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01

我經常能看到鄰居一邊帶孩子進小區,一邊教育兒子:


你怎麼又和人打架了?媽媽不是說過了,不要和人打架,有事找老師或我,你偏不聽,看看你弄得這一身的土,你把打架這精力放在學習上不行嗎?......


你看你這次,數學怎麼才考了70分,不是我想說你,但你看你這成績,中考怎麼辦,到時候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學,你這一輩子怎麼辦......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你們猜兒子是什麼反應?


兒子一邊低著頭來回看,一邊跟著她媽往家裡走:嗯,是,我知道了,你別一直說了,煩的不行。


心裡估計想的是:每天都是這幾句,就不能回家說嗎?外面這麼多人,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02

其實仔細想想他媽說的那些話,都是講了億萬年的大道理,連版本都沒換過,這些大道理八成孩子已經聽了很多遍了吧?


大人們講得口沫橫飛,可是孩子呢?完全沒聽進去。


怪不得《時尚芭莎》的前執行主編會說:“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年輕人掏心掏肺的講道理。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就像這位男生,家長講得再多,講得再熱鬧,他的耳朵是關著的,顯然沒把這些教育當回事,所以你能指望這些教育會對他起作用,從本質上改變他嗎?


03

情商低的父母才會和孩子講道理,日復一日的在孩子面前叨叨唸念,指望這些道理能滴水石穿,讓孩子刻骨銘心,其實呢?


孩子早就練得一身刀槍不入,你說你的,他做他的,甚至他比你情商增長得還厲害,在父母面前一副好好好是是是的態度,一轉臉該怎樣嘚瑟還怎樣嘚瑟。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之前在表姐家借宿了兩晚,看到了她和6歲女兒的日常。


表姐給女兒買了套繪本,想等她趕快寫完拿給她看。但是小姑娘全神貫注玩她的黑板,根本不理表姐。


於是表姐坐到小姑娘旁邊:


你先把作業寫完了,剩下時間再玩,這樣玩起來比較輕鬆,也不會有我在一旁叨叨你,你現在玩,一會到時間該睡覺了,作業卻沒有寫完。寫不完作業影響睡覺,睡不好覺影響明天早起,早晨起不來影響吃早餐,吃不飽早餐上課肚子就餓,肚子餓了就影響聽課……何況我今天給你買了一套繪本,你寫完了我們可以一起看!”


表姐說了這麼多,小姑娘依然津津有味的在給兔子講課,壓根沒理她媽。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然後表姐知趣地走開了。過了會兒,小姑娘主動說:媽媽,我去寫作業了。


20分鐘過後,小姑娘又喊:媽媽,我寫完作業了,繪本在哪兒?


你看,媽媽的話她不是沒聽到,只是不認可。不認可在她興致盎然的時候去寫作業。


所以那些大道理再有道理,對孩子能起作用嗎?


答案是微乎其微。


很多道理孩子早就懂了。講一遍,他認可,他就會去做;講一百遍,他不做,不是他不懂,而是他不認可。


他不認可的時候,你講一萬遍也沒用!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04

所以家長只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1、停止講道理,該幹什麼幹什麼去


讓孩子自己去碰壁,自己去吃一塹長一智。讓他自己親身去驗證你說得對不對,從而收穫對你的信任。


2、更暴力一點,直接強制他按照你的要求做。


可以直接扔掉孩子的玩具,還可以大喊大叫,擺出強大的氣場,讓孩子絕對服從命令。


這和嘮叨的區別是:這是直接的暴力,嘮叨是一種溫柔的暴力。嘮叨的目標依然是強制執行,只是時間更綿長一點而已。


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處理這類事都會走第二條路,難道不是嗎?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3、降低自己的控制慾,少跟孩子講理,多跟孩子講愛。


愛這個東西,很難付諸具體的操作,它只一種感覺,但是這種感覺當你給到孩子的時候,他能夠接收到,並且主動去改變。


比如學習。當孩子拿回來比上次要好的成績時,不要去責怪孩子為什麼沒考滿分,而是鼓勵他比上次有進步。


把自己的讚賞傳達給孩子,孩子是會接受到的。並且會在接收到鼓勵後,更有動力,下次可能會考個更好的成績回來。


欣賞和接納,更能促進孩子成長。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05

只不過,我們更多的時候都沒有這麼淡定。


我們有控制慾,希望一切都能按照我們期望的那樣去發生,希望孩子能服從我們的安排。

所以我們對孩子有要求。


當他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就覺得失控,覺得有挫敗感,覺得不安全,我們會有情緒,會情緒爆棚,於是我們就不由自主的走上了剛才提到的第二條路。


“你別說了,煩不煩呀”丨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真的有用嗎?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控制慾、看到自己的無奈、看到自己的無助時,我們就可以放下改變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們會發現一切不安全感,焦慮感不是來自於孩子,而是來自自己的內心。


你應該去改變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孩子。


孩子不能通過滔滔不絕的講道理來改變,所以請放棄這種無效的努力吧,讓自己輕鬆一點,一切反而會好起來!

你是如何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