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觀察 | 回暖不易,P2P行業需要強監管格局

P2P網貸的回暖之路不可謂不坎坷。

據貸羅盤監控的行業內192家網貸機構的運營數據顯示,總體來看,從年後開始逐步回升甚至趨向淨流入狀態的市場資金流走勢,在3月15日之後又開始滑落;且截止到3月19日,最近7日市場資金流數值和又下跌至-531.18,市場資金流狀態極弱,市場極度疲軟。

近期由於3·15晚會的揭露,P2P網貸因為被“714高炮”波及而再度跌進輿論的漩渦之中。“714高炮”的危害不言而喻,不過由於其大多依託線上開展業務,致使很多人無法區分“714高炮”和合規運營的P2P,使得P2P網貸行業的整體聲譽遭受了新一輪的衝擊。

網貸觀察 | 回暖不易,P2P行業需要強監管格局

P2P網貸在深陷輿論漩渦的同時,也承受著愈來愈嚴厲的出清與整頓。隨著175號文的下發,行業內剩餘的一千餘家平臺正面臨著整改、清退或轉型。而備案時間依舊未明,網貸行業雖然前景光明,但道路卻仍較曲折,政策風險仍存。

總之,眼下P2P網貸回暖依舊不易,從長遠的發展來看,行業需要也期待更徹底的激濁揚清與更嚴厲的強監管格局。

“無規矩不成方圓”,野蠻生長多年的P2P網貸可謂是吃夠了“自由”的甜頭,卻也隨著時間的發展嚐到了因缺乏監管而釀就的苦頭。早在2007年國內就誕生了第一家P2P平臺,在2015年行業內運營平臺數量已達到3464家,但直到2016年整個網貸行業才真正進入“監管時代”。在這近十年的監管空白期,網貸行業取得了巨大的體量,但也吸引了良莠不齊的人馬湧入,且不乏大量的偽平臺、騙子平臺充斥其中,可謂是繁榮與虛假並存,行業發展的高臺根基不穩,當然也造成了今日行業問題的複雜性與整頓之艱難。

此外,在近三年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中,P2P網貸的風險不斷在出清,工作方向也一直在調整。期間備案時間一再延期,這對於平臺而言,使得自身發展前景並不算明晰,且還要承擔更高的備案成本與政策風險。而在監管規定的“三降”上,某平臺合規部門人士表示:

此前監管方面的精神是控制業務規模,清理不合規業務。但今年年初以來,溝通精神已經轉變為不新增出借人規模,鼓勵整體業務轉型。


正如175號文在“總體工作要求”中提到的,“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外,其餘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在嚴格的合規要求面前,除了那些優質的“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將得以留存外,其他的平臺面對的將是清退或是轉型。

如今已是三月下旬,行業內的出清行動在繼續,且伴隨著多地下發的機構退出指引,行業將迎來一波波及範圍較廣的清退潮。不過“大浪淘沙優者剩、剩者勝”,在愈發嚴厲的強監管下,去偽存真後的網貸行業也才會迎來新的發展,而這對於眾多的出借人而言,也才是真正的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