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這10個問題你有犯過嗎?


論文寫作這10個問題你有犯過嗎?

來源:出版科學 學術投稿人編輯整理


一、學術論文撰寫存在的不足


筆者從事學術刊物編輯工作多年,在審閱過程中發現不少好稿件,也發現有相當部分的稿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十方面。



一是“原樣搬運”。主要表現是:論文引用他人的資料、觀點佔了相當大的篇幅,甚至整篇文章基本是由“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拼湊出來的。撰寫學術論文應嚴肅、認真、科學,尊重他人的著作權,引用或參考他人的觀點、資料後應於文後列出引文或參考文獻。論述性文章與綜述性文章有顯著區別,若是前者,就應以自己的“乾貨”為主,除非是為己文評論、探討的對象,或為己論佐證以增強說服力可以適當引用外,其他情況如無必要,不宜引用。文獻引用對於撰寫學術論文意義重大,引用的合理、必要、準確及有效,對文章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撰寫新論文時使用引文來佐證己論必須恰到好處方能起到正確引用的作用。


二是“虛浮不實”。主要表現是題目宏觀而內容微觀。有些學術論文探討的僅是某個局部性、個體性的改革發展問題,涉及的僅僅是某個學科領域的橫向子系統或縱向子系統下面的某個問題,卻冠以僅適用於該學科領域整體改革發展的大題目,這就出現了題大文小的毛病。例如,題目為“論人才能力的培養”,但文章內容既不是某學科專業的整體人才培養,也不是所有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而只是某個學科專業的某一層次甚至是某企業某部門的人才能力培養、培訓方法。這就導致題文不匹配,失去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是學術研究應該力戒的。三是“心浮氣躁”。主要表現是趕“時”趕“熱”,


在沒有進行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和仔細研究的情況下,便對一些時髦的概念、觀點、理論和熱點問題匆匆發表見解,“書被催成墨未濃”,這對學術研究、學科發展是無益的。例如,高校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是否應去除行政級別、取消內部層級的問題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但什麼是行政級別、高校行政如何運作及運行機制等,很多論者對這些問題的內涵和特點或不清楚,或一知半解,便去蹚所謂“熱點”的渾水,匆忙草率地撰文發表見解,認為高校不可去除行政級別、不可取消內部層級或必須要有行政級別,不宜取消內部層級,有的則人云亦云,照搬“行政化”“層級化”等概念,把這當作一個筐,什麼都往裡裝,隨便套用、粘貼,以致文稿內容自相矛盾,錯漏百出。


四是“愛好用舊”。主要表現是喜好使用過時的論據、資料等。當今社會,因特網無處不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的發展十分迅速。因此,搞學術研究須有敏銳的目光和靈通的信息,要佔有豐富的、新穎的和各種不同的資料,並尋找機會與國際學者交流,使學術研究避免“一葉障目”。這是進行科學的學術研究並能夠得出正確結論的必備條件,缺少這些條件,學術研究就會少了科學的內涵,就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例如,有些論述當前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學術論文,引用的卻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資料,時間這麼久遠的資料作為推動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論據實在是很難具有科學性。殊不知,當前國際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時的情況對於今日的高等教育實踐而言已成“陳年皇曆”,用它們代表今天高等教育發展現狀是不科學的。如此“愛好用舊”必然減弱研究成果的正確性、科學性。


五是“長於套用”。

即在探討某個學術領域的某個層次的子課題時,沿用母層次課題的既有觀點,貼上子層次的“標題”了事,而沒有對這個層次的特點作相應的揭示和論述,發掘其獨特之處。例如,有的探討如何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論文,論點往往是:要貫徹“科學發展觀”方針,因為科學發展觀反映了時代進步的要求;要注重調查研究,因為調查研究是探討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要理論聯繫實際,因為這是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統一、認識與實踐相一致的要求;要加強應用研究,因為社會對針對性、實用性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等。但實際上,把這些觀點與高等教育學理論乃至與一般的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相比較,幾乎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是標題不同罷了。有些文章儘管注意到了本層次課題的特點並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但由於無法避免對母層次課題已有共性思路或觀點的大量複述,導致文章的新意和特色被遮蔽。


