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直隸總督府,半部清朝史

從西大街中段的一條小巷——商場街南行,東側就是著名的直隸總督署。記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路過這裡時,曾被立在馬路中間的那對兒旗杆吸引,三十多米的高度確實全國罕見。清雍正八年(1730年)直隸總督署始建時,門口曾豎有一對木旗杆,高十八米左右,是總督署的標誌。到了1920年,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坐鎮保定,他特意從國外進口了鋼筋、水泥,在原來位置重建了鋼筋混凝土旗杆。旗杆為八角形,分段澆築,建成後通高33.6米,因其高聳、雄偉,名冠全國,成了保定一大景觀,也反映出曹錕一心想登大總統寶座的野心。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河蚌繪·直隸總督署平面圖。

總督署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廂房、耳房,均為硬山建築,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築基本保存完好。正門內的展示牌上介紹了有清一代擔任直隸總督的人名,自雍正八年(1730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的近二百年間,共有59人66任直隸總督在此辦公,其中劉墉、李衛、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人都是赫赫有名。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總督署門前的老旗杆,1900年老照片。

清代的直隸省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省、內蒙古東南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面積相當於今日河北省的兩倍還多。保定府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開始作為直隸省會直到清末,一直是直隸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因直隸地處京畿要地,直隸總督擔負著管理京師軍務,維護運河漕運,集軍事、行政、鹽務、河道及北洋大臣於一身,名列全國八督之首,統領河北、山東、河南一切軍政事務,總督的職權已經遠遠超出省級範圍,直接影響到中國歷史走向。因而保定府從清代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首都副中心,有“一座總督府,半部清朝史”之說。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直隸總督署大堂前的牌坊。

古蓮花池十二景

直隸總督府對面的古蓮池曾經是府衙花園,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時任直隸總督的李衛在此設立蓮池書院,書院聘請學界名士來此執教,使保定成為當時享譽全國的教育學術重鎮。史書記載李衛是個捐班出身,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對文化教育非常重視,蓮池書院的修建就印證了這點。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古蓮花池。

蓮池書院以古蓮池為中心,佔地面積廣闊,佈局開闊,不像南方園林那般曲徑通幽,卻富有北方建築的厚重沉穩。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開始,在直隸總督方觀承主持下,蓮池的建築物作了大規模擴建,景觀煥然一新,形成了蓮池十二景,即春午坡、萬卷樓、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閣、宛虹亭、鶴柴、蕊幢精舍、藻泳樓、繹堂、寒綠軒、篇留洞、含滄亭。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蓮池行宮十二景之春午坡。

乾隆皇帝曾七次駐蹕在此,題詩作畫,位於南側的萬卷樓為藏書樓,樓前紫藤環繞,堂內懸掛著乾隆御題“緒式濂溪”匾額,二樓曾藏書三萬餘卷,一樓是學生們讀書的地方,相當於清代一座官方圖書館。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蓮池十二景之萬卷樓。

清朝咸豐年間,藏書家黃彭年的夫人劉尹玉手繪了《蓮池行宮十二景圖》,如今圖冊保存完好,留下了古蓮池鼎盛時的珍貴資料。庚子事變後,蓮池書院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直隸提學使盧靖在蓮池東側建成了一座西洋式建築——直隸圖書館。這是中國北方最早的現代圖書館,保存著萬卷樓劫後餘下的圖書繕本,並添置大量新書,達到兩千餘種。直隸圖書館於宣統元年(1909年)正式對外開放,面向社會大眾,來館閱覽需購買門券,每券收銅幣兩枚。1928年,更名為河北省立第二圖書館,實行免費閱覽。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蓮池書院直隸圖書館。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蓮池書院。

從老馬號到保定商場

直隸總督署東側如今是保定商場,這座三層的商業建築雖略顯陳舊卻有著旺盛的人氣,一直是保定人默認的商業中心。商場門口擺滿了各式流動攤位,有賣氣球的、賣處理服裝的、賣書的、賣水果的、賣彩票的、手機貼膜、賣花草的,更多的則是小吃攤位,從爆米花到麻辣燙、煎餅、鐵板燒、烤麵筋、炸雞排以及花花綠綠的飲料、花草茶,種類豐富,形跡可疑,人頭攢動。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裕華西路,鼓樓附近。

