一些關於花錢的故事。

我和老公生長在農村,小時候家境並不好,我們都有一堆經歷給孩子講。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比如我老公常講自己小時候掙錢的故事。

怎麼掙呢?晚上出門捉蠍子、星期天在山溝裡撿蘑菇。然後換錢。

有一次他足足攢了20多元,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能買好幾樣玩具。

他還沒拿定主意,家裡便出事了。

原來,我婆婆丟了5元錢,難受地躺在床上哭,怪自己不小心,氣得一天都不吃飯(我婆婆心小,家裡窮,好不容易掙來的錢丟了,承受不住)。

老公不想讓媽媽傷心,就拿出5元,說自己幫媽媽找到了。

婆婆不難受了,我老公覺得自己這錢出得好有意義。

後來,他繼續攢錢,把自己的錢存起來交學費了。當拿著自己的錢交上學費時,他真為自己感到驕傲。

聽完,女兒都哭了,說自己好感動。

這樣的故事必在她心裡留下痕跡,讓她知道錢的意義,如何正確對待錢。

每個人都有一些故事,真沒有可以編一些,或者從網上找點兒素材。

故事是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他們會從故事中找對應,聯想自身。所以,多講點兒故事比說教效果要好很多。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撒潑:應對娃買買買的慾望,我有幾個妙招


好了,寫到這裡,我的妙招就分享完了。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提前“打預防針”,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預期;給孩子設置“購買規律”,讓他們的物慾有出口;功夫下到平時,用故事灌輸正確花錢的概念。

家長教育孩子心裡要有桿秤,不能隨隨便便依著孩子,要堅定自己的原則。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孩子亂要玩具的現象就會有所改觀。

除此之外呢,還可以偶爾寵一下孩子,比如節日裡,送一些小禮物讓孩子開心一下。鼓勵孩子攢錢,為家人買一些禮物或親手製作一些禮物。

這也是生活中小小的“儀式感”,讓這一天顯得與眾不同。

這並不會慣壞孩子,反而讓孩子感受到愛,體驗到一家人互相給予是如此快樂,從而增加家庭凝聚力。

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要分享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謝謝閱讀,歡迎分享——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