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引言:

元朝作為中國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雖然四向遠征、統一海內,但是它的政權存在時間卻不及百年。元末政治腐敗,權臣干政,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社會秩序陷入混亂局面。

事實上在戰亂髮生之前,元代的避世風氣便已盛行。而政權的動盪更加速了文人避世的心境,大批文人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南下,或隱於山林,遁入書畫,呼朋喚友,集於一處共抒情;或藏身釋道,禪行合一,參禪頓悟避世間;或隱於學校,創辦私學,抒發情懷以明志。他們選擇隱居遁世,用避世的方式怡情于山水,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安寧的生活環境。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元末農門起義

富商創辦雅集,引文人下江南

元代統治者重視實用性,崇尚武力,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對於漢文化知之甚少。同時又由於民族歧視政策,統治者將全國民眾分為四等人:蒙古人、色目人(指西域人和歐洲人)、漢人(指原遼、金統治下的漢、契丹、女真人)、南人(原南宋統治下的南方漢人)。

而由漢民族組成的文人團體失去了本身的優越性,受到嚴重的政策歧視,本身的文學素養以及報國之志均得不到施展,早已經對元代政權失去了信心,同時對於自身的前途感到迷茫和恐慌,因此,元代避世風氣盛行,大批文人選擇南下,尋找自己的知己,江南陸續變成文人雅集中心。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文雅雅集

  • 江南商賈創辦雅集

元朝中後期,江南文人的雅集召集者有其自身的特點。他們均是愛好文學藝術的地方鄉紳或嚮慕風雅的地方富豪,其中最為著名的分別為無錫的倪雲林家,“門車常自滿,尊酒無時空”,便是形容他們家當時的情境;華亭的曹知白家,“招邀文人勝士,終日逍遙……”;以及崑山顧瑛家。

  • 顧瑛始建“玉山草堂”

出身巨族,家世良好,愛交友又喜文風的顧瑛是元末較為著名的雅集召集者。顧瑛,出生於武宗至大三年,出身崑山巨族,相傳其為南朝野王后裔,十六歲外出闖蕩,喜交友。年少時愛好與達官顯貴往來,又因善於交際,便在幾年間迅速攬下萬貫家財,成為蘇州地區屈指可數的鉅富之一。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清]惲壽平 臨玉山草堂圖軸

三十歲時,顧瑛棄商從文,與文人儒士飲酒為友。年四十,於其家宅偏西“壘石為小山,築草堂於其址”,此乃“玉山草堂”始建。住處落成之後,顧瑛憑藉其財力,廣羅古書名畫,廣結天下名士。有識之士紛紛投靠,一時之間,玉山草堂成為文人雅士避世的世外桃源。其中在畫史上被稱為“元四家”的黃公望、王蒙、倪瓚等人都是玉山草堂的常客。

  • 文人下江南過隱居生活

元末的這些文人畫師紛紛選擇由喧囂的俗世走向寧靜的山野之中,抱著對世俗極其冷淡超然的態度,將自己歸隱避亂、寄情山水的心境抒發於畫中。其中,黃公望歷時四年創作了寫意畫風的《富春山居圖》便是典範之作。畫中以江南景色為基礎,村舍漁舟,隱約出沒,江南風水,筆墨蒼簡。使畫家的心靈和自然合而為一,體現了超然脫俗的避世情懷。

以“元四家”為代表的諸多文人畫師,紛紛將胸中之塊壘表達於書畫之中,又通過以顧瑛為代表的一批富商文人的資助,在江南的山水間達到了自身避世隱居的終極桃源生活。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富山春居圖

、文人研習佛道思想,用出世填補內心

“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是元代末期一批文人雅士身處亂世之中的選擇。北宋時期,由於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以儒學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人員龐大且在朝中掌政,鞏固了儒學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此時,佛教和道教都紛紛意識到,如果繼續三教抗爭,最終必將失去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

因此,北宋智圓和尚便提出了“修身以儒,治心以釋”的思想,而全真教的始祖王喆更是提出“引儒釋之理證道”的觀念,使儒釋道三教在互補的過程中逐漸融合。元初由於統治階級對漢民族的歧視與防範,使一批有志於仕途的文人抱負得不到施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士人慾脫塵網者”紛紛選擇了參悟人生之理,投身大化,寄情於自然之中,想要通過對超現實的思考,進而求得心態中的平衡與情緒上的舒緩。

