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熊孩子的相處之錦囊妙計——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再動

孩子年紀漸長,脾氣也見長。

一句叨叨都說不得,就算是喊聲“洗手吃飯”,都可能莫名其妙點燃這個人形爆竹。

這段時間學校佈置作業,字寫壞了說句“這個要重新寫一下”,瞬間就被怒氣衝衝嗆回來:“寫得醜還不行了,寫得醜就要重寫啊?!!”

一個孩子熊尚且有消化的餘地,如果是一群孩子熊,那場面之慘烈,你叫它世界末日也不嫌過分的,我在《魔法保姆麥克菲》裡見識過。

和熊孩子的相處之錦囊妙計——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再動

一個努力工作的父親,養著七個熊孩子,他們太需要保姆了,可問題來了,孩子們不想要保姆的陪伴,他們只想要父親的陪伴,父親心有餘力不足,滿足不了孩子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陪伴的需求,於是矛盾產生了,熊孩子們故意(你也可以說不是故意,反正各有各的道理)趕走每一任父親僱來照顧他們的保姆,一連18個。

來看看他們趕走第18個保姆的方式:把小嬰兒藏起來;將火雞偽裝成嬰兒的屍體;其餘6個孩子吃著火雞,假裝自己在“吃小嬰兒”。

果然,保姆被嚇得奪門而出,真不敢說現在的小孩們腦洞會不會比這個還大,畢竟他們現在抖音快手弄得比爹媽還6的不在少數。

不過,還是得承認,雖然孩子熊得千奇萬狀,但是他們的目的卻是相似的:用調皮搗蛋的方式,來喚起大人的注意,獲得關注,得到樂趣,或者尋求理解。

在電影裡,熊孩子最終被不請自來的魔法保姆麥克菲給收拾得服服帖帖,麥克菲相貌醜陋,拄著一根神奇的手杖,無法無天的孩子們儘管被嚇了一嚇,但依然我行我素。

和熊孩子的相處之錦囊妙計——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再動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麥克菲給他們上了五課:

1、乖乖上床睡覺。

2、乖乖起床。

3、乖乖自己穿衣服。

4、學會傾聽並說謝謝。

5、聽家長指揮。

當然了,孩子不會乖乖聽話,麥克菲的應對辦法是——借力使力:既然你們喜歡淘氣,那我就給你們再加把柴。

然後,孩子們發現,自己在廚房惡作劇時停不下來了,他們隨時可能互相傷害,自己裝病不起床,可是他們這一整天真的沒辦法從床上起身了,好像真的生病了,很難受,還不得不喝下難吃的藥膳……

和熊孩子的相處之錦囊妙計——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再動

多虧了魔杖的力量,讓孩子們迅速地看清了:自己會為惡作劇和謊言付出代價。

不過, 事實上,麥克菲並沒有直接用魔法幫助孩子們什麼,所有的事情,都是孩子們自己的決定,所有的成長變化,都是孩子自己意識的覺醒,魔杖充當了加速器的角色,加速了這一過程。

面對熊孩子,講道理行不通,比狠行不通,但是又不能令他為所欲為,魔法保姆這一招順水推舟、借力打力,我看不妨可以借用一試,我覺得也可以翻譯為: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再動。

孩子不炸,我也不炸,孩子要炸,我就讓他先炸,還給他引把火、加把柴,炸完咱看看這不堪的現場,讓你知道知道,亂炸亂炸破壞性就是這麼強,但我不怪你,我保持親和力,溫溫油油告訴你,現場得你去收拾,最終,你總是能明白自己的選擇和代價的吧,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