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前言、供應鏈,企業強大的脊樑


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讓無數企業都叫苦連連,帶著莫大的恐慌,許多企業瘋狂入局直播電商。直播帶貨,被當成了這場巨災中最後的諾亞方舟。


燃財經一語道出當今大勢,就是:半個互聯網都在玩直播帶貨!


然而,直播帶貨不是救世主,在光影交錯的直播間背後,另有一套更深奧的心法。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前一篇文章《直播,到底拼什麼?》探討完直播對營銷變革的影響,這次,讓我們把焦點投射到企業身上,來看一看:到底是什麼樣的企業,才能在疫情期間依靠直播活下來?


這段時間,雖然大小品牌,全都蜂擁至頂級主播的直播間,它們看準了頂級主播的營銷鐵腕和品牌影響力,想要借東風,以便實現彎道超車;但是真正成功的企業,其命脈並不掌握在主播手裡。


誕生於2003年的林清軒,是這次疫情中企業自救的尖子生,實際上,其創始人孫來春早就在全產業鏈完成了佈局。


林清軒集原材料種植、產品研發、終端銷售、售後服務等全環節於一身,堅持自主研發山茶花油新品,堅持開直營店。全產業鏈的投入,保證了林清軒的後方大本營沒有混亂。


同時,創辦17年來,林清軒自建農場,從原料生產、提取,到產品研發、生產,全程監控品質,保證產品的高端質量。


疫情爆發後,林清軒扭轉乾坤的表現,不是運氣,而是底氣!是來自本身供應鏈實力的底氣。


那麼,為什麼企業自救的關鍵,在於供應鏈?企業如何優化供應鏈能力?接下來,我們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一、流量不為王,供應鏈是底氣


直播帶貨的下半場,拼的是供應鏈,拼的是基本功。

2月底開始,全國各地核心城市就陸續頒佈《企業嚴格疫情防控有序推進復工的通告》,要求屬地政府、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務必暢通人流、物流、供應鏈,全力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便利。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物流鏈,是供應鏈上重要的一環。疫情期間,各個物流公司分秒不曾停工——常見的:京東物流、順豐、菜鳥、韻達、申通、圓通和中通等等快遞——都為直播帶貨提供了爆發的基礎。


京東物流表現突出:從春節前夕,京東物流在全國300多個城市、上千個核心區縣保持正常服務;疫情爆發後,第一時間將馳援湖北作為頭等大事,同時保民生;疫情形勢向好後,又開始全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3月6日,李克強總理考察順豐華北航空分撥中心時,就說到:“物流鏈連著產業鏈、供應鏈,當前有序推動復工復產,物流是重要基礎,要繼續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保證產業鏈順暢連通、群眾生活必需品穩定供應。”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供應鏈薄弱,企業就像建立在沙地上,利潤率和現金流都會受到阻礙。網紅主播能為企業帶來的紅利,止步於流量,企業能否承受住這一波流量巨潮,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比如,在標準化、工業化程度相對高,且更迭速度更快的服裝行業,由於網紅主播帶貨的衣服銷量火爆,那麼,處於供應鏈上游的工廠勢必會感受到強壓力。雖然網紅的訂單每批次要貨量不大,往往低於千件,但是訂單的節奏非常快、個性化需求繁雜,並且經常幾天內就要求出成品,如果賣得好,網紅還會繼續返單,追加生產。

訂單來得快、出貨急,工廠每天都會收到要貨信息,如果這一供應鏈斷裂了,那麼網紅直播間裡的流量必定就會折損。


不管是哪個行業,都不可否認,供應鏈是企業成長的地基。


總結來說,網紅雖然身帶流量,能夠打造品牌,卻無法形成產品。直播電商給各個行業帶來了深層次的變化,但永遠代替不了供應鏈,也掩飾不了某些企業後方空虛的實質。

——直播電商的時代,已經告別了“流量為王”的邏輯,浮躁背後,是一場供應鏈能力的大競賽。

儘管羅永浩的首次直播創造了抖音平臺的最高帶貨記錄,但是從訂單轉化率來看,這樣的成績並不值得驕傲:全場累計4875.4萬人的觀看量,只有84萬的訂單量,轉化率僅為1.72%。

是品牌方的供應鏈問題,間接給老羅傳導了傷害。

老羅帶的貨中有一款麻辣小龍蝦,但當用戶陸續收到貨後,老羅的評論區炸了,用戶吐槽:小龍蝦是去年五六月份生產的,儘管沒有超出標註的保質期,但難逃清庫存的嫌疑;有的小龍蝦未及時發貨;甚至有的用戶收到了“漏氣”、“已經發臭”的小龍蝦,吃完之後拉肚子。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假設品牌方不是故意的,不是缺失誠信,那麼一定是供應鏈、物流服務出現了漏洞。這啟發了我們,即使是現象級網紅主播帶貨,如果合作的品牌方供應鏈能力弱,也會牽連主播後院失火。