六是“自我炒作”。作者對自己已經發表的文章情有獨鍾,撰寫新的文章時喜歡自引,或列為參考文獻。當然,有時確實需要引用自己已經發表的文章的觀點,但只有在自己所著新文的論述與已發文章的觀點有著內在聯繫的情形下才可以這樣做。然而,有的學人在並不存在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動輒引用自己已發文章,或一一羅列為參考文獻。這樣的自引情況,其動機大概或是藉機自我“顯擺”“炫才”,或是為達到某種功利目的,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七是“以偏概全”。主要表現是把個別當作普遍並依此得出規律性的結論。這種求證方法既不科學也不嚴謹,很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毛病。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是理論研究的重要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有立論的主要依據,而這需要以大量的調查、統計數據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作為模型,從大量事物中抽象出共性的、本質的東西方可達到。但是,有些學人視野狹窄,或只關注那種沒有代表性的孤例,或只看到一個角落,或從媒體上看到或聽到某個事情的介紹就匆匆從其中引申出結論或將之當作某個觀點的論據。另外,有的學人把自己所專長或喜歡的,實際上是比較狹窄的領域、專業、體系中的臨時性、單一性或特指性術語概念當作普遍通用的術語加以利用,這就有意無意地產生了很多歧義,從而減弱了論文的科學性。


八是“旁求博考”。第一,熱衷於無謂的大量考證。有些研究者喜歡在談自己對問題的研究心得前,對文章中某個已經有了定論的一般概念作無謂的大段考證。例如,有些論述高等教育改革的文章,在轉到正題即“高等教育改革”上來前,對“改革”一詞的詞義、由來、變化作了長篇“考證”。事實上,對那些已經沒有任何歧義的常用詞語進行的反覆“考據”,只不過是變換了一種手法去照抄照搬文獻或辭典工具書,而且與全文主題的論述不存在必然的內在邏輯聯繫,實系“迂夫子”氣造成的。第二,離題萬里的空談。有些文稿儘管與論題有一定聯繫,有的甚至還聯繫得比較緊密,但大談特談那些人盡皆知、不需要證明就能夠明白的尋常道理和現象實在是顯得多餘。例如,有些探討借鑑美國發展高等教育經驗的文章,字數大約七八千字,但文中對美國高等教育如何發達的介紹往往佔去三四千字,列表格、做模型、擺數據,再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多番折騰後,還要喋喋不休地反覆強調美國高等教育如何發達。實際上,對大家都知曉的現象、觀點、道理,儘管其與主題論述有著緊密的聯繫,也只需用少量的文字點明即可。第三,龐大的堆砌羅列。在解釋或解決學術研究領域中的某一問題時,需要運用某一相關學科理論,但卻沒有緊扣主題做深入的探討,而是離題萬里地去重複鋪陳和述評該學科理論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又是如何變化的,其前景如何等。例如,有些文章在運用高等教育學、統計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探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時,總是先對這些理論的形成情況、發展進程、如何演變甚至創始人的生平經歷等做詳細的羅列。這就變成了生硬的理論資料堆砌,成了《莊子》所謂“文滅質,博弱心”,即花樣名堂過多,反而會掩蓋事物的本質,事物過於駁雜,會讓人糊里糊塗。


