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01

儘管這起曾經登上熱搜榜的“三個月嬰兒趴睡悶死”的悲劇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但這仍然令同為人父母者的我難以釋懷……

要知道,嬰兒的母親並非是在遠離孩子的其它地方而“遠水解不了近渴”,相反是近在咫尺,可以說,只要舉手之勞就能把嬰兒從鬼門關裡給拉出來。

這起悲劇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比如嬰兒在啼哭和掙扎中,其實已經是在向媽媽傳遞一個“我現在受不了了,快救救我”的強烈信號,只是極度缺乏基本教育常識的媽媽卻是充耳不聞,幾乎是眼睜睜地看著嬰兒走向生命的終結。具體細節我這裡就不描述了,也不忍心去描述,在網上其實已經披露了很多這方面的細節。

據從事嬰幼兒早教的人士指出,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來說,仰睡是最安全的。更何況,早期的嬰兒頸部肌肉力量不足,沒有足夠的力氣抬頭或翻身。

在我看來,讓一個只有三個月大的孩子去訓練什麼趴睡入眠,無異於是拔苗助長的行為;對孩子出現問題卻不及時進行積極的干預,導致害了孩子,更是父母的嚴重失職。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儘管這起悲劇事件的詳情還有待有關部門調查,但這已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這起悲劇顯然充斥著種種嚴重違背教育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的不端行為,也是明顯有悖於基本常識的事情。對此,有網友評論說,家長就像灌了“迷魂湯”一樣,完全不能清醒過來。

嬰兒母親不知是被誰灌了“迷魂湯”,原先設想通過睡眠訓練課程達到讓嬰兒自主入睡的目的,結果卻造成了嬰兒窒息的悲劇。暫且不論趴著睡覺會不會對嬰兒肺部的呼吸造成擠壓,我就很想問問看,那些幾個月大的嬰兒,上了這種睡眠訓練課程後,如果真的實現了自主入睡的目的,但這能算是成功養育孩子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除了可能存在的窒息風險之外,至少還有一個產生心理問題的風險存在,而這種風險可能被很多父母給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就和那位嬰兒媽媽在群裡面求教,包括這位媽媽在內沒有一個人在看過嬰兒口鼻朝下痛苦掙扎的視頻、聽到嬰兒慘烈的啼哭聲之後,而想到嬰兒可能存在窒息風險的情況一樣。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這種心理風險在於:大多數嬰兒都希望被媽媽抱在懷裡,等到嬰兒在媽媽懷裡睡得香甜之後,媽媽這時再把嬰兒輕輕地放到床鋪上,這是一個正常過程,也是迎合嬰兒生理和心理雙向需求的。但你卻讓幾個月大的嬰幼兒趴著,美其名曰是“趴睡課程”,可嬰幼兒所看到的並不是媽媽的形象,而是貼臉的床單,這時候他們的感覺可不太好,掙扎著想翻身是他們下意識的舉動,可他們的力量太弱小了,不足以翻身。

他們一次次的努力,卻換來了一次次的失敗,最後筋疲力盡地帶著一種失望勉強入睡了。一些父母或許會感到歡欣鼓舞,以為對嬰兒的睡眠訓練成功了。卻沒想到,習得性無助的種子已經被父母親手植入到孩子的心裡。這種現狀如果不加以改變的話,久而久之,等到這些嬰幼兒長大了,真的就會陷入到習得性無助的“籠子”裡不可自拔。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很自然,從這起嬰兒趴睡悶死的悲劇中就引出了一個我們很多人關注的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到底有多遠?

02

對習得性無助這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但大多數父母都把習得性無助問題的高發群體定義為學齡前後、中小學生這兩個階段的孩子,很少有父母會意識到,因為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即使是嬰幼兒,也極有可能會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問題。

“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一個著名實驗,又被人稱之為“塞利格曼效應”。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他把一些狗關在籠子裡,籠子裡有一個開關,在鈴響之後就會給狗電擊。一開始,狗會跑來跑去試圖逃脫電擊,但是每次都失敗了。在實驗的最後,狗發現無論如何都無法逃脫電擊,直至把籠子的門打開時,狗都不會逃出來,而且在每次聽到鈴響的時候,反而先躺在地上呻吟,等待“必然會來臨的痛苦命運”。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不僅僅是狗,在人身上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塞利格曼給大學生做實驗,讓一組學生聽噪音,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讓噪音停止;另外一組學生則能找到讓噪音停止的方法。第一組學生的經歷,會對這些學生以後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這組學生在做排列字母練習的時候,由於在原來的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進而影響之後看似無關的一些測試,測試的成績要比第二組學生差很多。

簡單說來,“塞利格曼效應”指的是人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後,表現出了無助、消極的行為狀態。在這種效應下,人經歷了習得性無助,為了避免失敗,在情感、認知和行為等方面都開始拖延,或者只做不花心思、不費力氣的事情。

這種心理效應,就像是心理能量被耗盡了,認為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從而顯現出一種絕望的狀態。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的時候,只會逃避或者隨便應付一下。孩子怎麼學習都無法進步,孩子怎麼做一件事情都不能成功,如果陷入了習得性無助,那麼想走出來就非常地困難。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然而,這種情況不是不能得到改變的。只要在孩子遭遇幾次挫折之後,讓他們看到堅持下去的希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或者改變,都能使他們遠離自暴自棄的負面情緒。

03

當父母發現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時,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給予引導和幫助,消除習得性無助帶來的負面影響。

1.發現問題時父母要及時出手干預,而不能坐視不管

發現孩子有習得性無助問題時,坐視不管只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積極出手干預,才能幫助孩子更快地走出心理“籠子”。

這就像前面說的那起悲劇事件中,嬰兒的媽媽不是沒有發現問題,卻在發現問題之後放任不管,沒有采取任何的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無論有多少個理由,在事實上已經造成一個無辜且無助的嬰兒失去寶貴生命的惡果,這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2.孩子有問題先不要急著責怪孩子,而是要找出具體原因,對症下藥

當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時,父母先不急著對孩子下結論,更不能急著去訓斥和責怪孩子。而是要對孩子保持耐心,取得情感共鳴,爭取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比如,瞭解到底是孩子做這件事情太有挫敗感,還是這件事情給孩子留下了很不好的回憶?這樣才能使父母瞭解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對孩子進行正向引導。

3.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認知

如果父母找到了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源頭,應該引導孩子提高對這件事的認知。有時,事情並不是無法得到改變,而是孩子現有的力量暫時不夠,等到以後條件逐漸成熟的時候,就可能會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

作為孩子,也儘量爭取不要把目光一直盯在自己消極的一面,而要學會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鼓勵。

4.告訴孩子,只要付出努力了,即使做不好也沒關係

有些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並不是因為他做不到,而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和過於完美,生怕因為自己的問題而做錯了什麼,所以會拼命地追求盡善盡美,反反覆覆地重複做一件事。這樣反覆做了以後,如果還是不能做到最好,孩子就會在心理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一起嬰兒趴睡悶死悲劇中引出的一個話題:習得性無助離孩子有多遠

對於此種情況,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並不需要做到想象中的那麼完美,只要付出努力了,即使做不好也沒關係。這種幫助孩子降低心理預期值,也是一個很好的引導辦法。

結語

習得性無助儘管是一道教育難題,但並非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父母如果掌握了“轉移”的技巧,採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並對孩子有著足夠的耐心等等,就可以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這個成長中的難關。

但願這場人間悲劇不再發生!但願我們每一個父母都能成為稱職的、懂一點教育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