保定商場的前身是著名的“馬號”,是保定近代最熱鬧的所在,地位相當於北京王府井或天津勸業場,從前很多保定人管逛商場就叫“轉馬號”。舊時北京和保定間公文傳遞頻繁,官僚多以馬代步,官方遂將總督署東側闢為馬棚,因馬匹眾多,又將馬棚編排號碼,稱為馬號。據記載,清代馬號裡養馬120匹,驢13頭。到了晚清,騎馬傳送公文的官僚越來越少,馬號隨之撤銷,民國初年形成保定主要商業區。1922年由慈善機構籌建了兩條南北街,供商人經商。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河蚌繪·三十年代馬號平面圖。

保定知名的老字號大都發源於馬號,如白運章、天義齋、馬家老雞鋪、玉麟綢緞店、益豐帽莊,士寶齋鞋鋪、龍泉鴻酒缸、三濱照相館、亞力戲園等等。民國初年曹錕任直隸督軍,保定成為直隸軍閥大本營,直系大小官員及其眷屬的奢侈生活需要,使馬號市場發展起來。馬號商人為爭主顧青睞,競相攀比,盡力將簡易建築修建為永久建築,由單層而雙層,由小門面而大門面。據老人講,當年的馬號裡,成衣局和鞋鋪最多,因為那時的軍隊,大都沒有統一的後勤軍需供給,只能在當地採購軍服,帶動了這兩種行業。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保定西大街。

白運章包子鋪,老馬號唯一下來的鋪子

白運章包子鋪是保定著名老字號,最初坐落於馬號濟善商場路西。白運章是回民,自幼習武,為人豪爽,起先在馬號附近打把勢賣藝為生,1924年在兄長幫助下開辦了白運章包子鋪,一面經營一面結交武林朋友。幾年時間,包子鋪日漸興隆,然而1928年3月2日,馬號裡幾個店東因為打牌鬧翻了臉,有人將屋內火爐推倒引起火災,火勢漫延燒燬了整個市場,包子鋪也被燒燬。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白運章包子鋪。

火災過後,保定商會牽頭由商民捐資,用了兩年時間,陸續建成了南北三條街並行的馬號市場,東側稱為濟善商場,中間名為同義商場,西街北段為兩益商場,成為舊時保定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新建的白運章包子鋪位於濟善西街偏南路西8號,鋪子三間門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天井式兩層樓,樓下設散座,樓上環走廊有12個雅間,門口懸掛著由民初保定八大書法家之一的張詩言書寫的黑底金字牌匾,一面是“白運章”、一面是“包子鋪”。重張開業的飯館不僅出售包子,還增加了菜餚品種,承製各種熘炒,有山珍海味和各種涮肉,如菊花涮肉、什錦涮肉、混合涮肉,一躍成為保定一流的大飯莊。

上有北京,下有保定(2)·從直隸總督署到老馬號、白運章包子鋪

白運章馬號總店。

1944年,白運章因病去世,妻子王彩玉接管了包子鋪。1956年馬號市場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成立百貨中心。1971年馬號除天華市場和第一樓外全部拆除,同年內保定商場開業。白運章包子鋪歷經戰時停業、公私合營、國營和股份制改革,卻大體上保持了原汁原味兒。包子鋪面案就設在餐廳一側的大玻璃窗內,師傅手執兩根細麵杖擀皮,一邊擀皮一邊用兩根細麵杖有節奏地在桌子上“敲點兒”,“白運章包包子——打對了點咧”,說的就是這個。如今的白運章包子總店坐落在商場街,另有很多同樣打著某某白運章招牌的包子鋪,我們也吃過幾家,價格都差不多,但味道還是差點兒意思。

上一篇:上有北京,下有保定(1)·千年名城河北保定,緩慢的近代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