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雍正皇帝,清代入關後的第三代君主,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皇帝的第四子,為君十三年,在他經歷了殘酷的奪嫡之爭,以“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為座右銘,刻“為君難”印以自警。他自言“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諭諸臣,日不下數千言。” 為避免奢靡怠政,十餘年不出京師。在如此高度緊張的帝王生涯中,賞玩瓷器成為雍正帝為數不多的消遣暢懷的途徑。

在這短暫的雍正皇帝治國理政的十三年裡,在其苛求盡善盡美的理念下,以“內廷恭造之式”為衡量藝術品的基本標準,以“文雅”“精細”鑑賞水平的親自督導之下,在督陶官唐英親力親為的努力下,創下了自清以來最為世人稱道的品味高雅的雍正御瓷。

恬淡閒適的藩邸生活,造就了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胤禛45歲登基,是清代帝王中即位年齡最長者。也正因此,他較之其他幼年登基的皇帝在繼位之前有更多的閒暇時間陶冶性情,培養愛好。“生平耽靜僻,每愛住深山,百卉從榮謝,雙丸任往還。朝廷容懶嫚,天地許清閒,睡起三竿日,仙蹤似可攀。”從《雍邸集》中《山居自怡》的一首詩,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在親王時,流露出愛好安靜,生活悠然的情形。“閉門一日隔塵囂,深許淵明懶折腰。”一語道出親王時期的雍正是一個超然物外,樂天知命的形象。從授意《胤禛行樂圖》的創作,顯示出雍正皇帝喜歡吟詩弄月、讀書賞花、撫琴品茗、練習書法、賞玩瓷器,這些都是他閒居生活的主要精神寄託。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胤禛朗吟閣圖像

胤禛雅好臨池,以翰墨自娛,除此以外,早在為皇子時,雍正帝胤禛就對瓷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中,有署“朗吟閣制”者數件,如清雍正白釉僧帽壺。從出版物中此件僧帽壺的詞條得知,“‘朗吟閣’是雍正帝登基前為雍親王時在圓明園居邸的齋名,署此款的器物均做工精細”,同款識者,亦可見暫得樓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天青釉小天球瓶。由此可見,雍正帝早在皇子時期就已開始在景德鎮定燒瓷器,並且對於所燒之物的品質就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清宮舊藏中甚至有一套六枚雍親王瓷質印章(組璽)。章六方,皆青花瓷質,上半部鏤雕雲龍,其中一方印文“御賜朗吟閣寶”,從印文“御賜”二字可知此閣為康熙帝所賜名。瓷質印章由於燒造的難度較大,因之很少使用。據史料記載,康熙時期曾燒製過一組璽印,現已佚失,而這組雍正璽印得以保存,彌足珍貴。由此可推斷,雍正皇帝對瓷器的興趣和關注早有淵源,對於瓷器生產和製作環節提出細緻入微的的要求,正是藩邸時形成的興趣和愛好的延續。而這種延續在雍正稱帝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雍正皇帝飽讀詩書,涉獵廣博,喜讀典籍,曾將古人寄興蕭閒,寓懷超脫的佳章好句選編成《悅心集》,而所選之作基本為“令人心曠神怡,天機暢適”具有悅心之功效的篇章、格言,邵雍有“只恐身閒心未閒,心閒何必住雲山”。雍正皇帝雲“世間何處覓清閒,只在朝堂城市間”。這正是雍正皇帝所追求的審美意境,此文集中又以宋人條目最多,顯示出雍正皇帝仰慕宋人的理想、意趣、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對宮廷所藏藝術品的鑑賞,雍正皇帝對代表宋代含蓄而優美、色調單純的宋代瓷器最為傾心,這也正是他從宋人的文化中汲取了精神營養,從宋瓷的製作中吸取了具體元素,而促成了雍正皇帝文雅精細的審美標準。是次,專場中就有多件單色釉作品呈現。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Lot 2604

清雍正 仿哥釉六方貫耳瓶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雍正本朝

高:47cm

清雍正仿哥釉六方貫耳瓶(Lot 2604)即為一例慕古仿宋之作。入清以後,雍正皇帝胤禛對宋代五大名窯情有獨鍾,仿哥釉成為當時一個重要品種,在其在位的十三年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書於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紀事碑》中,排在第二的即是“一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耿寶昌先生按:即仿哥釉)”。從傳世品看,米色仿哥為米黃色大開片內嵌套黑色小開片,粉青則為僅開細密的黑色片紋。本器屬於後者。貫耳六方瓶為清代官窯典型陳設器,清宮舊稱為“雙管六方瓶”,最早見於雍正御窯,其製作工藝複雜,不可直接拉坯成型,故成型極為不易。整器釉色幽雋淡恬,溫潤似玉,內蘊光華,開片有致,頗具舊跡,宋人崇尚一色純淨之美學理念在此器中得以完美展現。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Lot 2606

清雍正 琺琅彩萬花錦紋碗

“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雍正本朝

直徑:10.2cm

宋瓷的含蓄內斂,為雍正皇帝傾心,而唐代雍容高貴、富麗華美的藝術格調亦極具皇家氣派,同樣為雍正皇帝喜愛。本次專場中的清雍正琺琅彩萬花錦紋碗(Lot 2606)即為典範。

