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確定性意味著更多可能性

"我現在能做什麼?""我願意做嗎?"

今天讀一本心理學的書,突然看到這兩個問題,卻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腦子裡閃過了無數個答案,有一部分瑣碎且帶有娛樂性的答案,被我大腦自動歸類到不適合的回答裡;另一些寬泛美好的想象,又讓我開始暢想未來,卻在之後陷入自我懷疑的焦慮漩渦中。

內心細想,這不就是我每次思考問題的方式嗎,這不是我一直走不出的循環怪圈嗎。

失去確定性意味著更多可能性

最近一週又被生活捶打,也一次次陷入找實習、職業生涯規劃、學習計劃的焦慮中。然而如何跳脫出來尋找答案?今天看到幾點有趣的思考,想要記錄下來,並且與你們探討:

書中分享,一條河流想要流起來,需要張力、河道、源流河水三個要素。張力即創造性思維、河道及你對事物的控制力、源流河水及你要與現實接觸。

「把目標變為行動」

這裡分享了一個二分法,即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不要妄圖去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也即精進及順其自然。

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我們很多時候做事情的出發點是這個事情有多重要,而不是這個事情我能不能去做。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我們內心中有很多你認為自己應該去做的重要的事情,但是你並沒有足夠多的精力和能力達到你既定的目標,最後這些事情帶給你的感覺就是不可控,無法確定,而這種感覺會讓你心情低落,降低你做事情的效率。

那這個二分法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呢?

01 思考一件事情是否重要 —— 對結果的擔憂

02 思考一件事是否可行 —— 考慮此時的行動

失去確定性意味著更多可能性

看得遠 VS 看得近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強調眼光放長遠,所以習慣用宏觀的思維去限定一個事物。有時候,看得近或許才能給你帶來行動上真正的改變。

近的思維是生動的,豐富的,充滿了變化的可能性。我們將目光看到細碎可行的事情上,做要盡力,想要深刻,把每一件事做到細緻。

有時候,我們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見想看得多的東西。

回到開頭的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可以把我們從對未來的暢想中拉回現實上來,對你現在能做的事情進行評估,當我們迷茫的時候不妨想好這兩個問題,將注意力轉移到可行的事情上來。

最後,分享一段話結束~

“我們的世界包含著無窮無盡的過程,變化、差別、層面、功能、關係、問題及複雜性。”

我們會失去一些確定性,但也會因此獲得更多可能性。

共勉:)

失去確定性意味著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