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我是文字玩家文武公,故事領域創作者,很高興與大家分享關於“春秋五霸”的故事。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所謂的“春秋五霸”與後來的“戰國七雄”不同,因為這五霸的名單,自古以來就是很有爭議的。甚至還有更極端的說法——春秋只有三霸。

經過慎重的考證與查閱,發表下個人觀點:

首先,pass掉“春秋三霸”的說法。

因為這種總結性的固定說法一般都是有出處的,即有典可尋。顯然“春秋三霸”這種說法不具備這一點,僅屬於個別意見。

春秋五霸的說法,最早見於《春秋》和《左傳》,《戰國策》中也有提及,後來的顧炎武等名家雖然對名單有異議,但也認可“五霸說”。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舉個例子,我們不可能因為不喜歡劉德華或認為劉德華不行,就說香港九十年代只有“三大天王”。你可以表達一家之言,但改變不了“共識”。這是一個道理的事情。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接著,我們來說說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是誰的爭議從何而來

分歧這事首先要怪荀子。

因為,本來春秋五霸的名單是沒有爭議的,最先差不多是孔子在《春秋》裡提出的,司馬遷的《史記》沿襲了這種提法。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與秦穆公。

按理說,這就該算主流了吧,可惜,荀子也是個大佬,他說的話,還是有很多人擁護的。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為了表明“霸者為取亂之道”的觀點,荀子在名篇《王霸》中提出,春秋的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裡面沒了此前的秦穆公和宋襄公。

其實,大概瞭解下荀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摘除的兩位與安插進去的兩位的區別,這事就非常好理解了,這種說法是有前提的——改名單是為了用這個論據支持荀子自身的治國理論

論戰鬥實力與稱霸手段,自然吳越二王要高過秦宋二公的,但秦穆公的圖治務實與宋襄公的非攻仁德卻是在思想境界與為君之道上要更高一籌。

這裡面的分歧關鍵其實就是對這個“霸”字的理解。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我們按照現在的普世價值觀理解,自然是覺得誰厲害誰就稱霸,如果這麼說,那自然是荀子的“五霸說”要更正確。

在古時的傳統觀念中對“春秋五霸”的定義卻不僅僅只是按照實力總結出來的。也就是說,春秋五霸中的“霸”這個字,也許與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式微,諸侯興起。周王室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住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先後有幾位諸侯稱霸(伯)。

通過以上的文字,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關鍵的問題——這個“霸”並不僅僅是指稱霸,還要做“伯”啊!

如果將春秋時期的周天下比作一個大家庭的話,那麼伯就是一家之長,就是家中的老大。在家裡做老大,自然是要有一定實力的,但除此之外,還要有威信,能主事,操持家,和睦鄰,大家長也要有大家長的樣子,可不是在家裡拳頭最硬就能當的,對吧?

具體到“五霸”標準上,個人認為就是——在具備一定的國力為前提下,號召過天下會盟,有中原老牌小弟響應,幫家中小弟平過事,得到過小弟們的尊重,表現得像個一家之長的樣子。

這樣的“伯”才算一霸。

我們以這種標準,拿其中最具爭議的“伯”——宋襄公為例,闡述下它為什麼會是一霸。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與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上位,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因為齊桓公之死,諸侯伯長空缺,作為春秋第一公國之主的宋襄公懷揣著“春秋大義”,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短暫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雖然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主持的會盟,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響應。但畢竟三十平的房子裡只要有親兄弟在那也算家,更何況國家影響力也不能只按國土大小算,中原諸國至少在周天子眼中,那都是遺故真親。雖沒了實力,但面子還是有的。

曾經有務實之臣勸諫過宋襄公量力而行,但他本著家不可一日無長的春秋大義,硬是接下了這個重擔。雖然不自量力,但其仁心可佩。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管了幾件家事,說實話管的沒有那麼好,幾個小兄弟對於這位新大哥的新家法也都不太舒服。

同年冬天,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於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自此,宋襄公的伯長之位岌岌可危,稱霸之路基本也到了頭。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歷數宋襄公的稱霸(為伯)過程,履歷自然是沒有前面的齊桓公那麼好看,但其實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不是每一位家族大哥都是明事理、有胸懷、能辦事、有擔當的完人,碰巧周春秋家族的第二位帶頭大哥,就沒那麼優秀,但我們通過他的日常作為,又不得不承認——這位二大哥雖然沒什麼本事,但卻是個好人

至於吳越二王算不算是做過家族大哥的人呢?

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吳越二王更像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突然闖進周春秋這個家裡的,靠拳頭打砸囂張過一陣,後來火車票到期又無奈回了老家的遠房表親而已。

雖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也只是更方便大家理解這種區別罷了。

綜上所述,筆者個人還是傾向於“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和秦穆公的說法。

以上就是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春秋五霸”的故事,感謝閱讀。

傳說故事考系列3:春秋五霸是哪五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