直播帶貨雖好,但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沒有強大而穩固的供應鏈能力,就迫切與網紅主播合作,那麼品牌就是在自毀產品。


二、傳統電商→直播電商,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從傳統電商到直播電商,最大的改變就是——把“人找貨”變成了“貨找人”。


人類所有交易行為與商業模式的變革,本質上都是通過重塑“人、貨、場”之間的關係,推動交易朝著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目標演進。


而直播帶貨,顧名思義,在“貨”的方面變革得更為劇烈——未來,“區域集成式”佈局,會成為“貨”的主流趨勢。


——拼多多在這場直播帶貨大競賽中,是一匹黑馬。

今年3月29日至31日,拼多多“沙集傢俱產業帶聯播活動”的傢俱直播,把整個產業鎮都搬進了直播間,這就是一種“區域集成式”佈局。


公開數據顯示:拼多多這場持續三天的產業帶直播,共開設了81個拼多多直播間,沙集傢俱產業帶區域共有93家企業參與了聯播;直播吸引了631萬消費者關注;直播期間,店鋪累計成交額近2000萬元。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gif圖片來源於網絡


WiFi新連接認為,通過深入產業鏈大後方,拼多多讓沙集傢俱產業帶的傢俱商家,從默默無聞的供應位置,直接越過傳統的電商運營環節,走到了消費者面前;這次直播,相當於讓一個產業鎮一下子湧入了631萬的潛在消費者,其顛覆性與創新性可謂兇猛。


疫情之下,企業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供應鏈——

1.供需之間最快匹配

位於徐州市睢寧縣東部的沙集鎮,早在2006年就開始發展電商,是中國最早的電商小鎮,也被譽為“中國電商第一鎮”。多年來,沙集鎮形成了以家居產品為主的產業帶。


沙集鎮共有1.62萬家傢俱電商,1300多家實體企業,136家物流公司;2018年,睢寧縣電商總交易額達到286.9億元,其中僅電商傢俱交易額就佔比85%以上。這也就是說,沙集鎮完全是一個依靠電商發展起來的小鎮。


在這樣一個小鎮,由於流量成本增加,提高存量的效率、價值成為燃眉之急。並且,沙集鎮的1.62萬家網店,幾乎全都是中小企業,當地一位商家表示:“流量越來越貴,越來越少,都被國際大品牌吸走了,留給產業帶品牌的空間太小。”


現在,再加上疫情影響,沙集鎮不能再坐以待斃,必須求變,於是決定牽手拼多多。

恰巧,黃崢也認為:中國企業有足夠能力製造出平價高質的商品,但生產與需求之間的匹配,受制於傳統的零售體系;

線下零售的供應鏈是“生產物流——分銷——終端——消費者”,傳統電商供應鏈是“生產——品牌方——代運營——物流——消費者”,拼多多要打造一條最精簡的供應鏈,即“生產——物流——消費者”,一步到位。

這種C2M模式,將供應端的工廠與消費者直接對接起來,讓供需之間能夠得到更好的協調,實際上這也就建立起了系統性的產品供需匹配機制。


2.縮短供應鏈半徑

“區域集成式”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能將需求統一統計出來,傳輸給供應端,供應端按照數據生產完成後,統一傳送給需求端,路徑清晰,執行高效。

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幫助供應端的進一步優化,還能應用到其他大型工程中。

例如,最近據新華社觀察,“一張消費券點燃了一座城市的信心”,這座城市,就是浙江嘉興。3月下旬,嘉興市委領導決定向市民發放2億元消費券,希望通過政府與企業的配合,重燃市民的消費信心,激發市民的消費行為。


消費券是政府用財政資金,給民眾發放的代金券,領到消費券的民眾,可以按消費券用途購買商品與服務,包括餐飲旅行、生活日常品等。政府方面在認真評估後,決定和騰訊合作,由騰訊代分發1.5億元的消費券。


騰訊的做法正符合了“集成”的思維。微信支付通過數據後臺,找到了用個人收款碼收款的22萬嘉興小微商家,通過微信後臺一一通知他們前去登記商戶號,方便他們核銷消費券;同時,通過微信朋友圈廣告,通知到了475萬嘉興居民發放消費券的消息;另外,還通過商戶號收款碼,排除了1382個高風險商戶,有效防範私人套現。


