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文|奶油小肚肚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是一部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經典中篇小說,它講述了一位年邁的漁夫在海上的特殊經歷,表達出“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精神。

孤獨的老漁夫聖地亞哥,他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一條魚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出海捕魚。老人在海上與一條大馬林魚經過三天精疲力竭的殊死搏鬥,他成功降服了這條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魚。

但是返航途中被鯊魚啃食,最終聖地亞哥拖回海岸上的是一條只剩魚骨架子的魚。

中學時看不懂這部小說的好處,如今重新閱讀,加上看了改編的電影《老人與海》,我仍然無法解釋其最內涵最本質的東西。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但是現在我願意把自己淺顯的思考記錄下來,希望有天經過歲月的沉澱,我能真正讀懂它,讀懂海明威。

電影和小說都著力將筆墨集中到聖地亞哥與一條大魚對抗的關係中。兩者相比較,電影裡除了小男孩,還增加了老人的女兒和一個作家,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1.作家與漁夫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聖地亞哥的原型是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是富恩特斯搭救了他。

海明威欣賞富恩特斯操縱船隻的能力,與他經常出海捕魚,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小說中的海明威只是一個旁觀者,是全知全能的敘述者,他清楚老人捕魚的全過程和內心活動,給我們詳細展示了一位老人如何戰勝大魚的過程,刻畫出這位老人鍥而不捨、勇敢戰勝困難的精神。

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但是電影中明確出現了作家的身份,這位作家很可能是海明威,電影裡增加他的出現會使得情節更生動,更有說服力。

作家和妻子因汽車故障而在小島上停留,意外對八十四天都沒捕到魚的聖地亞哥產生了好奇,作家留下來等待老人的歸來,並記錄下關於聖地亞哥的故事。

2.孩子與老人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和老人關係最親密的是一個小男孩。“老人教會了這男孩捕魚,男孩愛他。”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小男孩喜歡和老人待在一起,但是在老人多天的勞而無獲後,小男孩的父母不讓孩子和老人親近。

我看到了一位年邁孤獨的老人和心中有愛的孩子之間的溫情,這種感情是默默無聲的,日復一日卻凝聚成人心中最強大的力量。

出海前,小男孩依舊熱心給老人準備食物,照顧他的起居,甚至一再叮囑他注意安全。當老人在海上與大魚博鬥時,他一次次唸叨“但願男孩在這兒就好了”;小男孩在岸邊牽掛老人的安危,多次徘徊在海岸邊期待著老人的安全歸來。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孩子和老人代表的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包容理解的人物。

儘管海明威在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三日致僑居意大利的美國藝術史家伯納德·貝瑞孫的信中寫道:“沒有什麼象徵主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人們說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說。”

但他又說過:“我試圖描寫一個真實的老人,一個真實的男孩,真實的大海,一條真實的魚和許多真實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

任誰都是從年輕到衰老的,很多年老的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年輕的“小男孩”。《老人與海》中小男孩可能象徵的是老人的另一個自我,代表著最原始最純潔的生命力。

3.女兒與父親

電影中增加了女兒和父親這一條感情線,在妻子去世、女兒出嫁後,留下獨居的聖地亞哥,女兒多次懇求父親到自己家中去,倔強的聖地亞哥拒絕了。對他來說,自己一輩子都待在海邊,捕魚才是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於斯,死於斯。

你現在過得跟隱士一樣, 一個老屋,髒兮兮的舊毯子.......爸爸,我說了多少年了,離開這兒,到哈瓦那來,你總是說不。

通過女兒的角度,我們看到了聖地亞哥孩子氣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倔強固執的一面。聖地亞哥愛自己的孩子,卻堅持不肯放棄捕魚的生活,他說:“我每天出海打魚,我是漁民”

他堅持並熱愛著這一行業,哪怕貧瘠一生,哪怕不被女兒所理解。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看到這兒,我有些明白為什麼老人會在八十四天捕魚無果後還會出海?為什麼年邁的他能夠和一條巨大的魚搏鬥幾天幾夜?

我佩服老人的勇氣和堅持,更佩服他不服輸的精神。

老人在經歷八十四天的勞而無獲後,好不容易捕到一條大魚,作家為何還要安排大魚被鯊魚吃掉的這一情節?

《老人與海》小說的第一句就是:“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這一回已經去了八十四天,沒逮上一條魚。”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堅持出海捕魚,他看到一條從未捕捉過這麼重的大魚,憑藉智慧、毅力和堅持將大魚收服。

如果故事就此收尾,我想小說也不會如此精彩,成為經典著作了。在歸程途中,老人經歷了一次意想不到的鯊魚突襲,大魚被吃光只剩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實際上結局中的他是“一無所獲的勝利者”

作者為何要安排這一情節呢 ?值得人思考。

小說中的“大海”就像我們的人生 ,廣闊無垠,一眼望不到天際,我們一路往前走卻不知道前方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驟雨,其中有忐忑更有希望;

“大魚”象徵著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靠著經驗的積累,一次偶然我們等來了這個機會,至於能否抓住這個機會,關鍵在於我們自身是否具備眼光和勇氣;

“鯊魚”象徵著一切破壞性的邪惡力量,"獅子"是勇氣和力量的象徵,也是旺盛生命力和青春的象徵。

而聖地亞哥是人類的代表之一,表現出一種頑強的意志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力量。

正如老人在與大魚搏鬥過程中,為了增強自信心,回憶起年輕時與碼頭上力氣最大的大個子黑人比手勁的場景。整整一天一夜,就算中間聖地亞哥的手被扳下去將近三英寸,靠著毅力最後聖地亞哥“硬是把黑人的手一點點朝下扳,直到擱在桌面上”。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和大魚搏鬥的過程是精彩的,但我認為最值得人回味的是老人帶著大魚回去的過程。

從第一條鯊魚不顧一切順著血腥氣游到小帆船旁,老人用魚叉穩準狠地扎住了它,再到後面一次又一次面臨鯊魚的襲擊,老人不斷消耗著武器和自身的精力,最後拖回的只是大魚的殘骸。

老人精疲力盡,回到小屋裡好好睡了一覺,他認為自己什麼也沒有,但是他不在意別人怎麼看,和小男孩認真討論接下來的捕魚安排。

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在海面和魚鬥爭的跌宕起伏,結尾一無所有回到岸邊的雲淡風輕,聖地亞哥得到的不僅僅是魚的殘骸,而是一種內心的舒坦,一種深沉持久的力量和希望。

無論有多少困難,“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般藍,顯得喜洋洋而不服輸。”

“他跳入過深淵,他安全返回,他享受到了生命。”

人生是循環而無止盡的,我們面對這趟未知的旅程,不同的情況該做什麼樣的選擇,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得失,這是值得深思的。

願你我都能做到活出真正的自己。

—END—

圖|網絡

文|奶油小肚肚

歡迎關注@奶油小肚肚,讀書、看電影的生活日記,克服拖延症,一起思考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