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哥煮史45 | 晁錯輔佐的漢景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昨日我們說到“清君側,誅晁錯”的晁錯,當時漢景帝即位後聽從了大臣晁錯削藩的建議,未想卻引來群王反叛,漢景帝為了平息反叛而誅殺晁錯。那這位漢景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牛哥煮史45 | 晁錯輔佐的漢景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對於漢景帝劉啟,大文豪蘇軾對他有這樣一段評價: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帝之為太子也,吳王濞世子來朝,與帝博而爭道,帝怒以博局提殺之。濞之叛逆,勢激於此。張釋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鄧通,文帝之倖臣也,以吮癰之怨,困迫至死。晁錯始與帝謀削諸侯,帝違眾而用之,及七國反,袁盎一說,譎而斬之東市,曾不之恤。周亞夫為大將,折吳、楚之銳鋒,不數月而平大難,及其為相,守正不阿,惡其悻悻不屈,遂以無罪殺之。梁王武,母弟也,驕而從之,幾致其死。臨江王榮,太子也,以母失愛,至使酷吏殺之。其於君臣、父子、兄弟之際,背理而傷道者,一至於此。原其所以能全身保國,與文帝俱稱賢君者,惟不改其恭儉故耳。《春秋》之法,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然陳侯平國、蔡侯般,皆以無道弒,而弒皆稱臣,以為罪不及民故也。如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猶稱賢君,豈非躬行恭儉、罪不及民故耶?此可以為不恭儉者戒也。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說到漢朝的賢君,都會說到文帝景帝,文帝呢寬仁大度,有其父劉邦的氣度。可景帝為人氣量小薄情寡義,沒有做君王的氣度。壓根不能和文帝拿來相提並論。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世子和他下棋論道,景帝一言不合竟然把他給殺了,為後來吳王劉濞判亂種下了禍根。文帝重用的大臣張釋之因為在景帝當太子時“過司馬門不下車”而指責景帝,後來就被景帝貶謫到淮南國並死在那。鄧通也是文帝寵幸的近臣,因為為文帝吮吸毒瘡得罪了景帝(文帝患癰,因感念他的寵愛與恩德,鄧通常為其吸吮患處。文帝悶悶不樂地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呢?”鄧通答:“應該沒有比太子更愛您的了。”後來太子進宮問候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處。太子吸時卻面露難色,事後聽說鄧通經常為皇上吮癰,心裡感到慚愧,卻也因此而怨恨他了),後來景帝即位後剝奪鄧通的財產,以至於鄧通窮困而亡。晁錯和景帝謀議削藩諸侯,景帝力排眾議用了晁錯的建議,等到事發後七國反叛,又聽從袁盎的建議,用詭計誘殺了晁錯,之後也不給任何撫卹。周亞夫作為大將,在平定叛亂中力挫吳王楚王的兵峰,沒幾個月就平定了叛亂。周亞夫後來當了丞相,剛正不阿,但景帝卻很憤恨周亞夫的桀驁不馴,找機會逼死了他。梁王劉武,景帝的同胞兄弟,景帝卻故意捧殺他然找機會打擊他,幾乎把親弟弟整死。景帝的庶長子臨江王劉榮,因為母親失寵,也被景帝派酷吏逼迫自盡。無論從君臣、父子、兄弟三種關係來說,景帝這三個方面都是違背天理和道德的。但為什麼文帝還能保住名聲,與文帝並稱賢君?應該是他的過錯並沒有波及到老百姓的頭上?景帝的道德瑕疵不止一兩件,還是被稱為賢君,應該就是他自己恪守恭敬儉約的優點,所做的錯事都不傷及百姓的原因。這一點應該讓那些行為處事不恭儉的人引以為戒啊!(我的古文水平很差,但還是努力轉換成白話方便有興趣的朋友閱讀)


其實想想蘇學士的這番話真的是至理名言,歷史上每個政治家都不可避免的使用各種陰謀陽謀甚至下三濫的手段達到政治目的,但是隻要這個政治家的種種行為不危及到老百姓,甚至能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的局面,那麼他就是值得稱道並被後人傳頌的,古代現代概莫如此!!!
毋庸置疑,漢景帝縱有千般瑕疵,但於百姓有功,就憑這一點也不妨礙他成為一代明主!

牛哥煮史45 | 晁錯輔佐的漢景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注:以上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