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半年GDP出爐 東北振興只是假象

國家統計局於北京時間8月15日公佈了大陸31省份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無論從經濟總量、經濟增速還是各地區板塊上看,都頗有亮點。

從各省的GDP上來看,廣東與江蘇兩省已經在“4萬億俱樂部”中站穩了腳跟,上半年GDP分別達到46,341.93億元人民幣和44,863.52億元人民幣。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418,961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8%。貴州、西藏、雲南、江西、陝西、安徽、福建、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寧夏、浙江、廣東、江蘇、上海等16個地區的上半年GDP增速超過了中國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山西增速則與全國持平。 其中,貴州上半年GDP增速達到10%,不僅佔據地方GDP增速第一的位置,也是僅有的GDP增速維持在兩位數的地區。吉林省以2.5%的增速排名墊底,天津市以3.4%的增速排名倒數第二;內蒙古倒數第三,增速為4.9%。

從區域上看,中國西部地區發展搶眼。上半年GDP增速排在前三位的貴州、西藏、雲南均位於西部地區。而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依然靠後,但已經出現了趨穩回升的跡象。其中,遼寧回暖最為明顯,其上半年GDP增速為5.6%,比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 振興東北地區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效果初現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此,中國國家統計局投資司巡視員趙培亞指出,今年以來,東北地區投資由負轉正,上半年東北地區投資增長6.3%,增速比1至5月份、一季度分別提高4.1和4.9個百分點;其中,遼寧投資增長12.1%,增速高於全國6.1個百分點。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投資的快速增長與今年以來關於東北振興的政策密集出臺有關。

據統計,僅自2016年以來,國務院就先後印發實施了《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專項工作方案》、《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平均每69天就有一個關於“振興東北”的文件出臺。 分析人士認為,東北三省的經濟困境是長久的國營企業體制和計劃經濟運行模式因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戰略調整和市場化替代而造成的配置性資源斷裂問題,加之人才外流和老齡化問題突出等幾種不利因素疊加導致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儘管政策密集出臺,遼寧省經濟較去年和前年相比似有回暖跡象,但這種經濟增長依然是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而非依靠消費驅動,其自己不能“造血”,只有依靠“輸血”才能生存的狀況並沒有從本質上得到改變,其地區經濟活力和相關配套設施對年輕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依然不夠,現在談振興還為時尚早。 此外,有觀察者稱,造成東北“人丁不旺”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人才外流,而是遠低於中國全國平均生育水平的低生育率。中國需要總和生育率接近2.1才能維持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不減。而東北地區早在中國人還沒有所謂老齡化觀念的1989年總和生育率就低至1.68,從2010年起直到現在就一直維持在0.74左右,比日本還低0.7。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依然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振興東北,不斷鼓勵生育固然是治本之策,但眼下最要緊的還是優化營商環境,創造就業的同時抑制房價上漲,改善教育水平,吸引外省的年輕勞動力遷入,方能緩解東北地區的老齡化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