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鬼子的一個傳言,流傳很廣,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許多抗日戰爭親歷者回顧當年的時候,經常提到侵華日軍單兵作戰技能很好,尤其是槍法不錯。董其武曾說過:“在有名的百靈廟戰役中,看到我軍傷亡的官兵,多數都是頭部中彈,說明日軍訓練有素,槍法很準”。指出這一點的不僅是董其武,包括很多抗戰老兵都此都有回憶。後世有不少研究文章中稱,侵華日軍新兵訓練時每月要打150發子彈,一年要打1800發子彈,因此槍法普遍很好。

這種說法由來已久,筆者找到最初的來源,是1995年《當代》雜誌登載的一部小說,裡面提到根據日軍步兵操典,日軍新兵訓練每個月至少要打150發子彈。很明顯,後來出現的1800發子彈∕年就源自於這個150發∕月。

自從有了這個說法之後,網絡上的自媒體就開始你抄我抄,還故作玄虛指出:以上數字出處為昭和十五年(1940年)版《步兵操典》。但是筆者經過查證,昭和十五年版《步兵操典》裡並沒有上述數據。《步兵操典》主要是一些規範軍人作訓的原則性規定,譬如如何立正、據槍、射擊,分隊、小隊、中隊、大隊、直至聯隊戰術等等,但是卻缺乏具體實施的內容。

關於日本鬼子的一個傳言,流傳很廣,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相對於《步兵操典》的原則性,《步兵射擊教範》才是日軍射擊訓練具體實施的規範,裡面記載有射擊訓練相關的各種具體數據。《步兵射擊教範》規定,日軍新兵(初年兵)的訓練劃分為6期:第1,2期將近半年,這個階段的術科主要是包括射擊在內的基礎訓練以及小隊、中隊教練,這期間的射擊是較多的。第3,4,5期將近5個月,這個階段的術科除了一些基礎訓練的複習外,主要是大隊、聯隊、旅團教練,射擊訓練相對較少;第6期超過1個月,這個階段為年度秋季演習,即旅團對抗,或師團對抗演習。

在這期間,新兵個人的射擊訓練就更少了。也就是說,日軍新兵(初年兵)在這一年中各個月份的射擊數是很不平均的。昭和14年(1939年)版《步兵射擊教範》所附的《步兵隊個人支給彈藥支給定數表》記載,現役一般中隊一般小銃手(步槍手)初年兵的個人支給彈藥支給定數為:小銃實包(步槍實彈)97發,小銃空包(步槍空包彈)140發,狹窄射擊實包45發,根據該表“備考”第一項,以上數據為一年一人份支給數。

小銃實包(步槍實彈)97發的具體分配為:基本射擊訓練(距離200至400米,不同姿勢,共7個練習,每次耗彈5發,共35發);.應用射擊訓練(共2個練習,每次耗彈16發,共32發);個人戰鬥射擊訓練(共3個練習,每次耗彈10發,共30發)。小銃空包(步槍空包彈)140發,主要用於每次實彈射擊之前的預習。

關於日本鬼子的一個傳言,流傳很廣,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狹窄射擊是指在短距離上(15米),使用狹窄射擊專用實彈(輕量化彈頭)和標靶進行的射擊。這種訓練主要用於增加射手射擊感覺,以及模擬射擊無法在靶場實施的科目(模擬射擊快速移動的騎兵或飛機)。初年兵(新兵)狹窄射擊共3個練習,每次耗彈15發,共45發。

除了以上射擊訓練,初年兵(新兵)還要隨隊參加5次“分隊戰鬥射擊”,每次平均用彈15發,共用彈75發。以上總計,一般初年兵(新兵)步槍手每年的用彈數為:步槍實彈97發+45發+75發=217發。如果加上140發空包彈,則有357發子彈的練習機會。

侵華日軍在訓練一般初年兵(新兵)步槍手的同時,還訓練特等射手。主要是在一般步槍手訓練科目的基礎上,增加了3個基本射擊練習(15發)、1次應用射擊訓練(16發)、3次個人戰鬥射擊練習(30發)、1次“分隊戰鬥射擊”(15發)。因此日軍特等射手一年共計射擊433發子彈。

