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先生方劑總結(一)

李東垣,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生於1180年,卒於1251年。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他的方劑很多,臨床常用的總結如下:

一.昇陽益胃湯

東垣先生方劑總結(一)

組成:黃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15克) 獨活(9克) 防風(9克) 白芍藥(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澤瀉(5克) 白朮(5克) 黃連(1.5克)

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此湯主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秋燥令行,溼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主 治:一.脾胃虛弱、怠惰嗜臥。二.秋燥令行,溼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三.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方 義:1.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表;芍藥,以斂陰而調榮;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溼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溼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⒉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升,則正旺而邪服矣。方解: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並配伍人參、白朮、甘草補氣養胃;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溼;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溼清熱;白芍養血和營。適用於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溼鬱生熱之證。

二.補中益氣湯

出自《內外傷辨惑論》

組 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朮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薑9片、大棗6枚

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效。

主治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臨床常用於治療內臟下垂、慢性胃腸炎、慢性菌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後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臉下垂、麻痺性斜視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三.益氣聰明湯

東垣先生方劑總結(一)

出自《東垣試效方》

【功效】聰耳明目

【組成】黃耆﹑人參 各五錢(15克);葛根、蔓荊子 各三錢(9克);白芍﹑黃柏 各二錢(6克)(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減少用);升麻 錢半(4.5克),炙甘草 一錢(3克)。【用法】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主治】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

四.昇陽散火湯

出自《蘭室秘藏》

組成: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藥 人參各15克 甘草(炙)柴胡各9克 防風7.5克 甘草(生)6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也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效:昇陽散火解鬱,益氣和中祛風

主治:脾胃虛弱,過食生冷,抑遏陽氣,火鬱脾土而致發熱倦怠,骨蒸勞熱,捫之烙手,脅肋脹悶,脘腹疼痛,大便溏洩,中氣下陷,內臟下垂,少氣懶言,納食減少,頭痛惡寒,肢體酸重疼痛等。

方解:本方中升麻、葛根、柴胡昇陽散火,羌活、防風、獨活祛風化溼,生甘草、白芍斂陰瀉火、炙甘草、人參益氣補中。諸藥配伍,共奏益氣和中祛風,昇陽散火解鬱之效。本方以發熱倦怠、脘腹疼痛、脅肋脹悶、洩瀉、肢體酸重疼痛為辨證要點。

五.當歸六黃湯

出自《蘭室秘藏》。具有清虛熱,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陰虛火旺所致的盜汗。症見發熱盜汗,面赤心煩,口乾唇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臨床常用於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結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徵等屬陰虛火旺者。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各各等分(各6克),黃芪加一倍(12克)。

病機: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火,則心火獨亢,致虛火伏藏於陰分,寐則衛氣行陰,助長陰分伏火,兩陽相加,迫使陰液失守而盜汗;虛火上炎,故見面赤心煩:火耗陰津,乃見口乾唇燥;舌紅苔黃,脈數皆內熱之象。

方義:方中當歸養血增液,血充則心火可制;生地、熟地人肝腎而滋腎陰。三藥合用,使陰血充則水能制火,共為君藥。盜汗因於水不濟火,火熱燻蒸,故臣以黃連清瀉心火,合以黃芩、黃柏瀉火以除煩,清熱以堅陰。君臣相合,熱清則火不內擾,陰堅則汗不外洩。汗出過多,導致衛虛不固,故倍用黃芪為佐,一以益氣實衛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陰,且可合當歸、熟地益氣養血。諸藥合用,共奏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之效。

六.清暑益氣湯

出自《脾胃論》

【藥物組成】黃耆1錢(汗少減5分),蒼朮1錢(泔浸,去皮),升麻1錢,人參5分(去蘆),澤瀉炒曲5分,橘皮5分,白朮5分,麥門冬3分(去心),當歸身3分,炙甘草3分,青皮(去白)2分半,黃柏(酒洗,去皮)2分或3分,葛根2分,五味子9枚。

【主治】平素氣虛,感受暑溼,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睏倦,不思飲食,胸悶身重,大便溏瀉,小尿黃赤,舌淡苔膩,脈虛弱。

【功效】清熱益氣,化溼生津。

【用法用量】將上藥浸入清水中,水位高出藥品約2釐米,浸泡半小時。微火煎煮約半小時,去滓,空腹溫服。量之多少,臨病斟酌,也可少量頻服。

【方歌】東垣清暑益氣湯,參芪歸術加草蒼;升葛澤曲麥味合,健脾祛溼此方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