  • 倪瓚研習佛道

其中“元四家”中的倪瓚便是其中的代表。倪瓚(1301-1374年),無錫人,字元稹,號雲林,別號懶瓚、幻霞生、淨民居士、淨明庵主等,從字號中便能看出他的宗教信仰。倪瓚在鍾情于山水畫作的同時,也誠心讀書研道。他在《玄文館讀書》中曾說:“餘寓是兼旬,謝絕塵事,遊心淡泊……讀書研道之暇,飲水自樂焉”,可見其於道教極其熱愛。

倪瓚一生坎坷,於中年間,他的很多詩作均是為道士、和尚而作。五十歲後,倪瓚由道轉學參禪,與慧朗禪師、釋方厓等都有交流。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十八學士圖》局部

  • “元四家”投身禪心道行

除倪瓚之外,黃公望、顧瑛等文人也均喜愛佛道教思想。黃公望曾於延祐二年被捕入獄,出獄之後,投身全真教門下,改號一峰。還曾以賣卜為生。倪瓚曾在《題黃子久畫》中:“能畫大痴黃老子,與人無愛亦無憎”,表達了黃公望的道家心態。

元末的亂世之下,士大夫、文人們紛紛投心於佛道教之中,這種禪心道行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的便揮灑在作品之上,使其作品也極富禪味道氣。這也成為後世推崇元朝畫家,尤其是“元四家”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 參悟禪道為避世

文人們選擇參禪悟道這種避世方式,無論是由於自身的傾向,還是由於不得已的苦衷,最終都將這種出世精神隱逸於詩作和畫作之中,使元朝的這種避世入釋道的社會風氣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時代特點。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傳世800年元代壁畫

入仕無望創辦私學,實現理想抱負

相較於之前的兩種自由的避世方式,入私學以避世更能體現出元末時期文人士子胸中空有抱負卻得不到施展的無奈。

  • 宋元政策相去甚遠

宋朝一直將興文教、抑武事作為基本國策,據統計在兩宋時期登科的人數曾達97300名。因此在宋朝,中央和地方的教育十分興盛,“雖陋邦小邑亦弦誦相聞”。而與此相反的是在蒙元王朝統治之下,因為仍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特色,他們重武輕文,因而元初各地儒學官學得到大肆破壞。但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統治者卻又發現儒士的重要作用,於是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又開始在文化方面大肆推行“遵用漢法”的政策。

除了將官方書院的山長正式列為朝廷命官之外,統治者結合元朝的現實情況,採取了多民族多種形式靈活辦學的方式。除了在京師設立中央官學之外,在各地方也設立各級儒學、蒙學、醫學、陰陽學以及廟學。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私學堂

  • 元代民間私學興起

官學的興盛帶動了民間私學的興起,清人朱彝尊曾說:“書院之設,莫盛於元,設山長以主之”。據考證,元代可考證之書院約209所,其中創建或興復於元末約71所。教育體系的龐大,吸引了各個階層文人士子的加入,儘管待遇微薄,但仍可是一部分文人滿足心中之理想抱負。

  • 私學實現文人內心抱負

尤其在元末社會動盪,起義頻發,一群有識之人致仕無望,為了滿足一直以來受理學影響的儒士情懷,毅然投身於私學的教育之中。一方面他們實現了“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治癒了他們因為對元末政治失去信心,而迷茫無措的心境,於私學中避世,教授其能,實現內心的理想和抱負。

元末文人如何避世?東海風起浪拍天,文人雅士下江南

圖|《十八學士圖》局部


總結:

由於宋朝時期重文抑商政策的發展,以及兩宋理學的興起,使社會中湧現出大批的文人雅士。但是接踵而來的元代卻使大批文人陷入了迷茫無措,他們走投無門,致仕無望,因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選擇了避世的方式,自由往來於山水之間。

元末農民起義頻發,戰爭迭起,大批的文人來到了經濟相對發達,文人十分聚集的江南,他們紛紛選擇用不同的方式達到避世的最終目的。因此一部分選擇了由富商文人興建的雅集,在此與志趣相投者談詩作畫;一部分選擇了寄情於佛道中,在超現實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還有一部分對入仕失望的文人,轉投於私學中,教書育人,已實現“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 其實不管哪一種避世方式,都體現了元朝末年,文人雅士內心的無奈,在這個戰亂的時代,自己內心的宏圖之志得不到施展的妥協。

參考文獻

《元史》

《元詩選》

《元代書院考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