最終,1.5億元的消費券,安全、精準地分批次上線了。嘉興的商家們抓住機會,藉著消費券,紛紛推出折上折,超50萬市民的消費熱情,都被點燃了。


回到直播電商的話題上,縮短供應鏈半徑,意味著從需求端到供應端之間的流程,務必要高效。無論是工廠、企業、品牌方還是網紅主播,都能從這樣的高效中獲益。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在“人、貨、場”的變革風暴下,企業對供應鏈能力的要求始終沒變。不論什麼時候,企業都追求供應鏈穩定,並要不斷隨著變化而升維、優化。

何況,不管品牌的營銷再成功,為之帶貨的主播再有名、再有口才,消費者最終關心的還是商品質量、價格、物流速度。

工廠、企業、網紅主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環節、任何人都不是相互脫節的,而是共生共長的共同體,低效只會耗損大家的利益。


三、什麼樣的直播帶貨,能走更遠?


3月18日,前淘寶直播運營負責人趙圓圓,在燃財經的線上沙龍進行了主題分享,他認為:

當下依然是入局直播的好時機,但直播真正的主戰場是在5G普及以後。

趙圓圓表示:“未來消費者在直播間裡的互動,不光是跟主播,而是跟品牌的全場景互動,甚至去做溯源直播、工廠直播、發佈會直播等等。

“整個營銷、生產、製造鏈路裡面的每一樣東西,都可以在直播間裡去做展示......這種粉絲關係不是一波流量......是真正的購買力。真正的粉絲關係是彼此信賴、人格化、深度沉浸。”

也就是說,在未來,如果想在直播電商打出一片天,那麼,供應鏈能力是無法矇混過關的了。這不僅是品牌能力的需求,也是消費者對企業和主播的要求。

供應鏈,與品控、流量、履約能力等等一樣,都是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正如淘寶直播之前所推演的:

5年以後,淘寶直播間很可能會誕生一個新物種——超級直播機構,將“人、貨、場”全部做到極致。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阿里確實是這樣佈局的。4月22日,阿里巴巴宣佈,正式升級“新國貨計劃”。這次的阿里“新國貨計劃”,有6個措施:

一,為中國品牌培養1000名新品策劃師;二,幫助1000箇中國品牌和IP高效跨界;三,打造1000個數字產業帶“超級工廠”;四,幫助10000家新國貨品牌開拓新客;五,開闢老字號入駐淘寶直播綠色通道;六,開設天貓首個線下國潮藝術中心。


不難看出,阿里勢必會利用直播電商的優勢,打造“從供應鏈→到直播間→到消費者”的超級直播機構。阿里始相信淘寶直播可以在未來3年衝刺到5000億元的直播電商市場。

而所謂的超級直播機構,是這樣的構架:直播機構+MCN+商家+供應鏈。

詳細說來,這是一種放眼整個產業鏈的全局視野:

在人(內容)端,主播體系力求完善,要兼具廣告公司+MCN+紅人經紀等實力;


在貨端,考驗主播的自主供應鏈、自主工廠、自造品牌以及生產補貨、倉配銷等供應鏈能力;


在場端,主播必須對電商和線下都具有極其豐富的經驗,瞭解直播電商的互動型營銷。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外,4月21日,ST慧球更名為“IMS(天下秀)”,借殼上市,標誌著“紅人經濟”商業時代的到來。

IMS(天下秀)2019年全年營業總收入19.8億元,同比增長63.5%;2019年全年利潤總額3.1億元,同比增長62.8%。

還有,廣州市開始連續發力,爭奪“直播電商之都”,吸引更多全產業鏈資源。

去年12月,廣州出臺《關於推動電子商務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措施》,全力支持以直播電商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新業態發展。


今年3月25日,廣州市商務局又出臺《廣州市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預計到2022年,規劃構建一批直播電商產業集聚區、扶持10傢俱有示範帶動作用的頭部直播機構、培育100家有影響力的MCN機構、孵化1000個網紅品牌(企業名牌、產地品牌、產品品牌、新品等)、培訓10000名帶貨達人,幫助廣州傳統商貿轉型升級。


除了廣州,徐州的沙集鎮,東莞的虎門鎮、大朗鎮,以及寧波、義烏等產業帶都正在產業鏈轉型上伺機捕捉機遇。

直播電商繞不過的大山


——在直播電商的世界裡,不只有薇婭、李佳琦和辛巴等網紅主播,如果沒有背後的一整套產業鏈支撐,他們遲早會在“封神榜”上被除名。

直播帶貨,確實在疫情期間給了數字化能力薄弱的企業一個亡羊補牢的機會,但是如果盲目跟網紅主播合作,最多隻能解一時之渴。企業必須為了未來,挖出屬於自己的水井。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