在康熙朝琺琅彩的基礎上,雍正時期琺琅彩瓷器無論在彩料上,還是裝飾技法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秀雅清麗,超凡脫俗的藝術風格。本品瓷胎潔白瑩潤如冰似玉,外壁滿繪四時百花圖案,於中心位置繪大朵的牡丹、荷花,周圍簇擁小朵的玉蘭、繡球、石榴、芙蓉、菊花、桂花等四季花卉,花葉滿密覆蓋全器。底落“雍正年制”四字藍料楷書款。此類圖案舊稱“百花錦”,又名“百花不露地”“萬花堆”“萬花錦”“錦上添花”等,寓意百花獻瑞,盛世長春。本品是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款識琺琅彩百花紋碗一件以外, 目前市場流通中所見的第三件, 殊為難得。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Lot 2608

清雍正 珊瑚紅地洋彩九秋同慶花卉紋碗

“雍正御製”四字二行楷書款,雍正本朝

直徑:13cm;直徑:13.2cm

瓷胎琺琅彩器與洋彩器的盛行,清宮西洋風的流行,與皇帝的興趣愛好有著密切聯繫。從傳世製品看,有一類雍正洋彩器,無論是裝飾風格還是造型、紋樣皆為承襲康熙器而來。本次便徵集到一對清雍正珊瑚紅地洋彩九秋同慶花卉紋碗(lot 2608)器型端莊秀巧,外壁通體以珊瑚紅為地,上以各色彩繪牡丹、秋葵、菊花、蘭花、罌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的花卉,並以綠、墨色繪枝葉、葉脈,斑斕絢麗,寓意“九秋同慶”,至為吉祥。器底落“雍正御製”青花楷書雙方框款。相同品種以“康熙御製”年款者為多,“雍正御製”款識者較為少見,且成對釋出,極為不易。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 胤禛行樂圖 喇嘛裝

雍正皇帝除從小熟讀漢人儒家經典以外,也喜讀釋佛法,主張儒、佛、道三教並重,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統治思想。他自號破塵居士,常在宮中舉辦法會,親自說法,造詣頗深。《活計檔》中多次提及雍正時期命工匠作金累絲八寶、五供等,如曾在《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中展出的清雍正金累絲嵌寶石八吉祥供具。而在御窯瓷器的燒造中,亦可覓此類紋樣的芳蹤,有如專場中清雍正鬥彩蓮託五珍寶臥足小杯(Lot 2602)。本品紋樣、造型均取自成化鬥彩器,雍正皇帝頗具幕古之情,成化時期的鬥彩佳作必為其所愛,於《清檔》中多次留下了以大內所藏器物下發景德鎮御器廠進行仿燒的記錄,本品即為一例。此杯造型端正,內壁素白,外壁以青花勾勒,填飾紅、黃、綠等各色,蓮託五珍寶,清麗悅目,生氣盎然。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Lot 2602

清雍正 鬥彩蓮託五珍寶臥足小杯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雍正本朝

直徑:7.4cm

如果說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是頗具才幹的康熙皇帝奠定的,那麼使景德鎮御窯廠逐漸走向頂峰,可以說是由胤禛稱帝之時開始,雍正皇帝不僅將御窯廠交由自己非常信任的怡親王允祥管理,自己還直接參與對瓷器樣式、釉色、花紋、大小等具體意見的表達。特別是,從雍正六年(1728)秋內務府員外郎唐英到景德鎮督陶、監造瓷器以後,可以說,真正使雍乾兩朝的御窯瓷器走向了巔峰。在唐英督陶期間,其中又以仿古器為大宗。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Lot 2605

清雍正 藍釉堆白魚藻紋盉式蓋碗一對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雍正本朝

直徑:17.5cm

專場中一對清雍正藍釉堆白魚藻紋盉式蓋碗(Lot 2605)可謂幕古與創新的結合。其器形、紋飾源於宣德官窯,惟迄今所見宣德蓋碗僅有青花、青花礬紅二類,藍地留白品種則惟有碗、盤傳世,將二者合而為一,或即出現於雍正時期,由於工藝繁複,碗、蓋同時保存難度較大,一向被視為清代瓷器的名貴品種。蓋碗造型獨特,因蓋、碗相合,亦稱“合碗”或“盉碗”,宣德時期蓋鈕較平,雍正時創新為天雞鈕,以方便握持。藍地留白紋飾則是元代景德鎮新創的裝飾技法,宣德時期加以發展,遂成一代名品,本品則為技藝傳承之證。碗外壁及蓋面以藍釉為地,施瀝粉、堆白技法飾魚藻紋,鯖、鮊、鯉、鱖四魚穿梭遊動於荷塘之內,隙地點綴浮萍,魚身、荷花、荷葉以陰線刻畫細節。藍白二色對比強烈,頗具宣德時期遺風。特別是本品成對出現,曾於1995年於嘉德釋出,可謂再續“嘉”緣。

紀伯倫丨悅目清心—雍正御製瓷器賞析

▲ 雍正皇帝在河南巡撫田文鏡奏摺上所寫硃批

雍正皇帝,這位在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一代帝王,無論世人對他的印象是刻薄寡恩、生性多疑,亦或勤於理政,勇於創新。但對他在藝術方面的品位和成就,卻得到了後世的一致稱讚。在藝術創作上,他追求精緻典雅,宮廷氣質,“往秀氣裡收拾”、“往薄裡磨做”、“往細處收拾”。皇權、雅趣、仿古、創新併兼具東西異趣是此時皇家宮廷御用之器的特徵,可以說,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為清代藝術品的歷史上增添了最為光彩奪目的一頁,雍正御瓷也堪稱清代以來最為文雅精細的藝術風格,是次專場,甄選十二件雍正官窯御瓷,與君共賞,以窺雍正御瓷一斑。

藏品送拍點擊右上角“關注”私信“輸入”聯繫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