關於日本鬼子的一個傳言,流傳很廣,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不過,這僅是《步兵射擊教範》中的規定而已,能否真正落到實處則是另外一回事。1927年頒佈的日本《兵役法》,將日軍兵役分為現役、預備役、後備役、補充役、國民兵役五個役種。所有年滿19歲的日本男性必須經過徵兵檢查,按體檢結果劃分為五類:甲種合格者為身體素質最好,服現役;乙種合格者身體素質尚可,服補充役;丙種合格者身體素質較差,服國民兵役;丁、戊種為不合格,無需服役。

服現役的日軍士兵需要在兵營內接受兩年的訓練,兩年現役期滿後轉入預備役。預備役期滿後轉入後備役。在預備役、後備役、國民兵役期間,士兵無需在軍營內訓練,僅每年去軍營內報道一次即可,戰時則接受徵召投入前線。服補充兵役的日軍士兵需要在兵營內接受4個月的短期訓練即可,訓練結束後即返回家中。國民兵役則無需進入軍營,僅僅接受象徵性軍訓而已。

受到軍費所限,1927年至1937年間,日本陸軍中補充役士兵人數超過現役。因此,構成日軍兵力主體的並非受過兩年完整訓練的現役士兵,而是僅僅接受4個月訓練的補充役士兵。顯然,4個月訓練期間,是不可能完成《射擊教範》規定的初年兵(新兵)每年357發子彈射擊訓練量。

關於日本鬼子的一個傳言,流傳很廣,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兵力迅速膨脹。然而徵集的現役士兵和補充役士兵遠遠滿足不了戰場需求,日軍不得不大量徵召之前已經退役的預備役和後備役士兵前往中國戰場。

1937年8月15日,日軍第11師團接到了動員令,準備前往上海作戰。此時,該師團1937年徵集的現役士兵入營才5個月,《射擊教範》中規定的第2期訓練剛近尾聲,人均射擊練習耗彈量才200發左右。而大量補充進來的後備役人員年齡多在30歲以上,已經許多年沒摸過槍,就算當年曾有好槍法也早已荒廢。這些人被緊急徵召入營後,根本沒時間進行恢復性訓練,就於8月23日登陸上海,立即投入戰鬥。

第11師團的狀況是全面抗戰初期侵華日軍實際情況的縮影。1938年6月日軍的一份調查統治顯示,在派遣到中國關內戰場的65萬日軍官兵中,現役僅佔11.3%、預備役佔22.6%、後備役佔45.2%、補充役佔20.9%。在現役士兵中,只有1935、1936年入伍的現役士兵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射擊教範》規定的所有科目,算得上訓練有素,槍法精準。這類士兵在1938年的侵華日軍中所佔比例不足10%,但卻是日軍的戰鬥骨幹和精華所在。抗日老戰士回憶文章裡所說的槍法好的日本鬼子,就是指這些老鬼子。而之後鬼子的軍事素質,一年比一年退步。

關於日本鬼子的一個傳言,流傳很廣,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由於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倍感兵力捉襟見肘的日軍被迫一再壓縮士兵訓練週期,簡化訓練內容。從1938年年初開始,新徵集的日軍現役士兵在國內訓練3個月後便被派往中國戰場。雖說理論上規定,其剩餘的訓練科目要求在戰鬥部隊中繼續完成,但是中國戰場上戰事頻繁,日軍疲於奔命,哪裡能有讓日軍新兵從容訓練完畢再投入實戰的條件。

即便是3個月的國內訓練,隨著日本國力的逐漸衰落,戰備物資的日漸枯竭,射擊訓練科目也一再壓縮。據1942年被徵召進第10師團的橫山泰和回憶,他們這批新兵在日本國內的3個月訓練期間,只有一次實彈射擊的機會。

由此可見,所謂“侵華日軍新兵訓練每月耗彈150發,每年耗彈1800發”純屬以訛傳訛。不過,侵華日軍新兵訓練耗彈數雖然遠低於訛傳,但卻遠遠高於同期中國軍隊。就連條件最好的國民黨中央軍嫡系部隊,哪怕是到了滇西整訓,大量接收美援物資,接受美式訓練時期,單兵射擊訓練耗彈量也沒達到全面抗戰爆發初期日軍新兵訓練的耗彈水準。

至於在條件艱苦的敵後戰場上,連老兵也只有幾發子彈的八路軍、新四軍,壓根就沒有實彈射擊訓練的條件。不少人只能扛著大刀、紅纓槍這樣原始的武器,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日戰場,用血肉之軀與敵肉搏,才能繳獲槍和子彈武裝自己。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們為了民族解放,不惜付出更大的犧牲。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