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和李白的絕命詩,悲壯絕倫,道盡英雄落寞,你更喜歡哪首?

我國古代文化繁榮,漢字的及早出現更加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在眾多的文化種類中,詩歌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豐富了中國文化的這座寶庫。詩歌以其精煉的語言,在主觀上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尚書》中說的“

詩言志”,而在客觀上,詩歌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和社會現實,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中國的古典詩歌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而絕命詩主要是一些英雄人物或者詩人在臨終前表達其壯志未酬的無奈感慨。

擬輓歌辭

魏晉: 陶淵明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陶淵明和李白的絕命詩,悲壯絕倫,道盡英雄落寞,你更喜歡哪首?

陶淵明卒於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歲。=這首便作於逝世前的兩個月,即九月。陶淵明對死亡的認識是“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後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他把屍體託付給大自然,使它即將化為塵埃,同山腳下的泥土一樣。這在佛教輪迴觀念大為流行的晉宋之交,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唯物觀點呢。

陶潛是出世的,他的瀟灑和風度千古第一,看一下李白的《臨路歌》竟不如他。

陶淵明和李白的絕命詩,悲壯絕倫,道盡英雄落寞,你更喜歡哪首?

臨路歌

唐代: 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陶淵明和李白的絕命詩,悲壯絕倫,道盡英雄落寞,你更喜歡哪首?

一般認為這首詩是李白的絕命詩。李白因參加永王李麟幕府而被唐肅宗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李白又四處遊歷,後來到了安徽當塗依附他的族叔李陽冰,臨終前寫了這首詩,還讓李陽冰給他整理詩集,這一年是寶應元年(762)。

陶淵明和李白的絕命詩,悲壯絕倫,道盡英雄落寞,你更喜歡哪首?

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著於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大鵬在李白的眼裡是一個帶著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很像一隻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隻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這首詩說明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陶淵明和李白的絕命詩,悲壯絕倫,道盡英雄落寞,你更喜歡哪首?

陶潛個性比較收斂,希望自己能同阿於青山,卻並不直接說出來。而李白則只說自比聖人。陶潛是對自己一生“吾願已足”的終結,而李白是“壯志未酬”的感慨。

與陶潛相比,我更喜歡李白,更向往他的生活方式。但無可否認,陶潛對生命的意義的人生比李白要高一籌。其實,李白的成就比陶潛要高,他比陶潛更有名垂青史的可能,但他沒陶潛那麼豁達。陶潛以為人生能得以流芳青史便已足矣,李白的心思卻不僅僅在此,他想在活著的時候就一展抱負。他們心思不同,但結局卻是相同的,畢竟他們是同一類人,只不過在詩歌的成就方面有高低而已。

陶淵明和李白的絕命詩,悲壯絕倫,道盡英雄落寞,你更喜歡哪首?

人生當如陶李。我們雖不求萬古流芳,但至少要在人類歷史上稍微留下一點痕跡,讓後人感謝你曾經為社會的進步做了一點努力,而不妄來到這個世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如果不能同阿於青山,那麼來到這個世界未免只是一種浪費,或者遺憾。

你更喜歡哪首,評論中說出你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