九是“宏大敘事”。主要表現是研究題目偏好於那些有關整體、全局性的宏觀問題。有些學人比較輕視具體問題,不願把問題細分後再做深入詳細的考察分析,而是慣於大而化之,把具體問題等同於枝節問題。他們以為,“宏大敘事”分量重、影響大,開展“宏大敘事”研究可以全面展現自己的學術水平。的確,研究工作的推進需要突破宏觀問題,但是,開展宏觀研究的前提必須是能夠全面透徹地瞭解問題及客觀準確地把握事物,同時要具備豐富的閱歷、寬闊的視野、敏銳的洞察力、紮實的理論知識、很強的統領宏觀問題能力、準確的文字表述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及長期的思考和積澱。從實際情況看,很多作者撰寫的宏觀問題研究論文,大多思想平淡,內容空洞,挖掘不深,遠離日常生活體驗,沒有抓住複雜問題的本質要害,更不要說揭示表象背後的本質和規律了。“宏大敘事”是有條件的,這就是要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淺入深,逐步推進,逐層深入。若是本末倒置,只會適得其反。


十是“方法薄弱”。研究方法單一,很多研究者習慣於定性研究,實證研究少且形式與方法尚需改善,更不用說引進質的研究了。研究方法單一會導致研究視角單一,從而制約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同時,研究方法運用不規範。如思辨研究多半是基於未經證明的個別經驗、感覺和未經確證的某些觀念、說法,而沒有依據充分、可靠的事實和理論,並且概念含糊、內涵矛盾、漏洞百出、邏輯混亂,甚至“不講道理”就直接端出觀點和結論了事。定量研究規範、深入的很少,如很多問卷調查的問題設計沒有深度、表述含糊,樣本數量少且無代表性,得出的結論簡單粗糙,沒有實質內容。這都會影響研究質量甚至使研究工作失去意義。


二、對學術論文撰寫中存在問題的調適


學術研究論文撰寫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尋求解決路線圖,做好調適工作。


一是要樹立真正關心學術的理念。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搞學術研究已成一種獲得名利的途徑,在這條途徑上奔走的人越來越多。目前的狀況是,似乎學術研究已經是人人都可為之事,人人都可以建立一門學科,杜撰一本專著,撰寫幾篇論文。事實上,學術研究的艱深性決定並非那麼容易就能夠談出實質性的東西。只有對學術發展懷有虔誠之心的人,才會擯棄一切私心雜念,專心致志地開展學術研究,因為學術研究是一門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業,而不是抱著名利之心就可為之的。


二是要重視科學研究的嚴肅性。探求普遍存在的真理,揭示未知領域,探尋事物規律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科學性是學術論文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性是學術論文的精髓和靈魂,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與科學性、創新性同等重要。因此,要想獲得豐碩的成果就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科學的園地中孜孜不倦地播種、耕耘。要樹立良好的學風、文風,反對急功近利、浮躁草率的文風。在學術研究或論文撰寫中,要強化認真、細緻、踏實、負責的態度及科學、求實、嚴謹、創新的意識。


三是搞學術研究必須排除非學術目的的誘惑,耐得住寂寞。中外一流的學者都有甘於坐冷板凳的堅毅意志。不論外部的世界多麼精彩,不論遠處的山水多麼誘人,都無法吸引他們離開自己的書齋。如此,才使他們成為世界一流的學者。“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正是這種超凡脫俗、疏遠功利的恬淡心境,才更有可能開闊學者的視野,活躍學術研究的生命活力,為人類文化庫存增添意想不到的財富。


四是要開展公開的學術批評和學術爭鳴,以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風氣。要提倡爭論和批評,積極、健康的學術爭鳴,有利於相互取長補短,有利於思想解放,有利於淨化學術空氣,有利於剷除投機取巧、沽名釣譽者生存的土壤。要提倡就熱點課題或爭議性較大的問題展開不同學術觀點的交流、交鋒,也要提倡對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提出質疑、商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來源:《出版科學》2013年第4期,鄭確輝;學術投稿人整理


論文寫作這10個問題你有犯過嗎?

論文寫作這10個問題你有犯過嗎?

學術投稿人

10萬+投稿學者關注

學術路上 · 與你相伴

長按掃碼可關注






點亮“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