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1.jpg

近期國際糧價上漲是由多種因素疊加造成的,是否會引發全球糧食危機,須冷靜客觀分析和研判。

我國是全球第一產糧大國、第一糧食消費大國,確保糧食安全,是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將對世界糧食安全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

2019年年底以來,全球接連暴發了非洲沙漠蝗災、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沙漠蝗災增加了全球農產品供給的不確定性,由此引起糧食市場波動。特別是近日部分農產品出口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全球對糧食安全的焦慮情緒進一步顯現,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

糧食供求形勢和價格走勢異常複雜

去年,埃塞俄比亞、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和中東地區相繼暴發罕見的蝗災,給當地糧食生產造成了較大損失,引起糧食短缺和麵粉面包價格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出全球預警,相關國家宣佈進入應對緊急狀態。巴基斯坦小麥受災面積達103.5萬公頃,佔其播種面積的11%。有專家預測,若蝗災持續下去,2020年全球的糧食產量將銳減三成。去年9月,澳大利亞東部和南部發生罕見的森林大火,大火持續了4個月,過火面積達1200萬公頃,影響農牧業生產。

2020年以來,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多國出現民眾囤積食品的現象。一些國家開始禁止農產品出口以求自保。哈薩克斯坦已停止小麥、胡蘿蔔、糖和馬鈴薯等農產品出口;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等貨品出口;越南自3月24日起暫停大米出口。為防止疫情擴散,多國採取了封關、禁航、貨物禁運等措施,引發了部分農產品期貨價格攀升,糧食供求形勢和價格走勢異常複雜。

全球糧食供應總體供需平衡

糧價是百價之基,突發事件極易引發糧價波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市場幾次糧價波動都不是孤立事件,除了因氣候因素造成的減產外,均與石油、生物能源等諸多因素相關,糧食的金融衍生品屬性也越來越明顯。

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就是緣於2007年美國、澳大利亞因旱減產。當年全球糧食庫存降至25年來最低點,加上石油價格暴漲和生物能源用糧增加,導致國際糧價逐月攀升,到2008年3月下旬,國際小麥、玉米價格大漲,3月底,泰國宣佈禁止大米出口,國際市場大米價格隨即飆升至1000美元/噸。而後因糧食產量增加與金融危機兩大因素相互疊加影響,能源價格大幅回落,國際投機資本撤離農產品期貨市場,全球糧價才得以快速回落。

近期國際糧價上漲也是由多種因素疊加造成的。一是疫情防控措施造成供應鏈斷裂,農產品流通不暢。二是部分國家的出口禁令,引起恐慌情緒,逼高糧價。三是不排除有投資者借疫情炒作,拉高期貨價格,彌補前期股市損失的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糧食價格上漲是否會引發全球糧食危機,須冷靜客觀分析和研判。

從全球糧食供求形勢看,2019/2020年度全球穀物產量達到27.1億噸,貿易量4.2億噸,庫存量8.6億噸,分別比2007年增加了27%、54%和97%;穀物庫存消費比達到30%,比2007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小麥、稻穀的庫存消費比均達到了35%,均比2007年提高了約13個百分點。從總量上看,全球糧食安全緊張狀況已得到極大緩解。這其中包括中國糧食大幅度增產、庫存增加,以及大規模脫貧對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

因人口、農業資源分佈不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糧食人均佔有量相差幾倍。北美、歐洲和中亞地區耕地佔全球35%,人口只佔全球14.5%;南亞的耕地佔全球15%,人口占22%。美國、加拿大糧食人均佔有量約1400公斤,歐洲600多公斤,亞洲約300公斤,非洲僅160多公斤,加上收入的不均衡以及貧困程度的加劇,全球近8億人處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狀態,需要得到糧食援助。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家庭收入下降、種植者對市場前景的觀望縮減種植面積以及糧食流通渠道不暢帶來的糧價飆升,有可能影響局部地區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2019年,農產品進口達到1509.7億美元,其中大豆進口額約佔23%,進口量8859萬噸,主要進口國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此次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已使美國淪為重災區,但是疫情嚴重的州主要分佈在東西海岸。大豆產區除伊利諾伊州外,目前其他主產州疫情對大豆種植的影響有限。美國農業部3月31日發佈《作物種植意向報告》顯示,大豆種植意向面積2.06億公頃,比上年增長10%,22個州種植意向面積比上年上升或保持不變。但美國疫情防控升級,可能影響大豆的交付效率。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收割正常,但由於疫情原因一度造成了國內運輸不暢,政府介入後,部分道路開放、港口工人保護得到了加強。據外電報道,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達到1160萬噸,同比增長38%,創下當月歷史紀錄。

面對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各國在加強防控的同時,也加強了農產品貿易政策協調,採取共同舉措,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支持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糧食援助,維護世界糧食安全。2月23日,中國已向巴基斯坦伸出援助之手,應巴方邀請,中國農業部派出農業技術組赴巴給予滅蝗援助,協助完善應急防控及可持續治理方案,並提供緊急援助物資,充分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築牢我國糧食安全底線

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是70年長期奮鬥的結果。我國對糧食的宏觀調控能力也是在農業對外開放、在國際糧食市場的起伏跌宕中磨練提高的。近些年,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突發事件多,黨中央措施精準,調控得力,建立起相對完備的生產、加工、貯運系統和儲備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場調控體系,穩定了糧食價格和國內市場預期,化解了危機,提升了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飯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根據糧食供求的實際情況,適時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糧食生產由單純追求產量轉向產量質量效益並重。引導地方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減少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優化農業區域佈局;開展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實行休耕輪作和黑土地保護,讓耕地休養生息;加強糧食生產、加工、倉儲的技術儲備,向科技要糧,提高糧食產業的發展質量,“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進一步豐富了糧食安全的內涵。目前,我國糧食人均佔有量470公斤,高於世界人均水平,水稻、小麥完全自給,庫存充足,有出口潛力;肉類人均佔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佔有量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當前,國內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國外疫情仍處擴散階段,形勢複雜嚴峻。因此,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要把中央一號文件中“糧食生產穩字當頭”落實到實處。一是穩政策,對2020年實行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穩價定量(限定收購總量)政策要動態監測,保證糧農基本收益,推進小麥稻穀玉米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二是穩面積,面積是產量的基礎,重點要落實水稻面積,防止早稻面積繼續下滑。三是穩產量,要良種加良法,加強氣象和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止草地貪夜蛾大面積發生,力保單產水平穩中有升。我國糧食生產的區域特徵明顯,糧食主產區、平衡區、主銷區要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共同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

(作者系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