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才觀

三國時代,一個群雄並起、烽煙瀰漫的亂世,人才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一個優秀的謀士是成就霸業的必要條件。


曹操的人才觀

曹操(圖源網絡)

作為統一北方的霸主,曹操對人才的渴求眾所周知,在他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已多有體現,例如他在《短歌行》的結尾吟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然而,究竟曹操渴求的是怎樣的人才,在他的詩詞歌賦裡似乎並未具體體現。筆者最近連著讀了三篇曹操的求賢令,對他的人才觀有了些許瞭解。

這三篇令分別是《求賢令》《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內容大體上相似,從三篇令中能感受到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以至於不論德行及其他,“唯才是舉”。後兩篇的題目更是直接要求選舉士人“勿廢偏短”“勿拘品行”。判定人才是看德行還是看才能,似乎是一直以來爭論不斷的問題。曹操果斷地選擇了才能而不拘泥於其他,驚訝困惑之餘,我看到曹操這樣一位亂世英雄的胸襟和氣魄,能容得下不完美的有才之人。他舉貪汙腐敗的鼻祖管仲和與嫂私通還受他人賄賂的陳平為例。此二者雖品行不端,卻一個輔助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一個對平定漢初亂局功不可沒。

曹操的人才觀

《求賢令》(言言的閱讀筆記)

關於曹操的人才觀我是極其佩服,但又不能全然認可的。曹操的人才觀是有別於當下眾多普遍的觀點的,我們所受的教育均是按照品行為先來選擇人才。讀書時老師的諄諄教導還猶在耳畔:“一個人縱然再優秀,再有才能,但是品行壞了,就沒救了。”

思考之後,我把曹操的人才觀歸結於時代因素和曹操的個人魅力。

戰火不斷的三國時局多變,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評判怎樣的人是可以平定天下的,“唯才是舉”的取士方法只規定了一條標準,即有才即可,這無疑是最有效的辦法,無需再糾結其他。這樣一來,大批有才之士便能快速集中到政權中來,為曹操所任用,助他建功立業。正如曹操自己所說:“今天下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所以,如此取士是可以理解的。

再來,曹操是一位具有強大魄力的領袖,他足以鎮的住那些所謂出身低賤和品行不端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如若碰上宋代文弱的帝王,局面又會不同,一旦這些人不服從指揮,以至於造反,則後果不堪設想。曹操的人才觀裡,其實也透露著對自己管理人才的自信。

曹操的人才觀是有一定風險的,對於人才,還是要兼顧德行的。這個人才不一定是一個道德完人,但至少他要對國家和人民有善心,有兼濟天下的抱負,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確的價值觀。在當下,選擇人才應考慮更多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